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为《繁花》配图后“一画不可收“ 金宇澄:画画让我平静

©原创 2018-09-05 11:25

读+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金宇澄-王寅摄影

上个月,金宇澄有3本小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碗》《方岛》《轻寒》,每一本的封面和插图都是他自己画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从2012年为《繁花》配插图开始,这几年已经画了150多幅画,而且出乎意料地受好评,举办的画展已经多到令他“不好意思”。

金宇澄向记者展示了他最新的画作《白鲸》,“这是我画的最大一幅,75×55厘米,是梦中的景象,不是要配什么故事。”他不多解释这些画作的含义,也承认画画占用了他相当多的时间精力,但表示现在他最想做的还是画画,“画画能让我平静”。

《回望》父母纷繁旧影

2017年,金宇澄出版了非虚构作品《回望》。《回望》是一部特别的传记,用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来完成,讲述了作者父母辈的故事,成为金宇澄继《繁花》之后的第二部重要作品。

《回望》一开笔就充满了画面感——

他的父亲老金,这位抗战期间的中共情报人员,坐在沙发里看着“地下党”电视剧,常常不做声,不知是不是睡着了,只有一次对剧中人物不合时令的衣着提出了怀疑;金宇澄的母亲耳聋,看一眼屏幕,没明白他的疑问。

老金谈起过地下斗争时的心得:“穿不起西装,总要有七八套不过时的,配背心、皮鞋,秋大衣不可以冬天穿。”

1942年,因日共某组织在东京暴露,很快影响到了上海的情报系统。老金与他的“堂兄”——他的单线联系人,几乎同时被捕。“堂兄”跳出警车,摔成重伤。老金由东京警视厅来人严刑审讯。他坚称自己由金华来沪探亲,不明“堂兄”近况,在上海无任何社会关系。他讲了很多金华的细节,但不会说金华方言,所幸东京人员疏忽了这最重要的破绽。翌日,他被押往日军医院对质,弥留之际的“堂兄”只微微捏了他的手。

老金判了7年,他在狱中目睹了人间奇景——克扣口粮到了极点,犯人必须依靠接济度日。监室走廊里,每天摆有外来的饭摊,有人递出一个银假牙,小贩递进铁窗一碗三鲜面。一个身披獭皮大衣的北方人,趾高气扬坐牢,常常拿出钞票和首饰,从外面大馆子里叫菜,叫热毛巾揩面,可是他没有人资助,渐渐开始讨价还价,然后铢锱必较,最后无钱可拿,一件一件剥下衣衫以充饥,最终饥寒而亡,死时仅穿了一套底衫裤。

靠着朋友和组织,老金活下来并提前出狱,他归队了。

1980年代,老金离休后,见到了老上级。这是当年老金崇拜的人物,结交三教九流, 与双重或三重间谍周旋,精通几国语言,衣着考究,用古董锡兰银烟盒、海泡石烟斗,喝咖啡、下午茶。

两位老特工30多年后再见面,坐在静安公园一个茶室,凑得很近,压低声音说话。老人说,现在一切都好了,只是没朋友,没有事做。

老金晚年,常和一位当年营救他出狱的老友互通明信片,双面蝇头小字,写得密密麻麻,两人做旧诗、讲旧话。几年之后,那位老友去世,对方家属把一大捆明信片送了回来;又过几年,老金也去世。金宇澄和母亲翻看这些明信片,他又常陪母亲翻家里的老相册,建议母亲讲一讲这些旧照片,记下时间和那些细节;旧影纷繁,牵起绵绵无尽的话头,终于构成了《回望》。

江南小镇里的《轻寒》

小镇黎里在上海附近。黎里是金宇澄籍贯所在,也是他父亲老金的故乡。当时,金宇澄在农场,他姑姑想了个办法,要把他弄回。姑姑的办法是,让他和镇上一个姑娘结婚。对方也已经同意见面。老金得知后立即发电报给金宇澄:“天仙美女也不许见面。”

看到电报里出现“天仙美女”这种字眼,金宇澄有些好笑,其实他自己并没有打算见面。

老金后来对金宇澄讲过黎里的故事——

老金的同学好友、当地的一户殷实人家,被一个租客勾引了少奶奶,反客为主、鸠占鹊巢,落得家破人亡。湖里的土匪们在镇上有内应,大摇大摆抢了当铺,看见路上有个乞丐,就扔一件灰鼠皮袍子、几块银元,乞丐立即趴在地上大呼“队长顺风!队长顺风!”

