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6月27日讯 晨光透过窗户,洒满房间。6月18日早上6时,武汉最南边的村江夏区舒安街五里墩村卫生室,方非拉开0.9米宽的“病床”上挂着的遮光帘,下床洗漱,吃了一个面包。“村民起得早,夏天还要趁着凉快干农活,我得在他们下地干活前赶到。”半小时后,她提上药箱,装好随访登记本,骑上电动车出发往村里去。
今年5月,首批81名武汉市定向培养的大学生村医开始上岗,方非是其中一名。距她13公里的湖泗卫生院,她的双胞胎妹妹方典也已到岗,正跟着卫生院的医生在各科室进行轮转学习。
方非(图左)和方典在江夏区卫校培训。实习生徐子婷 摄
姐妹俩在2003年“非典”期间出生,家人以此取名,“没想到竟然和职业关联上了”。她们在武汉经开区(汉南区)村里长大,一起上了湖北省高等中医药专科学校。今年和她们一起在江夏上岗的大学生村医共有30名。
“追”到地里做回访
小大夫“严肃”教育老村民
从地铁7号线终点站青龙山地铁小镇下车,再开车一个多小时,经过林地、稻田、荷塘,走到接近梁子湖的地方,就抵达了方非所在的五里墩村卫生室。她负责五里墩村和南咀村,最近有点忙,几乎天天在村里入户随访,这是村医一项重要工作。
方非为村民测血压。记者李慧紫 摄
6月18日上午11时许,天气闷热,方非汗涔涔地赶到南咀村村民李泽兵家里,73岁的老人闻声迎上来。他穿一件物业工作服,上面有烟灰烫破的洞。堂屋里摆放着四张大小不一、积了灰的旧木桌,上面放着碗筷、电饭煲、开水瓶和两个玻璃罐。
“您一个人在家吗?”“身体有哪里不好?”“平时吃什么药?”进屋后方非放下医药箱,和老人聊起来。“血压有点高,腰椎间盘突出,没吃药。”方非为他测了血压,数值显示157毫米汞柱。她指指血压计的屏幕说:“血压很高哦,得吃药呀。”老人看向屏幕沉默了一会儿,转而睁大眼睛:“有这高啊”!
环顾四周,方非指指桌上的玻璃罐,“这里面装的什么?”“酒,我每天要喝个半斤。”“您还喝酒咧。高血压不能多喝酒,烟酒最好都不沾。”方非瞬间“严厉”起来。闻言,李泽兵嘴角裂开,“哎、哎”地笑着应答。
“这女娃儿蛮行。”南咀村村妇联主任顾培书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她声音大,不怯场,性格爽直,人也蛮热心,老人们都很信任她。
严肃,这是方非为自己打造的“人设”,“很多老人因为各种原因不吃药,做一些对身体有害的事情。不严肃一些,他们不会在意。再就是很多村民的孙子孙女都比我大,我怕他们把我当小孩看。”方非说。
屋外,一些在路边聊天的老人们看到方非,聚过来打招呼。“测空腹血糖要在吃早饭之前,她上次6点半就到我家里了,生怕耽误我们吃早饭。”78岁村民王青山看到长江日报记者,竖起大拇指夸方非。
方非到村民家随访。记者李慧紫 摄
随访都是提前打电话约好的,但很多时候,因为村民到田里忙活了,会扑空,方非也不恼,干脆“追”下地去找他们。“遇到在田里抽不了身的村民,我们会问要不要帮忙干活,想着来了就走访到位。”不过,“站在田埂上一遍遍喊人,一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方非准备买一个喇叭。
上岗第一天就“分”了辆车
一个人就是一个移动诊所
去村卫生室上班的第一天,方非从舒安卫生院领到一辆电动车、一个头盔和一本随访登记本。本子记录着她负责的两个村的慢性病人基本信息,共有165名老年人,其中113人有高血压,33人有糖尿病,这些人是她重点管理的对象。
“定向培养的大学生将是以后村医的主力,要让他们尽快熟悉村民,进入角色。”舒安卫生院院长李建华介绍,五里墩村卫生室负责5个村、4200名村民,多年都只有一位老村医,今年刚刚退休,方非和另两名大学生村医就来接手了。
有了卫生院发的“宝马”,方非像一个小诊室移动在村落中。“最多的一天,我走访了20多户村民家,骑电动车近40公里。”她说,“没想到一个人管辖的地域有那么大。”
方非在随访路上和村民聊天。记者李慧紫 摄
