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园建在天空上
每粒种子洒向阳光
我们和花园共成长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
......
《天空的秘密花园》由冯翔老师作曲,育才行知小学四(2)班的学生们作词、合唱,歌曲中的“秘密花园”指学校楼顶的“空中生态园”。“空中生态园”中有一个“植物导师课学员研学基地”,为第三季植物导师课的成果之一。
28日,育才行知小学14名学生来到“秘密花园”,在老师的指导下,播种秋季的蔬菜。这14名学生中有6名是第三季植物导师课的学员,课余时间,他们在学校魏老师的带领下,照料园区的蔬菜瓜果,建设自己的空中“梦想农场”。
我们种了什么?
大暑已过,立秋将至。二十四节气反映了一年四季节令气候的变化,古人运用二十四节气来选择作物、品种、播种时间等等,一直到今天仍然为人们所习用。
针对当下的节气气候特点、植物的生长周期,同学们播种了豆角、黄瓜、螺丝椒和大豆菜。
等到开学、白露之前,同学们就能收获一季果实。
我们是怎么种的?
许多孩子一开始都不知道播种的具体方法,在植物导师兰德庆和学校魏老师的指导、示范下,大家渐渐放开手脚、大胆尝试。
松土、下肥、压肥、下种、拉遮阳布......一步步完成,成功为秋季蔬菜播种。
虽然室外温度高达35度,孩子们都汗流浃背,脸上也沾上了尘土,但大家都沉浸在播种的体验当中,整个过程充满了欢声笑语。
你知道第三季植物导师课吗?
第三季植物导师课自今年3月份开学以来,35个学员在10位植物导师指导下,围绕植物种植、科学观察和实验探索,开展了充满趣味性的自然课题研学。这些导师来自大学的教授、副教授或研究生,也有出版社科普编辑和园林专家。
值得一提的是,35个学员中有9名来自武汉育才行知小学。为了帮助他们巩固在植物导师课的所学课题,学校专门在“空中生态园”开辟了一个专区并挂牌“植物导师课学员研学基地”。
魏老师让学员们定期到种植区维护植物与瓜果,同时记录自然观察笔记,在观察中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培养实验探索的能力。
我们的植物导师
借助植物导师课这个平台,学校也将植物导师的教学理念引入空中生态园。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齐迎春老师让学员邓昕宇把在生态园收获的南瓜用于根茎无性繁殖实验的原材料
湖北大学副教授庞静老师建议生态园能同时种植蔬菜、香草、小果树和五谷,实现有机材料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李娟老师在实验室做“奇妙的植物组织培养”课题,让孩子们学习“克隆”花朵
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刘虹老师教本组学员罗安桐制作植物标本,科普植物知识
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兰德庆老师教学员刘宸珲认识沙漠植物、水生植物,学习植物标本制作的方法
生态园希望中山公园吴晞老师能在生态园的一角教授孩子们学做红枫盆栽
中山公园汪鹰老师沮草的生态瓶也能放到生态园,让学生们知道植物之间的共生依存关系
黄鹤楼公园雷勇涛老师教授紫薇修剪技术,让学生尝试反季开花变为现实
解放公园蓝松涛老师让学生移栽并种植碗莲,掌握栽培技术
武汉出版社编辑刘从康老师从《诗经》中择取现存植物品种,学习种植技术之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文学素养和感知力
来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老师
第三季植物导师课植物导师兰德庆:“孩子们的第一项任务就是松土,这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却能帮助他们了解植物的根系如何茁壮生长,在动手中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
育才行知小学魏连国老师:“我们未来发展需要引入科技元素,人工种植固然是一种很好的种植体验,但也并不只是简单地让学生采用这种传统的方法种植作物。比如引入智能温室等,提升我们这个空中生态园的科技创新水平,力图把我们这里也变成一个高大上的科技种植实验场地。”
学生
六(6)班孙宇桐:“我爸爸在家种了很多花花草草,我自己也种过草莓,但是失败了,我懊悔了三天。我希望能多参加一些今天这样的活动,多了解一点植物的知识。”
五(1)班刘宸晖:“第三季植物导师课,我跟着兰德庆老师认识了很多沙漠植物、水生植物,还学会了制作植物标本。通过自己动手、亲身实践,知识能记得更牢固。”
六(4)班罗安桐:“我的植物导师刘虹是中南民族大学副教授,她平日教过我认识植物和栽种的基本方法,今天终于在这片农场实践了。”
家长
家住广州的卢金萍女士:“我把两个孩子都带来了,小的只有4岁。这是一次非常珍贵的体验,以前孩子总是会问我‘瓜是如何长出来的?’,现在他自己亲自动手,亲自尝试种植,也是让他更好地体验生活。”
空中生态园的志愿家长游宏铭妈妈:“刚开始听说我们学校没有入选武汉市绿色生态研学的名单非常失落,后来上了植物导师课,弥补了这个遗憾。平常在生态园的导师课专区,可以将老师教授的知识好好实践一番。”
这里是孩子们的“梦想农场”
这里是植物导师课学员的“秘密花园”
他们在这里亲身劳动
体验收获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摄影:潘蕾 编辑:林晓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