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讯(记者 高萌/整理)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的历史新方位,也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历史新方位。
科技是国之利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点赞了中国5年来的重大科技成果,也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出了明确要求。
党的十九大刚闭幕一周,我国科技领域好消息频传,个个有分量。接连取得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最新成果挺立新时代潮头,开启了新时代制造强国的闸门,奏响了新时代创新华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坚定了信心。中国科技创新踏上新的奋斗征程。
升级现有南北极考察站建第5个南极科考站
10月26日至27日举行的2017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提出,我国将尽快构建南北极监测网,升级现有南北极考察站,建设新的南北极考察站,推动极地考察船队的建设,初步建立国家海洋大数据极地分中心。我国将在位于罗斯海特拉诺湾的难言岛建设第五个南极科考站。
秦为稼介绍,我国开展极地工作30年来成绩斐然,综合实力已经达到国际中等以上水平。未来国家海洋局将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指导思想,加快构建布局管理、业务、科研、队伍、全球治理等五个体系建设。
从1985年建立长城站起,中国现有南极科考站4个,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两个常年科学考察站和昆仑站、泰山站两个度夏科学考察站,初步建成涵盖空基、岸基、船基、海基、冰基、海床基的国家南极观测网和“一船四站一基地”的南极考察保障平台,基本满足南极考察活动的综合保障需求。
即将新建的第五个南极科考站,选址区域位于罗斯海特拉诺湾的难言岛,已完成现场选址工作。第五座南极科考站将是一座常年科考站,可独立支持开展陆地、海洋、大气、冰川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考察项目。
“雪龙2号”2019年建成下水
中国第八次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在“雪龙”号甲板上列队准备下船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在南北两极超越自我——创造全球科考船向南航行纬度最高纪录和首次穿越北极中央航道、西北航道,“雪鹰601”固定翼飞机首次降落南极冰盖最高点,中国科考队首次开展环北冰洋考察……“雪龙探极”2017年创下多项中国极地考察史上的第一。我国正向极地强国坚实迈进。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秦为稼26日在“2017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上表示,国家海洋局将升级现有南北极考察站,建设新的南北极考察站,推进极地考察船建设,加快构建布局管理、业务、科研、队伍、全球治理等五个体系建设。
据悉,我国新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目前进入连续建造阶段,建造进展顺利,预计于2019年建成下水。这意味着,我国的极地考察破冰船将成系列发展,为探索南北极提供强大支撑。
“向阳红01”船获取深海样本有助了解生命起源
“向阳红01”船在南大西洋获取海底热液“烟囱体”
正执行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暨中国大洋46航次科考的“向阳红01”船近日获取多个海底热液“烟囱体”,为研究海底热液活动提供重要样本。
海底热液“烟囱体”是指热液流体由洋壳溢流至海底喷出后,其中的化学物质遇低温海水析出、冷凝沉积形成的烟囱状堆积体。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大西洋航段领队孙永福说:“准确探测、精确抓取‘烟囱体’技术难度大,能够用我们自己的仪器设备较为完整地获取样本,表明我国大洋海底探测已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
本次获得的“烟囱体”样本是经深海光学摄像拖体准确定位、电视抓斗下潜至约3000米深的海底抓取而得。最大的一件样本高约2米,直径约50厘米,有看似“年轮”的环带构造,表面附着海洋生物。
孙永福说,详查海底热液“烟囱体”不仅对研究海底热液活动本身具有非常大的科研价值,从海洋地质专业角度看,对进一步研究大洋中脊的岩浆活动、扩张过程和规律等也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科研人员对附着在“烟囱体”样本上的海洋生物进行鉴定,也将有助于了解地球最初的生命起源过程。
载荷1.5吨“大块头”货运无人机首飞
26日,大型货运无人机AT200在陕西蒲城内府机场试飞
有效载荷1.5吨,可“一键操控”在200米内完成起降——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研发的大型货运无人机AT200,是目前世界上民用无人机领域首屈一指的“大块头”。26日,AT200在陕西蒲城内府机场成功首飞,整个飞行过程持续26分钟。
专家介绍,AT200摆脱了对飞行员的依赖,在指控中心即可实现飞机“一键自主起降”,还可同时控制多架无人机。期间只需监控无人机的状态,必要时由无人机飞控手进行简单操作即可改变飞行状态,极大地降低了货运成本和无人机操作难度。
据了解,AT200最大起飞重量3.4吨,货仓容积为10立方米,有效载荷达1.5吨,相当于一辆小货车的载重。巡航速度为313公里/小时,续航时间8小时、航程2183公里,实用升限达6098米。飞机满载时可在200米内完成起降。
AT200以新西兰生产的P750XL为原型机进行无人化研发设计,突破了有人机改无人机总体设计、飞机-发动机-控制系统匹配、飞机气动参数辨识、全机质量特性测试和系统综合测试等关键技术,验证了大型固定翼有人机无人化的可行性。
“复兴号”动车家族将添新成员
从北京南开往天津的C2001次“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 新华社发
