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罕见!男子脑子里长出蛇形动脉瘤,一站式手术精准“掐断”病灶血供

©原创 2024-04-17 20:08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7日讯 男子颅内长出罕见的蛇形动脉瘤并已破裂,随时可能因再次大出血毙命。面对这个全世界都罕见的动脉瘤,武汉医生勇敢挑战不可能,不仅精准地将这个“不定时炸弹”拆除,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创造了生命奇迹!4月17日,在医患共同持续不懈的努力下,张老伯终于康复出院,回到监利老家。

男子遭遇凶险动脉瘤昏睡2周

65岁的张老伯家在湖北监利。3月初,他在地里干活时突然晕倒,意识不清,老伴赶紧将他送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他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棘手的是,动脉瘤临近脑干,呈蛇形扩大,当地医生建议立即转到省城武汉治疗。

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动脉瘤罕见复杂,无法进行手术。此时的张老伯整日昏昏沉沉,动脉瘤随时有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一旦二次出血,死亡率将达到80%。心急如焚的一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此时,距张老伯意识不清已经过去了2周。

呈蛇形的动脉瘤。

陈劲草教授团队接诊后,第一时间对张老伯进行了详细检查,确诊为大脑后动脉蛇形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个动脉瘤不规则扩张,累及大脑后动脉段,呈蛇形并已破裂。更危险的是,它紧紧挨着中脑,是名副其实的“不定时炸弹”。因出血时间较长,张老伯的大脑此时正处于水肿高峰期,颅内血管也处于痉挛状态,让本就复杂的手术风险倍增。

发挥专科联盟优势开展全国会诊

会诊后专家一致认为,传统治疗方案无法奏效,手术实施难度很大。有没有创新性治疗方案呢?如何把手术伤害降到最低?武大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借助专科联盟线上晨会交班形式,将张老伯的病情分享给全国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共同来讨论治疗方案。

陈劲草教授团队率先提出先在动脉瘤的后段血管上重新建立血液通道,再对动脉瘤前段血管进行闭塞,让动脉瘤孤立无援的治疗方案。通俗地说,就像是河流改道,重新给流经动脉瘤的血流新建一条通道,动脉瘤没有血供之后便毫无威胁,能避免传统手术方式造成的脑梗危险。

国际脑血管病领域著名学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教授对陈劲草教授团队提出的手术方案完全赞同。她表示,这种动脉瘤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罕见的,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手术成功的案例报道,陈劲草教授提出的方案是目前唯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

高难度一站式手术精准“拆弹”

2017年8月17日在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投入使用国内首台双C臂复合手术室,能实现显微外科和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无缝过度和转换,为张老伯的一站式手术方案提供了条件。

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陈劲草教授团队在被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浑浊的脑部空间里,小心翼翼地穿过荆棘般密布的脑部血管,精准找到大脑后动脉瘤的位置。接着,团队骨干章剑剑主任医师将其头皮的颞浅动脉牵至动脉瘤后端的健康血管上,在直径1—2毫米的血管上进行吻合。术中造影显示血流通畅,搭桥成功。紧接着,介入团队赵文元教授、张庭保副主任对前段血管闭塞,孤立动脉瘤,整个手术持续了近9个小时。

陈劲草教授(前排左)在线上会议中提出手术方案得到全国权威专家认可。

术后,张老伯逐渐恢复清醒。因之前大脑受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损害,吞咽功能和一侧肢体肌力受到了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他已经能吃下小笼包、饺子,还能下地独自行走,这些进步让他信心大增。4月17日,看到他康复出院,老伴开心不已,兴奋地将他下地行走、抬手臂的视频发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陈劲草教授团队,感谢医护让他重获新生。

领衔数十家医院共建专科联盟

陈劲草教授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当下我国医疗服务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特别是在神经外科领域。因为专业特点,基层神经外科医疗技术水平有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主全面布局专科联盟建设,大力帮扶其他省、地、县三级医疗单位,提高国内神经外科整体治疗水平。

截至目前,他们已经牵头组建了多家综合医院专科联盟,地域覆盖湖北、湖南、江西、河南、海南、新疆等多个省份。与省内外多家联盟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合作关系,创建了令同行称赞的学科均质化管理的“黄冈模式”、医疗技术帮扶的“海南模式”等。组织基层人员进修、培训,每周定期组织联盟单位进行线上病例讨论、分享最新前沿知识和演示手术操作,打通了医护人员双向交流的通道。同时,还安排专家到基层会诊,巡讲诊疗规范,讨论疑难病例,提升基层医院的救治诊疗能力。

据了解,除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指导、仪器支持等方面大力帮助基层医院外,武大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还建立了方便快捷的转诊机制,能够及时接受基层医院难以处理的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转诊,形成了覆盖主要临床专业和重大疾病的临床专科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区域医疗辐射能力,通过引领与帮扶逐步实现了区域间医疗同质化发展。(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丁燕飞 刘阿龙  视频制作刘璇)

