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面谈 | 今年和刘德华“一起上班”的还有编钟版《恭喜发财》

©原创 2024-02-07 16:46

近日,编钟版《恭喜发财》火上热搜,网友纷纷留言表示一听就想过年,呼唤刘德华提前“上班”。这首《恭喜发财》是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的数位演奏者用复制件编钟演绎的。编钟版《恭喜发财》编排背后有哪些故事?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副主任罗乐做客《面谈》,分享编钟乐团如何赋予千古绝响新的艺术活力,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亲切。

(点击下图回看直播)

《面谈》录制现场。 记者肖僖 摄

没想到编钟版《恭喜发财》会火,编钟演绎歌曲“出圈”不是第一次

记者:编钟乐团为何会选择演绎《恭喜发财》这首歌?

罗乐:第一,临近春节,我们想创作一些跟春节氛围相关的曲子;第二,恰好我们和央视有一个联合摄制节目,希望推出一个编钟演奏的短视频。于是,就有了大家看到的编钟版《恭喜发财》。

记者:以前我们听的《恭喜发财》主要是刘德华唱的版本,今年你们演奏的编钟版,有网友留言“刘德华听了都想上班”,您有预想到这么火吗?为何会这么火?

罗乐:我们也没有想到编钟版《恭喜发财》会火出圈。我们的初衷,只是想把这首作品改编成编钟版,丰富大家的节日文化生活,没想到在网络上火了。后来想想,这可能与当下整个文旅行业很火热有关,也与当下文化传播的大氛围有关。除此之外,网友的喜欢也是助它火出圈的重要因素。

记者:编钟演绎歌曲之前还有什么“出圈”作品?

罗乐:在此之前,编钟演奏过很多作品。编钟演绎的曲目出圈,这也不是第一次。2018年,编钟国乐版的《风一样的勇士》曾火遍网络。这首乐曲是网络游戏《地下城与勇士》的主题曲。编钟版《风一样的勇士》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群体关注编钟文化。我们通过国风乐器跨次元演绎,以国乐之音,与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曲目相结合,传扬国乐之美。



罗乐介绍编钟的“一钟双音”。 记者肖僖 摄

为适配《恭喜发财》,编钟演奏做了调性、声部分配、演绎形式上的改变

记者:这次演奏《恭喜发财》,有咱们团队的几位演奏者?分工各是什么?

罗乐:本次演奏《恭喜发财》是由五位演奏者完成,分别是一位编磬演奏者、三位编钟演奏者、一位竹笛演奏者。

记者:为了让古老的编钟的音乐特性和欢快的《恭喜发财》曲调相适配,团队做了哪些调整和改变?

罗乐:我们做了三点调整:第一,调性的调整。《恭喜发财》原曲是A调,考虑编钟音位排列及演奏方便,以及编磬、竹笛的特点,我们把A调改成了G调。第二,声部分配上的调整。编钟本身的音色及余音特点更适合演奏一些中慢速或者舒缓的作品。《恭喜发财》是一首快板作品,乐曲速度约132拍/分钟,且有十六分音符出现。如果由编钟通篇演奏,听觉上会比较嘈杂。所以,我们安排竹笛演奏时值较短且密集的旋律部分,编钟演奏时值相对较长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第三,关于演绎形式,我们想过让编钟只敲击单音旋律,但那样会比较单调。我们也曾想过用全乐队编制来编写演绎这首作品,但时间很紧来不及完成。所以,最终,我们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法,旋律演奏加背景伴奏的形式,也就是大家最终看到的成品样式。

火出圈后常看网友评论,只为编钟演奏效果更好

记者:编钟版《恭喜发财》火了后,您有看网友评论吗?有没有印象深刻的留言?

