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特制黄鹤楼酒沉寂30年回归4个月销售破亿元,上甑机器人助力百年“汉汾”再飘香

©原创 2022-03-02 15:21

黄鹤楼酒业武汉基地天成坊酿造车间内上甑机器人辅助人工作业。 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日讯(记者万凌 通讯员杜翔宇) 3月2日,位于汉阳鹦鹉大道的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武汉生产基地正在加紧生产清香型白酒。占地109亩的天成坊酿造车间里,蒸汽缭绕,酒香馥郁,七八名工人挥舞着手中的铁锹,将发酵好的酒醅倒进甑锅里等待蒸馏;在不远处的后方,高约5米的行车则载着装有酒醅的盛斗缓缓移动到上甑机器人的传送带旁边, “机械手”取粮后精准地撒进甑锅里。“酿酒这活,有机器辅助,确实要省力很多。”看着这个“新徒弟”,车间主任钱焱林颇感欣慰。

一家三代传承“中国名酒”酿造技艺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自上月7日开工起,该酿酒车间的机器日夜不停,近50名工人分成两班完成润粮、蒸煮、摊粮、下曲、发酵、蒸馏、输酒等工序,日产原酒近6吨。今年1至2月,黄鹤楼酒业销量较去年增长明显,酿酒、灌装、物流各环节,均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去年8月,黄鹤楼酒业推出了“南派大清香”系列新品,该产品传承自汉产“中国名酒”——特制黄鹤楼酒,仅4个月销售额就突破亿元大关,而国家级酿酒师钱焱林正是这款汉产名酒酿造工艺的传承人。

“清末,我的爷爷就在老天成酿酒,经他手酿制的汉汾酒风行全城。1952年,我的父亲进入刚成立的武汉酒厂,改进了黄鹤楼特制汉汾酒的酿造工艺。1981年,我接过父亲的班继续酿造特制黄鹤楼酒。”今年即将满60岁的钱焱林见证了“南楼北汾”的辉煌历史和黄鹤楼清香型白酒的传承复出。

行家口中的“南楼北汾”代指中国两大清香型名酒,即湖北武汉的特制黄鹤楼酒和山西杏花村的汾酒。据了解,1984年,62度特制黄鹤楼酒参加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与茅台、五粮液、汾酒、剑南春等十三大名酒被评为“中国名酒”。此后,特制黄鹤楼大曲清香62度、54度、39度酒均被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授予国家金质奖。

随着消费者需求变化,上世纪90年代,清香型白酒逐渐淡出市场,钱焱林怀揣一身酿酒技艺无处施展。2016年,黄鹤楼酒与古井贡酒展开战略合作,为重塑“中国名酒”的市场口碑,黄鹤楼酒业开始重新布局清香型白酒生产线。钱焱林再度出山,将传承三代的“汉汾酒”酿造技艺全面复兴,汉产清香型白酒也得以重回消费者的视线。

企业搭建产学研平台发现有益健康微生物

“我们酿酒一直都用东北的糯高粱作为原料,经过人工润粮拌料、高温蒸馏,然后在地缸里密闭发酵28天,高粱在酒曲的作用下转变成酒,原酒度数最高可以达到78度。”钱焱林告诉记者,这种酿酒工艺已经传承了100多年,由此奠定了黄鹤楼酒清香纯正的口感。去年面世的黄鹤楼“南派大清香”在酿造工艺、原料配比和发酵时间上都按照特制黄鹤楼酒进行了还原,恢复了特制黄鹤楼酒的口感。

黄鹤楼酒业武汉基地地缸发酵区。 通讯员杜翔宇 摄

“酿造微生物尤其是产香菌的种群结构及其代谢活动是制约清香型白酒酿造技术的关键。”黄鹤楼酒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负责人李良介绍,去年,黄鹤楼酒业与武汉轻工大学对大清香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发酵机理展开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石竹烯”的有机物以及产生石竹烯的微生物扁平云假丝酵母,相关科学文献证明石竹烯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属于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

据了解,黄鹤楼酒业于2016年陆续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咸宁市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与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对不同香型白酒的酿造技术开展科研,共申请发明专利6项。

现在的黄鹤楼酒业拥有30余位国家级白酒评委、高级工程师、酿酒高级技师等技术人才。每款产品面市之前,专业品酒师先对酒的味道进行鉴定,然后组织企业员工、核心消费者品酒开展6轮舒适度体验,以此确保产品质量过硬。

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魏国介绍,公司在湖北咸宁、随州布局了白酒生产基地,其中本月投产的随州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达到829亩,新的生产线将全部采用自动化设备,一期投产后,预计年原酒产能达3万吨,可以满足黄鹤楼酒业未来发展需求。日前,在汉阳区政协和汉阳区人力资源局组织的线上专场招聘会上,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招募了多名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来适应今后大幅提升的产能。但是黄鹤楼酒业始终把产品销售渠道、产学研转化及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武汉,每年全省有大批游客来到武汉黄鹤楼酒文化博览园参观了解白酒文化。

