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华智超
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指出,切实精简人才“帽子”,提出不得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
通知很有现实针对性。不得将人才“帽子”同物质利益直接挂钩,针对的就是现在有些地方政府动辄跟科研人员谈待遇,把安家费、帮其家属解决工作、让其子女自主择校等作为吸引科研人才的“砝码”。
客观而言,待遇、称号、荣誉、地位,关系到科研人员能否获得体面的生活,也影响着科研事业能否持续不断的吸引优秀人才。过去有句顺口溜,叫“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指收入方面的“脑体倒挂”现象。现在,科研工作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承认和尊崇,科研人员的待遇相比以往也有了很大改善。
物质利益乃至“帽子”是一种激励,也是体现尊重科研人才的一种方式。但“帽子”过多,就容易变味儿,动辄谈物质待遇,甚至本末倒置,将人才等同于“帽子”,将礼遇人才变成单纯的谈待遇,就是一种扭曲,极不可取。
科研是一项崇高的事业,科研人员也不是普通的职业。从科学层面来说,科学研究、科技研发是探求真理、探寻未知的过程,是人类智慧和精神的体现。从国家层面来说,科研人员和科研工作承担的是富强国家、振兴民族、造福人民的崇高使命,因此真正的科研人员往往具有浓烈的家国情怀、人民情怀。从价值层面来说,则弘扬着科学精神,示范着“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求真精神,具有社会价值的导向性和引领作用。如果滥发“帽子”,张口闭口许以物质利益,实际上是在消解科研事业的崇高性,降低了社会对这份职业的期许。
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往往是因为内心热爱、使命召唤而投身科研事业。把科研工作当作谋取高帽厚禄的途径,把科研成果当作换取物资利益的砝码,其实很难赢得社会的尊重。古话说“君子固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表明了人的内在持守和追求更加珍贵、有力。
今天,我们当然不是说科研工作者一定要贫苦,不应该有体面的生活。科研工作的价值远远超过了物质利益,无论是物质利益还是“帽子”,事实上也都无法度量科研人才的价值。“板凳一坐十年冷”,唯能潜心醉心、忘我研究的人才能在科研道路上行稳致远,物质待遇本身也不是吸引他们的核心因素。像钱学森、黄旭华、钟杨等科研工作者们,个个都把个人名利看得淡如水,有的甚至默默无闻一辈子,而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科技进步、人类发展当作毕生使命。这样的人物,能用多少“帽子”,多少物质利益,才足够衡量他们的价值呢?
社会很多工作需要有超越性,科研、教育、医疗等等,事业性是第一位的。事业就有事业的样子。正如一个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科研事业的人,就不会只把教师工作、科研工作当作饭碗。我们呼唤那些真正热爱科研、矢志投身科研的人才,呼唤一种事业或职业的内在崇高与坚定。
【编辑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