罗乐:我把大家的评论翻看了好几遍,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五类评论让我印象深刻。第一类,大家讨论很热烈,关心演奏用的编钟到底是原件还是复制件?在这里也给大家公布答案,我们使用的是编钟1:1的复制件。第二类,关于编钟的演奏方式,有网友留言关心演员们如何记得编钟上这么多位置,是怎么敲击的。第三类,关于文物活化的讨论。大家觉得这种形式让2400年前的编钟演奏现代的歌曲,是文物的活化。第四类,关于演奏效果,有的人觉得还不错,但有人觉得会比较嘈杂。第五类的热议比较多是在春节的氛围下,这首曲子非常合适。甚至有网友问可不可以拿到超市播放,或者作为手机铃声播放。

记者:我们看到有网友提出,视频中有几处伴奏的背景音显得有些嘈杂,针对这些评论,我们会强化改进吗?

罗乐:关于网友提出的“嘈杂”,我们分析有三点原因:第一,因为这个作品的伴奏本身背景里面有一些鞭炮的音效,加上我们把原伴奏做了降调处理,所以它的音质上会受影响。第二,当时在演奏拍摄时,是直接外录的收音方式,不是棚内录制,所以在音响效果上会打折扣很多。第三,编钟的音色特点与演奏方式更适合中、慢速的作品,加之余音较长,以及泛音特点,在多个编钟声部同时演奏快速旋律的情况下,会引起音响上的嘈杂与混浊,这个也是我们之前有过预判的。我们也会在以后的作品中,吸取这些好的建议,尽力采用比较好的录音方式。在选曲、编配上做改进。感谢大家的宝贵建议。



罗乐展示编钟的音色。 记者肖僖 摄

36位演职人员持续更新曲目,古老编钟与流行音乐的巧妙“混搭”不会停

记者:编钟表演通常是由一个团队进行的。演奏团队的规模是怎样的?表演形式是怎样的?

罗乐:截至目前,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一共有36位演职人员,包含器乐演员、舞蹈演员、灯光、音响师,以及创作人员等。编钟乐团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时。当年,在黄翔鹏先生的关心和支持下,联合组建了湖北考古乐团。1978年8月1日,在随州的某炮师礼堂,用编钟原件演绎了《东方红》《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后来,随着日益增加的接待及展演需要,我们组建了编钟乐团。1984年,首套编钟复制件出炉,更为我们开展编钟的活化演出提供了硬件条件。再往后,我们陆陆续续更新了设备、剧场等,形成了常态化的驻馆编钟演出。

记者:曾侯乙编钟被称为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神器”。为什么它会被称为“神器”?编钟的结构是怎样的?有多少个钟体,它们是如何排列的?

罗乐:曾侯乙编钟由65件乐钟组成、总重量约5吨,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性能最优、保存最好、气势最为恢宏的一套编钟。65件乐钟分为三层八组,音域横跨五个八半度。可演奏五声、六声、七声音阶作品。曾侯乙编钟具有“一钟双音”的特点,敲击同一件乐钟的正鼓部与侧鼓部,可以发出呈三度音程关系两个音。此外,有些观众对钟体上突出“枚”感兴趣,据专家推测,“枚”既可以起到外观装饰美化的作用,还有助于余音的衰减。

记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编钟、听到金石之声,咱们乐团做了哪些努力?

罗乐:在传播形式上,我们不仅仅有线下演出,也有线上演出的推广宣传,希望让更多的人能目睹编钟的风采;在作品内容的更新创作上,我们既创作有反映荆楚文化的一些传统曲目,还尝试与钢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与交响乐等不同艺术形式,与不同风格的现代乐曲相结合;在硬件与舞美上,我们搬迁到新的演奏厅,并提升了音响、灯光、LED屏、干冰等设备。在湖北省博物馆,人们不仅能够一睹曾侯乙编钟的风采,还有机会听一场原汁原味的编钟音乐会,感受2400年前先秦古乐之美。

记者:未来的计划是什么?团队会继续创作这种古老编钟与流行音乐的巧妙“混搭”吗?

