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区检察院优秀青年干警徐永芳(右一)和李廷
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23日讯(通讯员田第潘) 近日,首届湖北省公诉人与律师电视辩论赛落下帷幕,荣获二等奖的武昌区检察院青年干警徐永芳将比赛经历写入一份“特殊”的成长档案里。市十佳公诉人、社区普法工作者、《悦读昌检》栏目主持人……这份成长档案结合徐永芳的工作经验与自身能力,为其规划出朝着省级优秀公诉人发展的方向。
今年以来,武昌区检察院开展首批青年干警量身定制培养方案的试点工作,来自不同部门的10名青年干警先后拥有业务导师和能力提升导师,形成各自的成长档案和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快青年干警成长速度,有利于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青年队伍。
双重定位让青年干警展示多样才华
在第三届“检察职业道德群星谱”颁奖典礼上,徐永芳(左四)获奖
武昌区检察院秉承“感恩过去、超越现在、成就未来”的个性化培养理念,在综合分析青年干警成长轨迹和全面考评素质能力基础上,制定出个人培养方案,实现个人成长档案和个人发展规划的有机统一。通过“主责主业+爱好专长”的方式对青年干警进行了双重定位,并以工作专班和专项小组为抓手,积极支持青年干警在不同舞台上磨练自我、展示才华。
“帮助青年干警清晰认识职业发展目标和个人成长愿景,引导他们从全院整体规划的高度进行系统思考、寻找比较优势,是我们为青年干警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第一步。”该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谭成文表示。区检察院综合检察部陈麒介绍,他在个人培养方案中,填写了三年内全面熟悉刑事执行检察各领域工作、五年内成为全市甚至全省范围内执检业务能手的目标。他说,经过与导师多次的沟通交流,让他对个人发展前景有了清晰认识,这份培养方案既符合自身实际也易于实现。
为增强个性化培养方案的可持续性和可执行性,武昌区检察院还建立了职业规划反馈制度。每半年根据绩效考核和综合评估,开展一次职业规划匹配度测试。区检察院党组也会定期听取青年干警意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引导干警对发展规划做出适当调整。
双向选择解决导师匹配率不足问题
导师制
根据个性化培养方案要求,每位青年干警除了有一名业务导师外,还要确定一名能力提升导师。着三十多年培养新人经验的公诉部检察官高敏,先后培养了陈红林、张薇等多位部门负责人,其中张薇曾荣获首届全国未成年人检察业务能手,是该院名副其实的“金牌导师”。在高敏看来,建立“双元导师制”是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从理念上来讲,量身定制是一种创新,是对因材施教的落实;而从实践上来讲,好的人才多是在实践中带出来的。”
“与‘青蓝工程’中传帮带不同,我们没有限制能力提升导师选择范围,在全院范围内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解决了以往实践中匹配率不足的情况。青年干警的专长和喜好不同,可由不同导师指导,自己也有机会被选择成为导师,经过这样的磨练,他们在工作上会更自信、更成熟。”该院政治部负责人田勋红介绍道。
据悉,2018年新招录公务员入职后,武昌区检察院将把量身定制培养方案推广至全院35岁以下青年干警,并探索建立模块式培训体系,将原有综合培训细化为“思想政治、业务素能、沟通协调、综合写作、项目管理”五大模块,全方位提升员工工作能力与水平。
【编辑 肖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