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8日讯(记者钟磬如 通讯员韩婧)春风送暖,草长莺飞,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全国、省妇联颁发“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表彰在各行各业做出杰出贡献的妇女代表,以掌声和赞誉向新时代的女性劳动者、奋斗者致敬。
她们中有为疫情防控拼搏的医务工作者,有攻坚克难的科学工作者、有敬业爱岗的基层工作人员、还有热心公益事业的志愿者……翻开今年“三八红旗手”获得者的履历,她们都在用行动告诉我们:劳动的身影最美丽,奋斗的精神最光荣。
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王琳:
发现丝胶生物医学价值,开拓国际再生医学领域空白
她立志报国,放弃海外优厚的条件,回国开创华中首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她开拓创新,发现了被当作废料处理的丝胶的生物医学价值,使我国在该领域迈入国际前沿;她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历时3年,从蚕茧中成功提取结构完整的纯丝胶蛋白,并积极向临床运用推进。她就是王琳,现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检验系主任、再生医学中心主任。
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王琳在做实验。受访者供图
王琳于2005年以优异成绩赴美国布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在“创伤修复与再生医学”领域取得了突出成果。
2011年,得知国家急需医学人才并启动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后,王琳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毅然决定立即回国。 “我想寻找到有价值再生医学修复材料,解除患者病痛,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王琳说。
当时,国内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她回到武汉后,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创建了华中地区第一个再生医学研究中心,第一个课题就是寻找组织再生的修复材料。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琳发现在蚕丝中被当作废料处理的丝胶,可以作为生物医药材料的理想原料,用于创伤和损伤修复。“比如烧伤、交通伤等导致的神经截断、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都可以把丝胶慢慢拓展到这些疾病的修复治疗。”当时,国内外对丝胶的研究几乎是空白。“要开拓创新,必须从无到有,敢为天下先。”
在这个过程中,王琳和团队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以丝胶提取来说,她通过对上百种生物材料的测试筛选,发现了一类性能优越的新生物材料-丝胶蛋白,开创性地采用溴化锂低温提取法,首次成功提取了结构完整并具有生物活性的纯丝胶。
“我国创伤修复的需求面很大,特别是复合伤的修复。”接下来,王琳将带领团队继续攻坚,拓展丝胶用于创伤修复的应用面。“这十多年的科研工作中,最让我欣慰的是学生们成长起来了,扩充了再生医学修复的后备力量,我们的自主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阔。”
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彭先进:
打造“多肉”王国,创办多元示范合作社
从种植小小的多肉植物开始,武汉自勇园艺专业合作社社长彭先进打造了一个“多肉”王国,不仅实现创业致富,更将业务扩展到科普教育,成为行业示范。
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标兵彭先进在养护多肉植物。受访者供图
2010年10月,为支持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项目的实施,27岁的丹江口姑娘彭先进全家搬迁至东西湖区柏泉街西二大队彭家庄生活。虽然背井离乡,但这个个性开朗、性格坚毅的姑娘很快就融入了新环境。
经过市场调研后,她决定以种植多肉植物创业。“刚起步时,我常常凌晨起床,吃住都在大棚里,精心照料上千盆多肉。很多种植技术只能靠自己钻研、试种。”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她种植的多肉品质过硬,养活周期长,观赏价值高,每年都能培育不少新品种。这也吸引着武汉周边城市的客户前来进货。
2015年,彭先进注册成立了武汉自勇园艺专业合作社。如今基地已成为了一家集多肉种植展销、特色瓜果采摘、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及休闲体验融为一体的科普特色教育基地,有近2000个品种的多肉植物,年出产10万颗。销售方面,彭先进根据客户需求,将将多肉植物上升到艺术设计范畴,普及到家家户户,拓展到婚庆行业,让更多人体验多肉植物奇特的魅力。
彭先进致富的同时,还不忘回馈乡亲们。她至今累计送出8万多元的物资及慰问金给困难群众。同时还将多肉做成公益事业,主动吸纳专业的社工人才,培育了一支拥有服务能力的志愿者团队,把多肉课堂带进了学校、社区和各企事业单位,并开展了多肉公益课、多肉创业课,帮助更多人掌握多肉养殖技巧,也为正在创业或想要创业的人提供了创业经验。
2018年,“先进·妇女微家”在东西湖区妇联的指导下成立了。彭先进将园艺文化课程、多肉植物手工DIY、多肉亲子课堂以及社区妇女工作人员园艺减压课程送到了全区12个街道,143个社区(大队)。
截至目前,合作社获得了诸多荣誉,包括湖北省移民创业明星示范单位、武汉市移民示范基地、全国创意花圃园林基地、荆楚最美巾帼农庄、武汉市科普教育基地、五星级科普教育基地以及湖北省示范合作社等。“这些会鼓励我将继续前进。”
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汤红秋:
投身公益,她想把志愿服务做得更有质量
“美于心,美于形,厚德载物”。2020年,已在教育领域创业多年的汤红秋投身公益,带着这样的初衷,发起成立了美德志愿者联盟。
湖北省三八红旗手汤红秋(着黄色背心者)前往乡村小学看望孩子们。受访者供图
“一群互不相识的人聚集起来,为更多互不相识的人做志愿服务,无数次接力,我们把温暖和关爱送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2020年年末,汤红秋成立了一家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武汉市美德青年志愿服务中心,中心目前有注册志愿者600余人。目前,该志愿服务中心已做了百余场公益活动: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援助河北疫情、河南水灾……很多地方都有该中心志愿者的身影。
“如何把志愿服务如何做得更严谨、更有质量”是汤红秋一直思考的问题。“志愿服务工作对志愿者的认知和专业水平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年多走来,汤红秋很注重团队志愿文化的打造,以及志愿者的专业培训。
“通过公益,让身边有更多美好,每一个人都是受益者。因为受益,所以坚持,所以会形成习惯。”如今团队每半个月或一个月会举行一场志愿沙龙,邀请老师讲课、培训,小伙伴们分享志愿服务的经历和收获。做这些分享,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志愿服务的意义,以此促进大家精进专业水平。“比如陪伴留守儿童,如何与孩子们沟通,怎么设计课程和活动,都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支撑,才能做好。”
志愿服务专业化道路任重道远。汤红秋说,她和小伙伴们愿意坚持下去,“让这个世界更美好,我们也是美好的一份子。”
【编辑:唐婧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