沦陷之后,镇上做过一件最耻辱的事情。日本人要女人,镇上的维持会居然把几个最无依无靠的尼姑用船送过去了。这一天早上,整个小镇都听到有女人的哭声,这个小船穿过一个一个桥洞,这个声音从响到弱。金宇澄说:“这个声音影响了几代人,当地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直不会忘记。”

后来他把这些素材写成了《轻寒》,写的是抗战年代,镇上的人如何“互害”,小说充满了暧昧和神秘,还有些惊悚,他把江南小镇那种让人不舒服的潮湿写得非常传神。

金宇澄自绘封面和插图的新书《轻寒》

“写尽上海生死歌哭”的《繁花》

1978年金宇澄进入一家钟表小企业。他1985年发表处女作,获得了《萌芽》小说奖;1987年获了《上海文学》短篇奖。1988年,调入《上海文学》任编辑。

当过记者、编辑的老金看着儿子也走上了文学道路,沉默不语。1987年,他在《日瓦戈医生》封三的白页上用铅笔写道:“……反映当时的动荡、饥饿、破坏、逮捕、投机分子和知识分子的沮丧,都是事实,但作家的任务是什么呢?知识分子绝不是沮丧和黑暗的。”

金宇澄认为,这段文字是“我爸为我写的”。

2011年5月的某一天,金宇澄在“弄堂网”上以网名“独上阁楼”开帖,被评论家称为“写尽上海生死歌哭”的《繁花》诞生了。

王家卫买下《繁花》影视改编权的时候说:金宇澄你亏啦,这是好几部电影的素材啊。

金宇澄自己觉得,《繁花》写得“繁琐”。他说:“有一样东西刺激到我,我写《繁花》一年多以前看到一篇文章,一个汉学家说现在我翻译中国小说不用查字典。我在写《繁花》的时候,尤其修订它的时候,我就想如果谁要翻译我这个小说,我叫他把中国字典翻烂……”

作为小说家,金宇澄有一个未完成的长篇,写北方生活的,已经写了5万字,搁下了;《繁花》已经改编成话剧、舞台剧,还要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每一次改编金宇澄都要“帮帮忙”;他说自己最想写的还是上海,城市里有太多秘密,他想写一部关于青红帮的长篇小说,一直在收集材料。

他说:“我们小时候就被教育说,‘小猫钓鱼’是不好的,要专心;可是我现在就是‘小猫钓鱼’,凭着兴趣在做。你问我现在最想做的?我最想有个大大的画室来画画,画画可以让我平静。”【编辑:叶军】


长江日报记者李煦

金宇澄-王寅摄影

上个月,金宇澄有3本小说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分别是《碗》《方岛》《轻寒》,每一本的封面和插图都是他自己画的。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从2012年为《繁花》配插图开始,这几年已经画了150多幅画,而且出乎意料地受好评,举办的画展已经多到令他“不好意思”。

金宇澄向记者展示了他最新的画作《白鲸》,“这是我画的最大一幅,75×55厘米,是梦中的景象,不是要配什么故事。”他不多解释这些画作的含义,也承认画画占用了他相当多的时间精力,但表示现在他最想做的还是画画,“画画能让我平静”。

《回望》父母纷繁旧影

2017年,金宇澄出版了非虚构作品《回望》。《回望》是一部特别的传记,用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来完成,讲述了作者父母辈的故事,成为金宇澄继《繁花》之后的第二部重要作品。

《回望》一开笔就充满了画面感——

他的父亲老金,这位抗战期间的中共情报人员,坐在沙发里看着“地下党”电视剧,常常不做声,不知是不是睡着了,只有一次对剧中人物不合时令的衣着提出了怀疑;金宇澄的母亲耳聋,看一眼屏幕,没明白他的疑问。

老金谈起过地下斗争时的心得:“穿不起西装,总要有七八套不过时的,配背心、皮鞋,秋大衣不可以冬天穿。”

1942年,因日共某组织在东京暴露,很快影响到了上海的情报系统。老金与他的“堂兄”——他的单线联系人,几乎同时被捕。“堂兄”跳出警车,摔成重伤。老金由东京警视厅来人严刑审讯。他坚称自己由金华来沪探亲,不明“堂兄”近况,在上海无任何社会关系。他讲了很多金华的细节,但不会说金华方言,所幸东京人员疏忽了这最重要的破绽。翌日,他被押往日军医院对质,弥留之际的“堂兄”只微微捏了他的手。

老金判了7年,他在狱中目睹了人间奇景——克扣口粮到了极点,犯人必须依靠接济度日。监室走廊里,每天摆有外来的饭摊,有人递出一个银假牙,小贩递进铁窗一碗三鲜面。一个身披獭皮大衣的北方人,趾高气扬坐牢,常常拿出钞票和首饰,从外面大馆子里叫菜,叫热毛巾揩面,可是他没有人资助,渐渐开始讨价还价,然后铢锱必较,最后无钱可拿,一件一件剥下衣衫以充饥,最终饥寒而亡,死时仅穿了一套底衫裤。