25日,由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组织的时速2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征集技术方案汇报会在上海召开。这标志着时速250公里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正式启动,“复兴号”家族将增添新的成员。
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研制不同速度等级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既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运输服务需求、改善旅行体验的需要,也是实现“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系列化、打造中国高铁国际品牌的需要。
该负责人表示,与既有的时速2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相比,时速250公里“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将实现以下突破:
一是实现全面自主化。该动车组软件、硬件全部实现自主设计、制造或选型,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二是实现性能提升。动车组运行阻力、能耗、噪声等指标更优,安全监测更全面,车辆使用寿命更长,列车整体和关键系统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三是更加智能。实现动车组智能化状态监控、维修、服务。
四是采用中国标准。结合中国铁路运营环境、运行需求,实现列车操纵、运用及检修维修的统一,不同厂家动车组可以重联运营,有利于降低运用维修成本。
“绿色超级稻”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
荆州市江陵县三湖农场9000余亩“超级绿色稻”长势喜人 通讯员刘涛 摄
以“少打农药、少施化肥、节水抗旱、优质高产”为目标的国家863计划绿色超级稻项目取得丰硕成果,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9000万亩。25日,科技部、农业部以及中外专家150人聚首武汉,进一步研讨绿色超级稻项目。
面对资源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国科学家提出“绿色超级稻”理念。近十年来,科学工作者系统开展了“绿色超级稻”的培育理论、育种技术体系、绿色性状基因发掘与种质创新、绿色超级稻新品种培育与应用、高效栽培技术与管理模式等研究的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果。
据介绍,该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3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23项。项目推进中,构建了绿色超级稻关键栽培技术,包括机插壮秧培育技术,再生稻全程机械化技术,精确节水节肥技术及秸秆还田与直播技术等。
近五年,培育出具备多个绿色性状(抗2-3种主要病虫害或节水抗旱,优质高产)的水稻新品种65个,育成了具备多个绿色性状的不育系和恢复系20多个。新品种在广东、安徽、湖南、湖北等地累计推广面积达9000万亩。
我国首条柔性显示屏生产线实现量产
柔性显示屏可弯曲和折叠,可以提供更艳丽、更清晰的高画质
今年5月,BOE(京东方)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正式投入生产,这也是国内首条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时隔不到半年,该生产线提前量产。
26日,成都京东方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量产暨客户交付仪式举行,标志着中国柔性显示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京东方首席执行官陈炎顺表示,成都第6代柔性AMOLED生产线应用全球最先进的蒸镀工艺,同时,该生产线采用低温多晶硅(LTPS)塑胶基板,代替传统的非晶硅(a-Si)玻璃基板,并采用柔性封装技术,实现显示屏幕弯曲和折叠。应用LTPS技术的显示屏具有分辨率高、反应速度快、亮度高、低耗电等优点,可以提供更艳丽、更清晰的高画质。
中国风云四号和碳卫星数据产品免费向全球开放
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24日在华盛顿举行的地球观测组织(GEO)第14届全会“中国日”活动上说,中国新一代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四号和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简称碳卫星)的数据产品将对全球用户免费开放。
杨军表示,风云四号气象卫星和碳卫星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对全球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风云四号卫星于2016年12月发射,今年9月在轨交付,标志着中国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成功实现了升级换代。
据杨军介绍,目前风云四号状态稳定,性能良好。中方正组织开展包括云、大气、地表状态等多种产品的测试,计划于2018年初开始正式投入使用,其数据和产品届时将免费与国际用户共享。
碳卫星于2016年12月成功发射,目前已顺利完成了卫星在轨测试,各项功能性能指标满足研制要求。杨军说,碳卫星对充分了解全球碳循环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中方已制定了碳卫星数据共享政策,有关数据和产品从今天开始对全球用户免费开放。
全球用户可通过风云气象卫星数据服务网和中国国家综合地球观测数据共享平台获取相关数据产品。
【编辑: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