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以为击败我就是终结,而我必归来将之改写!”10月25日下午,第一届“武汉杯”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大赛在北京大学举行决赛,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后齐烨在朋友圈写下这句话。
齐烨路演的项目叫“新生进化——跨物种肿瘤基因治疗的开拓者”。当天,这一项目以最高分夺冠。齐烨还与湖北天勤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代表签约,他的团队将与武汉相关方面通力合作,让这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成抗肿瘤药物,也为武汉向万亿进军的生命健康产业添砖加瓦。
决赛现场,来自生命科技、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15个项目依次路演,多位专家评委从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团队能力等方面对项目进行评审和现场打分。
10月25日,第一届“武汉杯”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大赛在北京大学举行决赛。记者柯立 摄
大赛季军已在武汉创业
陈斌斌的AI康养团队,已经为12万余名老人开展脑功能筛查及干预,延缓或改善患者阿尔茨海默病程度。这是他第二次创业。
江忻玺15岁考入北大计算机系,他路演的“基于多模态的复杂生长视频生成平台”,让AI轻松制作复杂视频。
曾经,触觉传感器的市场需求对外依赖度超过90%。陈立洋团队取得力触觉关键技术的突破,在机器人力触觉等多个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寒序科技·概率计算芯片”项目负责人、北大研究生朱欣岳说:我们源起于北大磁学,以颠覆性的创新推出系列芯片,引领新一代算力革命,可迅速部署于药物研发、科学计算、航空物流等领域进行专用计算加速。
“浩蓝智造——工业场内智慧物流设备协同解决方案探索者”荣获大赛季军。领衔者魏蓝天说:“公司在家乡这片沃土飞速成长,我还想带着浩蓝科技这套‘汉产’系统出海,跟国际智能仓储企业搏一搏。”
2020年,24岁的魏蓝天作为北京大学2019级工学院机器人与智能制造专业研究生,在武汉经开区开启创业之路,浩蓝科技正式成立。为了支持大学生“双创”,北大允许研究生中途休学一段时间去创业。
他的创业团队针对工业仓储智慧物流项目定制化设计开发中存在的边际效应弱、经验依赖、人工成本高等问题,研发一种协同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效率,更好地满足了现代工业生产对物流设备的高效协同需求。经过半年的摸索和积累,魏蓝天和他的创业团队,让浩蓝科技实现了从车间生产线到仓储的全链条智能化。
“4年来,我们一年上一个台阶”,魏蓝天说,我们将继续用好北大校友资源,坚定在汉发展决心,抢抓工业智能化的浪潮。
除了机器人、芯片、AI等硬核科技项目,当天参加决赛的还有海豚乐乐孤独症儿童社会服务项目,多年来一批康复、心理专家以科技持续改变特需儿童生活,为千万孤独症人群和家庭创造实现美好生活的机会,荣获大赛社会贡献奖。
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博士后齐烨路演的“新生进化——跨物种肿瘤基因治疗的开拓者”荣获本次大赛冠军。记者柯立 摄
支持项目在武汉落地发展
北京大学创新创业新学院院长刘德英介绍:这次的参赛对象是北大在校学生、毕业5年内的全球校友、出站博士后;共设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技与医疗健康、先进制造、消费文娱与公益红旅4个行业赛道;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共计395人报名参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38个院系的132个优秀项目报名,其中包括北大在读生及校友263人,以及来自帝国理工学院、杜克大学、香港大学、清华大学等其他海内外高校的参赛成员132人。
132个项目负责人中,超过50%为北大在读硕博研究生;有70个项目已经注册公司,有32个项目已经发生融资,其中有1个项目融资超过5000万元,还有13个项目此前总融资已经超过7500万元;另外有62个项目未注册公司;有47个项目已经产生营收;有23个项目与武汉市11个机构进行了对接。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宁琦说,本届大赛充分发挥了北大的学科、人才优势和武汉的产业、政策优势,赋能了一批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激发了一群青年学子的创新潜能,推动了一系列前沿领域的创新与突破,在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等方面展现了担当、贡献了力量。她希望“武汉杯”创新创业大赛发挥积极示范效应,成为北京大学乃至全国高校在双创工作领域的金字招牌。
全程参与本次大赛承办工作的北大校友吴楚告诉长江日报记者:本次大赛充分促进了学科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的深度融合,目前已促成了多项成果。后续大赛组委会也将举办“武汉行”等活动,赋能和支持项目在武汉落地发展。
当天决赛之后,还举行了意向落地武汉项目的签约仪式,6个参赛项目分别与武汉市、区有关部门签约,年轻的北大学子们希望在英雄城市武汉大展宏图。
“武汉杯”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大赛由北京大学、武汉市人民政府指导,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北京大学科学技术协会、中共武汉市委组织部和武汉市人才工作局主办。
(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 通讯员李娟娟 张同贺)
【编辑: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