【编辑:余丽娜】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4月17日讯 男子颅内长出罕见的蛇形动脉瘤并已破裂,随时可能因再次大出血毙命。面对这个全世界都罕见的动脉瘤,武汉医生勇敢挑战不可能,不仅精准地将这个“不定时炸弹”拆除,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创造了生命奇迹!4月17日,在医患共同持续不懈的努力下,张老伯终于康复出院,回到监利老家。

男子遭遇凶险动脉瘤昏睡2周

65岁的张老伯家在湖北监利。3月初,他在地里干活时突然晕倒,意识不清,老伴赶紧将他送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他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棘手的是,动脉瘤临近脑干,呈蛇形扩大,当地医生建议立即转到省城武汉治疗。

辗转多家医院,均被告知动脉瘤罕见复杂,无法进行手术。此时的张老伯整日昏昏沉沉,动脉瘤随时有再次破裂出血的危险,一旦二次出血,死亡率将达到80%。心急如焚的一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此时,距张老伯意识不清已经过去了2周。

呈蛇形的动脉瘤。

陈劲草教授团队接诊后,第一时间对张老伯进行了详细检查,确诊为大脑后动脉蛇形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个动脉瘤不规则扩张,累及大脑后动脉段,呈蛇形并已破裂。更危险的是,它紧紧挨着中脑,是名副其实的“不定时炸弹”。因出血时间较长,张老伯的大脑此时正处于水肿高峰期,颅内血管也处于痉挛状态,让本就复杂的手术风险倍增。

发挥专科联盟优势开展全国会诊

会诊后专家一致认为,传统治疗方案无法奏效,手术实施难度很大。有没有创新性治疗方案呢?如何把手术伤害降到最低?武大中南医院神经外科借助专科联盟线上晨会交班形式,将张老伯的病情分享给全国知名的神经外科专家,共同来讨论治疗方案。

陈劲草教授团队率先提出先在动脉瘤的后段血管上重新建立血液通道,再对动脉瘤前段血管进行闭塞,让动脉瘤孤立无援的治疗方案。通俗地说,就像是河流改道,重新给流经动脉瘤的血流新建一条通道,动脉瘤没有血供之后便毫无威胁,能避免传统手术方式造成的脑梗危险。

国际脑血管病领域著名学者、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凌锋教授对陈劲草教授团队提出的手术方案完全赞同。她表示,这种动脉瘤在世界上都是非常罕见的,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手术成功的案例报道,陈劲草教授提出的方案是目前唯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案。

高难度一站式手术精准“拆弹”

2017年8月17日在中南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投入使用国内首台双C臂复合手术室,能实现显微外科和血管内介入手术的无缝过度和转换,为张老伯的一站式手术方案提供了条件。

根据术前制定的手术方案,陈劲草教授团队在被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浑浊的脑部空间里,小心翼翼地穿过荆棘般密布的脑部血管,精准找到大脑后动脉瘤的位置。接着,团队骨干章剑剑主任医师将其头皮的颞浅动脉牵至动脉瘤后端的健康血管上,在直径1—2毫米的血管上进行吻合。术中造影显示血流通畅,搭桥成功。紧接着,介入团队赵文元教授、张庭保副主任对前段血管闭塞,孤立动脉瘤,整个手术持续了近9个小时。

陈劲草教授(前排左)在线上会议中提出手术方案得到全国权威专家认可。

术后,张老伯逐渐恢复清醒。因之前大脑受到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损害,吞咽功能和一侧肢体肌力受到了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他已经能吃下小笼包、饺子,还能下地独自行走,这些进步让他信心大增。4月17日,看到他康复出院,老伴开心不已,兴奋地将他下地行走、抬手臂的视频发给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陈劲草教授团队,感谢医护让他重获新生。

领衔数十家医院共建专科联盟

陈劲草教授向长江日报记者透露,当下我国医疗服务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在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特别是在神经外科领域。因为专业特点,基层神经外科医疗技术水平有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中南医院神经外科主全面布局专科联盟建设,大力帮扶其他省、地、县三级医疗单位,提高国内神经外科整体治疗水平。

截至目前,他们已经牵头组建了多家综合医院专科联盟,地域覆盖湖北、湖南、江西、河南、海南、新疆等多个省份。与省内外多家联盟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帮扶、合作关系,创建了令同行称赞的学科均质化管理的“黄冈模式”、医疗技术帮扶的“海南模式”等。组织基层人员进修、培训,每周定期组织联盟单位进行线上病例讨论、分享最新前沿知识和演示手术操作,打通了医护人员双向交流的通道。同时,还安排专家到基层会诊,巡讲诊疗规范,讨论疑难病例,提升基层医院的救治诊疗能力。

据了解,除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指导、仪器支持等方面大力帮助基层医院外,武大中南医院神经外科还建立了方便快捷的转诊机制,能够及时接受基层医院难以处理的急危重症和疑难病患者转诊,形成了覆盖主要临床专业和重大疾病的临床专科服务体系,不断提升区域医疗辐射能力,通过引领与帮扶逐步实现了区域间医疗同质化发展。(长江日报记者刘璇 通讯员丁燕飞 刘阿龙  视频制作刘璇)

【编辑:余丽娜】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