靠着朋友和组织,老金活下来并提前出狱,他归队了。

1980年代,老金离休后,见到了老上级。这是当年老金崇拜的人物,结交三教九流, 与双重或三重间谍周旋,精通几国语言,衣着考究,用古董锡兰银烟盒、海泡石烟斗,喝咖啡、下午茶。

两位老特工30多年后再见面,坐在静安公园一个茶室,凑得很近,压低声音说话。老人说,现在一切都好了,只是没朋友,没有事做。

老金晚年,常和一位当年营救他出狱的老友互通明信片,双面蝇头小字,写得密密麻麻,两人做旧诗、讲旧话。几年之后,那位老友去世,对方家属把一大捆明信片送了回来;又过几年,老金也去世。金宇澄和母亲翻看这些明信片,他又常陪母亲翻家里的老相册,建议母亲讲一讲这些旧照片,记下时间和那些细节;旧影纷繁,牵起绵绵无尽的话头,终于构成了《回望》。

江南小镇里的《轻寒》

小镇黎里在上海附近。黎里是金宇澄籍贯所在,也是他父亲老金的故乡。当时,金宇澄在农场,他姑姑想了个办法,要把他弄回。姑姑的办法是,让他和镇上一个姑娘结婚。对方也已经同意见面。老金得知后立即发电报给金宇澄:“天仙美女也不许见面。”

看到电报里出现“天仙美女”这种字眼,金宇澄有些好笑,其实他自己并没有打算见面。

老金后来对金宇澄讲过黎里的故事——

老金的同学好友、当地的一户殷实人家,被一个租客勾引了少奶奶,反客为主、鸠占鹊巢,落得家破人亡。湖里的土匪们在镇上有内应,大摇大摆抢了当铺,看见路上有个乞丐,就扔一件灰鼠皮袍子、几块银元,乞丐立即趴在地上大呼“队长顺风!队长顺风!”

沦陷之后,镇上做过一件最耻辱的事情。日本人要女人,镇上的维持会居然把几个最无依无靠的尼姑用船送过去了。这一天早上,整个小镇都听到有女人的哭声,这个小船穿过一个一个桥洞,这个声音从响到弱。金宇澄说:“这个声音影响了几代人,当地有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事,对于我来说也是一直不会忘记。”

后来他把这些素材写成了《轻寒》,写的是抗战年代,镇上的人如何“互害”,小说充满了暧昧和神秘,还有些惊悚,他把江南小镇那种让人不舒服的潮湿写得非常传神。

金宇澄自绘封面和插图的新书《轻寒》

“写尽上海生死歌哭”的《繁花》

1978年金宇澄进入一家钟表小企业。他1985年发表处女作,获得了《萌芽》小说奖;1987年获了《上海文学》短篇奖。1988年,调入《上海文学》任编辑。

当过记者、编辑的老金看着儿子也走上了文学道路,沉默不语。1987年,他在《日瓦戈医生》封三的白页上用铅笔写道:“……反映当时的动荡、饥饿、破坏、逮捕、投机分子和知识分子的沮丧,都是事实,但作家的任务是什么呢?知识分子绝不是沮丧和黑暗的。”

金宇澄认为,这段文字是“我爸为我写的”。

2011年5月的某一天,金宇澄在“弄堂网”上以网名“独上阁楼”开帖,被评论家称为“写尽上海生死歌哭”的《繁花》诞生了。

王家卫买下《繁花》影视改编权的时候说:金宇澄你亏啦,这是好几部电影的素材啊。

金宇澄自己觉得,《繁花》写得“繁琐”。他说:“有一样东西刺激到我,我写《繁花》一年多以前看到一篇文章,一个汉学家说现在我翻译中国小说不用查字典。我在写《繁花》的时候,尤其修订它的时候,我就想如果谁要翻译我这个小说,我叫他把中国字典翻烂……”

作为小说家,金宇澄有一个未完成的长篇,写北方生活的,已经写了5万字,搁下了;《繁花》已经改编成话剧、舞台剧,还要改编成电视连续剧和电影,每一次改编金宇澄都要“帮帮忙”;他说自己最想写的还是上海,城市里有太多秘密,他想写一部关于青红帮的长篇小说,一直在收集材料。

他说:“我们小时候就被教育说,‘小猫钓鱼’是不好的,要专心;可是我现在就是‘小猫钓鱼’,凭着兴趣在做。你问我现在最想做的?我最想有个大大的画室来画画,画画可以让我平静。”【编辑:叶军】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