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7月15日讯(记者聂杨 郑晓安)15日上午,参加渡江节个人抢渡赛的30名外籍选手和10名中国选手代表一同来到王家巷码头,跟随组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赛前巡江,提前熟悉比赛线路。
外籍抢渡选手乘船观察抢渡线路。记者肖僖 摄
9时左右,“清凉上阵”的中外选手纷纷登上“江城七号”。相比14日测试赛时的泳衣泳裤,日常穿着的选手们更多了一丝青春的气息。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选手们登上二层甲板,开始观察长江。武汉市体育局社体中心副主任邱海防全程为大家讲解赛道特点及注意事项。
今年渡江节的抢渡赛线路与上一届相同,起点都是汉阳门,终点在南岸嘴,游程约1800米。据悉,由于今年的水位达到24.4米,比去年同期的23.8米略高,且水流较去年也更为湍急,为使更多参赛者能完成比赛,渡江节组委会特意将终点往下游挪了50米左右。
外籍抢渡选手乘船观察抢渡线路。记者肖僖 摄
“大家可以看到,今年的水流比较急,所以在水里一定要尽量往上游游,以免被江水冲向下游,偏离方向。”邱海防拿着扩音器,认真讲解比赛重点,面对初次参加渡江节的外籍选手的疑问,他耐心地一一作答。
外籍抢渡选手乘船观察抢渡线路。记者肖僖 摄
来自泰国的纳切特·内特曼尼素克今年才15岁,看到湍急的江水,显然有些小小的担忧,问道:“如果20分钟之内,我们因为偏离路线无法到达终点,该怎么办?”邱海防答道:“选手20分钟之内游至终点,才能计入成绩。如果20分钟之内无法到达终点,我们会有工作人员将你们捞上船。”
相比泰国小选手的紧张,日本23岁的仓田大贵就显得轻松很多,他是本届渡江节唯一的日本选手,目前就读于日本体育学院水球系。与来自欧洲和大洋洲的选手相比,这位日本选手的体格毫不逊色,又高又壮,皮肤黝黑,肩膀很宽,神情也是自信从容。在船舱里,他更多的是欣赏两岸的风景。行至江心,仓田大贵似乎发现了一处神奇的景色,与教练讨论良久。原来,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绿色与黄色“泾渭分明”的奇景,把他“惊”住了。
外籍抢渡选手乘船观察抢渡线路。记者肖僖 摄
希望冲击冠军的澳大利亚选手科马克·格思里则对技术方面的参数更关注,他详细询问了水温、水深、平均流速等相关数据,希望找出最完美的比赛线路。
据邱海防介绍,15日江水流速比较急,一般在1.44米每秒,有的地方甚至会达到1.8米每秒或者2米每秒。长江日报记者在船上也可以明显感觉到,船身行驶中摇晃明显,让人略感不适。
但显然这些丝毫未影响到选手们的兴致,听完讲解之后,他们摆出各种造型在船头开心地自拍;德国队领队则将镜头对准两岸的城市风景,多角度拍摄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等标志建筑;现场气氛活跃,宛如一支旅游观光团。船行至终点南岸嘴附近时,一名英国选手被码头上一幅巨大的卡通画所吸引,兴奋地问:“那是什么?好可爱!”邱海防笑着解释:“这是我们武汉渡江节的吉祥物,名叫江江。”据悉,“江江”以长江里特有的珍稀动物——中华鲟为原型,蕴含着“江城”、“横渡长江”等武汉渡江节的重要元素,同时更能唤起人们关爱自然、增强环保的意识。宣传板上,“江江”笑对长江,做出游泳的姿态,显得活泼可爱、热情亲切,难怪吸引了选手们的注意。
下船时,瑞典领队保罗·布鲁斯被江边玩耍的游人吸引,立马拿出相机进行拍摄。他说:“武汉是一座亲水的城市,可以感受到市民们都很亲近长江,亲近自然。”
【编辑: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