当初选这个专业时,家里人都觉得政策不错,学费有补助,毕业后有工作,“学医听起来也很厉害”。尽管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真的到了村里,看到新的环境,方非仍感觉“被戳中了泪点”。
方非在村卫生室前张贴健康科普海报。记者李慧紫 摄
五里墩村卫生室是一栋四间房的平房,西侧的一间是方非和另外两名村医的寝室。房子离马路不到5米,不时会有重型卡车驶过,她们夜里“常被吵醒”。三张0.9米宽的病床罩上遮光帘,是她们睡觉的地方。夏天,天亮得很早,三个窗子对着床,人“直接被光晃醒”。
方典称姐姐“泪点低”,但“笑点更低”,上一秒还因为“睡不好”哭得眼圈通红,下一秒说起村民的趣事又笑出了声。卫生室离村委会食堂有点远,有时候忙起来顾不上过去吃饭,方非就在卫生室煮泡面,被村民看见后,很快就传成“新来的大学生村医天天吃泡面”。自那以后,大家总要给她们送菜,或者喊她们去家里吃饭。
方非在随访中将自己的号码存在村民手机上。实习生徐子婷 摄
在五里墩村王奶奶家随访时,记者看到,王奶奶从柜子里掏出珍藏的饼干,一边念叨着“你吃你吃”,一边往方非怀里塞。
听说方非姐妹俩都来当村医,村民感到很惊讶。“小姑娘不容易,我们得多照应。”得知方非她们想租个离马路远点的房子,大家都积极地给她们介绍。
“村民都很实在,我喜欢和他们在一起。”方非称这里很适合自己,“我相信只要技术过硬、病人信任,村医也能干出一番事业。”
第一次直面危急时刻
毕业后更“着急学习”
上了年纪的村民往往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太关注,容易耽误病情。上岗的一个月时间里,方非也遇到过紧急情况。
一次随访中,她看到72岁的陈奶奶躺在床上,头昏头疼,说话都吃力。老伴以为她是中暑,刚让她喝了一支藿香正气水。方非给她测血压发现,已经高达200毫米汞柱,考虑是高血压危象,“当时感觉心都提起来了”。她立即联系舒安卫生院医生,将老人转诊过去。后来,医生的确诊证实了方非的推断。经治疗,陈奶奶转危为安。
这是方非第一次独自直面重症病人,“我学过应对高热惊厥、农药中毒、被马蜂蜇到等情况的方法,但一个人面对急诊病人时,心里还是紧张。我还需要积累临床经验。”记者看到,她床尾的椅子上有一摞专业书,闲下来她就会学习。“其实我还没做什么,只是通过随访问问村民的情况,他们对我就已经开始认可了。这让我有了一种责任感,他们这么信任我,我也要对他们负责。”
“大学生村医接受了专业的临床医学教育,有活力,有爱心,希望他们能更快地积累临床经验,当好村民的健康守门人。”江夏区卫健局局长叶晋军介绍,江夏区为大学生村医提供了住宿、用餐、专业技能培训,尽量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希望他们能扎根基层。
方非从村卫生室出发前往村里。记者李慧紫 摄
“村医年纪偏大,人员紧缺,急需补充新生力量。”市卫健委基层处相关负责人董云萍介绍,从2021年开始,武汉连续3年委托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定向培养大学生村医。这些大学生毕业后,将被分配到蔡甸、江夏、黄陂、新洲4个区。“相信明年及后年两批大学生毕业后,武汉市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能力将有很大提升。”
夏季到了,西瓜、李子、葡萄已经长出来了,有村民端来西瓜给方非。耐不住对方的热情,她拿着一块西瓜和村民一起吃起来,吃完抹抹嘴再继续随访。
方非整理医药箱。记者李慧紫 摄
(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通讯员张春红 视频剪辑:李慧紫 拍摄:李慧紫 关晓峰 张越 实习生徐子婷 任锦钰)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