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7月31日讯(记者覃柳玮 通讯员孙梦嘉)巴黎奥运会捷报频传,另一个奥林匹克赛场也传来好消息。7月28日,在第54届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来自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的张鑫睿拿到总分第一、实验成绩第一的好成绩,并荣获金牌。
图为张鑫睿。记者覃柳玮 摄
据了解,本届比赛共有46个国家及地区的学生参赛。中国队全员获得金牌,并包揽总分第一、理论第一、实验第一等荣誉。
张鑫睿今年17岁,初中毕业后他才真正投入物理竞赛的学习。华师一附中物理教练李志强介绍,张鑫睿学习能力极强,老师布置学生们学习大学物理,他看得特别快、很专注。除了理论学习,张鑫睿也十分重视实验操作的训练。
张鑫睿获得的金牌。记者覃柳玮 摄
此次获得实验成绩第一的好成绩,是华师一附中多年来首次。张鑫睿说:“刚接触实验时,我的表现并不好,如何搭建仪器、操作细节和规范等我都掌握得不好。找准问题后,我就让自己多练习,多操作仪器,学习更好的方法。”
此次参赛,实验题一共有两道,任务量很大,许多参赛选手都没有做完,但张鑫睿却显得很从容。他介绍,有一个热学实验需要加热升温,但加热到一定的温度需要一段时间。如果按顺序操作,比赛时间肯定不够。“我拿到题后先进行了分析,先将第二部分需要加热的环节打开预热。等我第一部分做完后,第二部分的温度也达到了要求,我无需等待,直接操作后面的环节。”最终,张鑫睿的实验成绩比第二名高出2分。
近年来,华师一附中在培养拔尖人才时格外注重实验训练。教练团队在设计实验前都会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希望所开发出的实验能考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提升了创新思维能力。李志强说:“我们训练用的实验至少有50个,平时一节课上两小时竞赛内容,中间点缀些跟课堂内容相关的实验,很受学生欢迎。”
华师一附中校长徐惠介绍,目前该校学生已在物理、数学、化学、生物、信息学等五大学科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斩获金牌38枚,其中物理金牌20块,金牌总数居全国第一。“华师一附中2014年开始探索拔尖人才新的培养模式。2022年,华师一附中‘新时代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一体化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国家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为中国的基础教育提供了华师一附中经验。”
华师一附中党委书记杨国红说:“加强科学教育,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基础阶段的培养是华师一附中多年坚持的方向。我们所有教学、活动都因材施教,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展现特长,为他们以后在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奠定坚实的基础。”
【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