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看谍战片,而摩尔斯码与电报则是谍战片中的标配。电影《风声》里,周迅通过衣服上的缝针传递情报,《无间道》里则用有规律的敲击声秘传信息,感觉是不是很酷?但摩尔斯码到底是什么?它又有怎样的神秘力量?
摩尔斯码是一种早期的数字化通信形式,通过点(滴)、划(嗒)和不同的间隔,来表达不同的字母、数字、符号。它是1837年由美国人塞缪尔·摩尔斯发明的。在发送时,这一“点”,就是“嘀”的一声,这一“划”就是“嗒”的一声。“嗒”的时间长度等于3个“嘀”的时间长度。参照代码表,那么“嘀嗒”就是字母A,“嗒嘀嘀嘀”就是字母B。
1844年5月24日,摩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会议厅中,用摩尔斯码向40英里以外的巴尔的摩城发出了历史上第一份长途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摩尔斯码曾被广泛运用于军事和通讯领域,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功能。你知道大名鼎鼎的“SOS”吗?这个国际通用的求救信号,很多人以为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但其实它是一串摩尔斯密码:嘀嘀嘀嗒嗒嗒嘀嘀嘀。三短三长三短,它简短、准确、易懂,因此很快取代了当时比较流行的“CQD”,成为国际统一的遇难信号。如果遇到危险,手边的电筒可以用明暗来发出求救信号。如果灯光是按照“三短三长三短”这个规律来显示的话,就意味着你发出的是求救信号SOS。
二战后,计算机、电话、互联网先后走进了人们的生活,电报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到1999年,摩尔斯码不再继续作为一种国际标准使用,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据说,1997年,当法国海军停止使用摩尔斯码时,发送的最后一条消息是:“所有人注意,这是我们在永远沉寂之前最后的一声呐喊。”
当然,摩尔斯码在某些领域依旧发挥着余热。比如一些无线电爱好者依旧会使用摩尔斯码,比如谷歌键盘前不久加入对摩尔斯码的支持,以方便残障人士的交流。你也可以用摩尔斯码来传递信息,比如北京邮电大学就用摩尔斯码来制作校训,中超恒大曾用摩尔斯码来制作亚冠海报等。
汉科技馆信息展厅里,也有一个关于“摩尔斯码与电报”的展台,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并学习如何用摩尔斯码发送电报,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试试身手哦!
长江日报记者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