罗乐:编钟表演,让冰冷的文物跳出展柜,让它以更直观、更生动、更活泼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未来,我们除了继续保留我们传统编钟、乐舞的演出之外,还会继续和其他乐器碰撞音乐的火花。我们还会继续对一些流行音乐做改编,让更多的人听到编钟的金石之声。

扫码看本期面谈回放。  海报设计:张莉

(长江日报记者陈静茹)

【编辑:丁翾】

近日,编钟版《恭喜发财》火上热搜,网友纷纷留言表示一听就想过年,呼唤刘德华提前“上班”。这首《恭喜发财》是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的数位演奏者用复制件编钟演绎的。编钟版《恭喜发财》编排背后有哪些故事?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副主任罗乐做客《面谈》,分享编钟乐团如何赋予千古绝响新的艺术活力,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和亲切。

(点击下图回看直播)

《面谈》录制现场。 记者肖僖 摄

没想到编钟版《恭喜发财》会火,编钟演绎歌曲“出圈”不是第一次

记者:编钟乐团为何会选择演绎《恭喜发财》这首歌?

罗乐:第一,临近春节,我们想创作一些跟春节氛围相关的曲子;第二,恰好我们和央视有一个联合摄制节目,希望推出一个编钟演奏的短视频。于是,就有了大家看到的编钟版《恭喜发财》。

记者:以前我们听的《恭喜发财》主要是刘德华唱的版本,今年你们演奏的编钟版,有网友留言“刘德华听了都想上班”,您有预想到这么火吗?为何会这么火?

罗乐:我们也没有想到编钟版《恭喜发财》会火出圈。我们的初衷,只是想把这首作品改编成编钟版,丰富大家的节日文化生活,没想到在网络上火了。后来想想,这可能与当下整个文旅行业很火热有关,也与当下文化传播的大氛围有关。除此之外,网友的喜欢也是助它火出圈的重要因素。

记者:编钟演绎歌曲之前还有什么“出圈”作品?

罗乐:在此之前,编钟演奏过很多作品。编钟演绎的曲目出圈,这也不是第一次。2018年,编钟国乐版的《风一样的勇士》曾火遍网络。这首乐曲是网络游戏《地下城与勇士》的主题曲。编钟版《风一样的勇士》吸引了很多青少年群体关注编钟文化。我们通过国风乐器跨次元演绎,以国乐之音,与当下年轻人喜欢的曲目相结合,传扬国乐之美。



罗乐介绍编钟的“一钟双音”。 记者肖僖 摄

为适配《恭喜发财》,编钟演奏做了调性、声部分配、演绎形式上的改变

记者:这次演奏《恭喜发财》,有咱们团队的几位演奏者?分工各是什么?

罗乐:本次演奏《恭喜发财》是由五位演奏者完成,分别是一位编磬演奏者、三位编钟演奏者、一位竹笛演奏者。

记者:为了让古老的编钟的音乐特性和欢快的《恭喜发财》曲调相适配,团队做了哪些调整和改变?

罗乐:我们做了三点调整:第一,调性的调整。《恭喜发财》原曲是A调,考虑编钟音位排列及演奏方便,以及编磬、竹笛的特点,我们把A调改成了G调。第二,声部分配上的调整。编钟本身的音色及余音特点更适合演奏一些中慢速或者舒缓的作品。《恭喜发财》是一首快板作品,乐曲速度约132拍/分钟,且有十六分音符出现。如果由编钟通篇演奏,听觉上会比较嘈杂。所以,我们安排竹笛演奏时值较短且密集的旋律部分,编钟演奏时值相对较长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第三,关于演绎形式,我们想过让编钟只敲击单音旋律,但那样会比较单调。我们也曾想过用全乐队编制来编写演绎这首作品,但时间很紧来不及完成。所以,最终,我们采取了一种折中的方法,旋律演奏加背景伴奏的形式,也就是大家最终看到的成品样式。

火出圈后常看网友评论,只为编钟演奏效果更好

记者:编钟版《恭喜发财》火了后,您有看网友评论吗?有没有印象深刻的留言?

罗乐:我把大家的评论翻看了好几遍,总结了一下,大概有以下五类评论让我印象深刻。第一类,大家讨论很热烈,关心演奏用的编钟到底是原件还是复制件?在这里也给大家公布答案,我们使用的是编钟1:1的复制件。第二类,关于编钟的演奏方式,有网友留言关心演员们如何记得编钟上这么多位置,是怎么敲击的。第三类,关于文物活化的讨论。大家觉得这种形式让2400年前的编钟演奏现代的歌曲,是文物的活化。第四类,关于演奏效果,有的人觉得还不错,但有人觉得会比较嘈杂。第五类的热议比较多是在春节的氛围下,这首曲子非常合适。甚至有网友问可不可以拿到超市播放,或者作为手机铃声播放。

记者:我们看到有网友提出,视频中有几处伴奏的背景音显得有些嘈杂,针对这些评论,我们会强化改进吗?

