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量血压、调收音机、做家务、送汤圆,他们接力照顾八旬失明老人

©原创 2021-04-24 12:51

长江日报4月24日讯 “奶奶,我小付啊,给您买的青菜到了。”4月20日中午,汉阳区陶家岭社区网格员付霄敲着门。

听到熟悉的脚步声,老人打开门,笑容满面。

接过蔬菜,老人拉着小付的手让她进来坐坐。付霄搬了板凳坐在杨奶奶身边,一边拉起家常,询问中午吃什么,一边顺手剥豌豆荚,削土豆。

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摄

做家务,常陪伴,志愿者成“家人”

20日中午时分,阳光透过云层淌进屋内,铺满阳台,映照得屋子窗明几净、明亮整洁。“多亏你们过来帮我,家里干净了,心情都好了很多。”笑意洋溢在杨奶奶的眼睛里。

天生眼盲的杨奶奶多年一直独居,陪伴她最多的就是一台老式的收音机。82岁的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

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摄

“杨奶奶爱干净,以前来的时候,即使不方便,家里也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但去年疫情后,我们上门发现家里阳台上堆满垃圾,地板黏脚,一走一个脚印。”付霄说,去年杨奶奶住院回家后,不能做重活,子女也不在身边,那段时间家里有两个多月没打扫。

了解杨奶奶的困难情况后,社区立即开会,决定由社区服务站、小组和下沉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为老人提供免费清洁服务。网格员付霄为负责人,进行一对一包保。

每周五,付霄带领另外4名志愿者到杨婆婆家帮忙打扫卫生,从2020年5月份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已有100多名志愿者参与。

一年多来,付霄和志愿者从简单的帮扶关系渐渐融入老人生活,对老人的生活习性她了解得一清二楚。老人喜欢吃糯食,付霄在元宵节送来汤圆,在端午节送来粽子;帮老人调好喜欢的健康养生类广播;每个月带老人理发。

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摄

医护、社工、楼栋长,各显神通接力帮扶

“杨奶奶看不见。有一回我们来的时候发现,她左边额头有个包,问后才发现是撞到墙上了。”说起这些,付霄非常心酸。为了照顾老人,她联合其他几名志愿者,根据个人空闲时间制定了“排班表”,轮流前去和老人聊聊天。

志愿者江帆是一名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看到付霄等志愿者长期坚持不懈地照顾杨奶奶后,也加入其中。她每周来一次帮杨奶奶量血压,按摩身体,拍打手部筋脉等。她有一本关于杨奶奶的“健康记录表”,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杨奶奶血压测量、服用药物等情况,每周对照检查老人吃的药,帮忙分装好,方便老人服用。 

社工张岚上门和奶奶聊天;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帮杨奶奶理发;楼栋长家里煮了粥给老人送一份……不断壮大的爱心团队,接力传递爱心。

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摄

志愿服务紧盯居民所盼,担心事、烦心事精准化解

陶家岭社区副书记王世红介绍,陶家岭社区大多是还建房小区,老年人占比高,社区组织成立志愿者团队对8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服务,并设立专人一对一包保,为老人提供矛盾调解、打扫卫生、维修家电、洗衣晒被、法律援助等精细化服务。

近年来,汉阳区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以“强化服务”助力补强社区治理“薄弱点”,在社区全面组建由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等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志愿服务队1152支,并发挥在职党员、青年志愿者、热心群众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解决居民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特殊人群服务等领域的“操心事”。倾心解决小区停车难、电瓶车充电难、物业管理不力、小区环境卫生差等“烦心事”。耐心解决居民用水用电用气、消防安全、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等“揪心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该区注册社区志愿者有17.06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5.58%。全区志愿者数量、占比及活跃度均位列武汉市第一方阵。

(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贾雪梅 通讯员李玮 黄丽娟 王梦佳)