【编辑:胡之皓】

黄鹤楼酒业武汉基地天成坊酿造车间内上甑机器人辅助人工作业。 长江日报记者万凌 摄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2日讯(记者万凌 通讯员杜翔宇) 3月2日,位于汉阳鹦鹉大道的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武汉生产基地正在加紧生产清香型白酒。占地109亩的天成坊酿造车间里,蒸汽缭绕,酒香馥郁,七八名工人挥舞着手中的铁锹,将发酵好的酒醅倒进甑锅里等待蒸馏;在不远处的后方,高约5米的行车则载着装有酒醅的盛斗缓缓移动到上甑机器人的传送带旁边, “机械手”取粮后精准地撒进甑锅里。“酿酒这活,有机器辅助,确实要省力很多。”看着这个“新徒弟”,车间主任钱焱林颇感欣慰。

一家三代传承“中国名酒”酿造技艺

长江日报记者了解到,自上月7日开工起,该酿酒车间的机器日夜不停,近50名工人分成两班完成润粮、蒸煮、摊粮、下曲、发酵、蒸馏、输酒等工序,日产原酒近6吨。今年1至2月,黄鹤楼酒业销量较去年增长明显,酿酒、灌装、物流各环节,均可见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去年8月,黄鹤楼酒业推出了“南派大清香”系列新品,该产品传承自汉产“中国名酒”——特制黄鹤楼酒,仅4个月销售额就突破亿元大关,而国家级酿酒师钱焱林正是这款汉产名酒酿造工艺的传承人。

“清末,我的爷爷就在老天成酿酒,经他手酿制的汉汾酒风行全城。1952年,我的父亲进入刚成立的武汉酒厂,改进了黄鹤楼特制汉汾酒的酿造工艺。1981年,我接过父亲的班继续酿造特制黄鹤楼酒。”今年即将满60岁的钱焱林见证了“南楼北汾”的辉煌历史和黄鹤楼清香型白酒的传承复出。

行家口中的“南楼北汾”代指中国两大清香型名酒,即湖北武汉的特制黄鹤楼酒和山西杏花村的汾酒。据了解,1984年,62度特制黄鹤楼酒参加第四届全国评酒会,与茅台、五粮液、汾酒、剑南春等十三大名酒被评为“中国名酒”。此后,特制黄鹤楼大曲清香62度、54度、39度酒均被国家质量奖审定委员会授予国家金质奖。

随着消费者需求变化,上世纪90年代,清香型白酒逐渐淡出市场,钱焱林怀揣一身酿酒技艺无处施展。2016年,黄鹤楼酒与古井贡酒展开战略合作,为重塑“中国名酒”的市场口碑,黄鹤楼酒业开始重新布局清香型白酒生产线。钱焱林再度出山,将传承三代的“汉汾酒”酿造技艺全面复兴,汉产清香型白酒也得以重回消费者的视线。

企业搭建产学研平台发现有益健康微生物

“我们酿酒一直都用东北的糯高粱作为原料,经过人工润粮拌料、高温蒸馏,然后在地缸里密闭发酵28天,高粱在酒曲的作用下转变成酒,原酒度数最高可以达到78度。”钱焱林告诉记者,这种酿酒工艺已经传承了100多年,由此奠定了黄鹤楼酒清香纯正的口感。去年面世的黄鹤楼“南派大清香”在酿造工艺、原料配比和发酵时间上都按照特制黄鹤楼酒进行了还原,恢复了特制黄鹤楼酒的口感。

黄鹤楼酒业武汉基地地缸发酵区。 通讯员杜翔宇 摄

“酿造微生物尤其是产香菌的种群结构及其代谢活动是制约清香型白酒酿造技术的关键。”黄鹤楼酒业院士专家工作站负责人李良介绍,去年,黄鹤楼酒业与武汉轻工大学对大清香白酒酿造过程中的发酵机理展开研究,发现了一种名为“石竹烯”的有机物以及产生石竹烯的微生物扁平云假丝酵母,相关科学文献证明石竹烯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功能,属于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成分。

据了解,黄鹤楼酒业于2016年陆续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咸宁市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与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大学成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对不同香型白酒的酿造技术开展科研,共申请发明专利6项。

现在的黄鹤楼酒业拥有30余位国家级白酒评委、高级工程师、酿酒高级技师等技术人才。每款产品面市之前,专业品酒师先对酒的味道进行鉴定,然后组织企业员工、核心消费者品酒开展6轮舒适度体验,以此确保产品质量过硬。

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魏国介绍,公司在湖北咸宁、随州布局了白酒生产基地,其中本月投产的随州生产基地占地面积达到829亩,新的生产线将全部采用自动化设备,一期投产后,预计年原酒产能达3万吨,可以满足黄鹤楼酒业未来发展需求。日前,在汉阳区政协和汉阳区人力资源局组织的线上专场招聘会上,黄鹤楼酒业有限公司招募了多名营销人员和技术人员,来适应今后大幅提升的产能。但是黄鹤楼酒业始终把产品销售渠道、产学研转化及人才培养的重心放在武汉,每年全省有大批游客来到武汉黄鹤楼酒文化博览园参观了解白酒文化。

【编辑:胡之皓】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