罗乐:关于网友提出的“嘈杂”,我们分析有三点原因:第一,因为这个作品的伴奏本身背景里面有一些鞭炮的音效,加上我们把原伴奏做了降调处理,所以它的音质上会受影响。第二,当时在演奏拍摄时,是直接外录的收音方式,不是棚内录制,所以在音响效果上会打折扣很多。第三,编钟的音色特点与演奏方式更适合中、慢速的作品,加之余音较长,以及泛音特点,在多个编钟声部同时演奏快速旋律的情况下,会引起音响上的嘈杂与混浊,这个也是我们之前有过预判的。我们也会在以后的作品中,吸取这些好的建议,尽力采用比较好的录音方式。在选曲、编配上做改进。感谢大家的宝贵建议。



罗乐展示编钟的音色。 记者肖僖 摄

36位演职人员持续更新曲目,古老编钟与流行音乐的巧妙“混搭”不会停

记者:编钟表演通常是由一个团队进行的。演奏团队的规模是怎样的?表演形式是怎样的?

罗乐:截至目前,湖北省博物馆编钟乐团一共有36位演职人员,包含器乐演员、舞蹈演员、灯光、音响师,以及创作人员等。编钟乐团最早可以追溯到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时。当年,在黄翔鹏先生的关心和支持下,联合组建了湖北考古乐团。1978年8月1日,在随州的某炮师礼堂,用编钟原件演绎了《东方红》《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歌曲。后来,随着日益增加的接待及展演需要,我们组建了编钟乐团。1984年,首套编钟复制件出炉,更为我们开展编钟的活化演出提供了硬件条件。再往后,我们陆陆续续更新了设备、剧场等,形成了常态化的驻馆编钟演出。

记者:曾侯乙编钟被称为有着2400多年历史的“神器”。为什么它会被称为“神器”?编钟的结构是怎样的?有多少个钟体,它们是如何排列的?

罗乐:曾侯乙编钟由65件乐钟组成、总重量约5吨,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性能最优、保存最好、气势最为恢宏的一套编钟。65件乐钟分为三层八组,音域横跨五个八半度。可演奏五声、六声、七声音阶作品。曾侯乙编钟具有“一钟双音”的特点,敲击同一件乐钟的正鼓部与侧鼓部,可以发出呈三度音程关系两个音。此外,有些观众对钟体上突出“枚”感兴趣,据专家推测,“枚”既可以起到外观装饰美化的作用,还有助于余音的衰减。

记者: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编钟、听到金石之声,咱们乐团做了哪些努力?

罗乐:在传播形式上,我们不仅仅有线下演出,也有线上演出的推广宣传,希望让更多的人能目睹编钟的风采;在作品内容的更新创作上,我们既创作有反映荆楚文化的一些传统曲目,还尝试与钢琴、萨克斯等西洋乐器,与交响乐等不同艺术形式,与不同风格的现代乐曲相结合;在硬件与舞美上,我们搬迁到新的演奏厅,并提升了音响、灯光、LED屏、干冰等设备。在湖北省博物馆,人们不仅能够一睹曾侯乙编钟的风采,还有机会听一场原汁原味的编钟音乐会,感受2400年前先秦古乐之美。

记者:未来的计划是什么?团队会继续创作这种古老编钟与流行音乐的巧妙“混搭”吗?

罗乐:编钟表演,让冰冷的文物跳出展柜,让它以更直观、更生动、更活泼的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文物活起来,把文脉传下去,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情。未来,我们除了继续保留我们传统编钟、乐舞的演出之外,还会继续和其他乐器碰撞音乐的火花。我们还会继续对一些流行音乐做改编,让更多的人听到编钟的金石之声。

扫码看本期面谈回放。  海报设计:张莉

(长江日报记者陈静茹)

【编辑:丁翾】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