【编辑:付豪】

长江日报4月24日讯 “奶奶,我小付啊,给您买的青菜到了。”4月20日中午,汉阳区陶家岭社区网格员付霄敲着门。

听到熟悉的脚步声,老人打开门,笑容满面。

接过蔬菜,老人拉着小付的手让她进来坐坐。付霄搬了板凳坐在杨奶奶身边,一边拉起家常,询问中午吃什么,一边顺手剥豌豆荚,削土豆。

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摄

做家务,常陪伴,志愿者成“家人”

20日中午时分,阳光透过云层淌进屋内,铺满阳台,映照得屋子窗明几净、明亮整洁。“多亏你们过来帮我,家里干净了,心情都好了很多。”笑意洋溢在杨奶奶的眼睛里。

天生眼盲的杨奶奶多年一直独居,陪伴她最多的就是一台老式的收音机。82岁的她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

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摄

“杨奶奶爱干净,以前来的时候,即使不方便,家里也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但去年疫情后,我们上门发现家里阳台上堆满垃圾,地板黏脚,一走一个脚印。”付霄说,去年杨奶奶住院回家后,不能做重活,子女也不在身边,那段时间家里有两个多月没打扫。

了解杨奶奶的困难情况后,社区立即开会,决定由社区服务站、小组和下沉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为老人提供免费清洁服务。网格员付霄为负责人,进行一对一包保。

每周五,付霄带领另外4名志愿者到杨婆婆家帮忙打扫卫生,从2020年5月份开始一直持续至今,已有100多名志愿者参与。

一年多来,付霄和志愿者从简单的帮扶关系渐渐融入老人生活,对老人的生活习性她了解得一清二楚。老人喜欢吃糯食,付霄在元宵节送来汤圆,在端午节送来粽子;帮老人调好喜欢的健康养生类广播;每个月带老人理发。

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摄

医护、社工、楼栋长,各显神通接力帮扶

“杨奶奶看不见。有一回我们来的时候发现,她左边额头有个包,问后才发现是撞到墙上了。”说起这些,付霄非常心酸。为了照顾老人,她联合其他几名志愿者,根据个人空闲时间制定了“排班表”,轮流前去和老人聊聊天。

志愿者江帆是一名养老机构的工作人员,在看到付霄等志愿者长期坚持不懈地照顾杨奶奶后,也加入其中。她每周来一次帮杨奶奶量血压,按摩身体,拍打手部筋脉等。她有一本关于杨奶奶的“健康记录表”,上面清楚地记录着杨奶奶血压测量、服用药物等情况,每周对照检查老人吃的药,帮忙分装好,方便老人服用。 

社工张岚上门和奶奶聊天;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志愿者帮杨奶奶理发;楼栋长家里煮了粥给老人送一份……不断壮大的爱心团队,接力传递爱心。

志愿者上门为老人服务。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摄

志愿服务紧盯居民所盼,担心事、烦心事精准化解

陶家岭社区副书记王世红介绍,陶家岭社区大多是还建房小区,老年人占比高,社区组织成立志愿者团队对80岁以上的老人进行服务,并设立专人一对一包保,为老人提供矛盾调解、打扫卫生、维修家电、洗衣晒被、法律援助等精细化服务。

近年来,汉阳区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以“强化服务”助力补强社区治理“薄弱点”,在社区全面组建由社区党员干部、网格员等组成的相对固定的志愿服务队1152支,并发挥在职党员、青年志愿者、热心群众以及社会公益组织的作用,解决居民就业创业、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特殊人群服务等领域的“操心事”。倾心解决小区停车难、电瓶车充电难、物业管理不力、小区环境卫生差等“烦心事”。耐心解决居民用水用电用气、消防安全、生活困难、行动不便等“揪心事”,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据了解,目前该区注册社区志愿者有17.06万人,占全区常住人口的25.58%。全区志愿者数量、占比及活跃度均位列武汉市第一方阵。

(长江日报记者李慧紫 贾雪梅 通讯员李玮 黄丽娟 王梦佳)

【编辑:付豪】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