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1月13日讯 产后3个月,“死神”突袭年轻妈妈,29岁的陈月(化名)数次被宣告病危,直到靠一颗小小的人工心替代心脏的“泵”功能,她终于活过来了。近日,出院时,陈月说:“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活着真好。”
诞下女儿不久确诊产褥期心肌病
今年6月,陈月怀胎十月诞下女儿,可不久后,陈月被确诊为产褥期心肌病。
6月到8月期间,陈月辗转武汉市内多家大型医院心脏中心,药物治疗效果不显著,病情反复。
9月初,陈月再次出现心衰加重的症状,被家人紧急送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接受治疗。9日中午,她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心电监护提示室颤,随即瞳孔散大,心内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立即组织抢救,紧急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后,陈月戴着呼吸机进入重症医学科Ⅱ科救治。
产褥期心肌病又称为围产期心肌病,是指孕产妇在分娩前3个月至产后6个月之间出现的心肌不可逆损伤,以心腔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特殊类型心肌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炎性反应、免疫损伤等一系列因素相关,病程中可能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而猝死。
生命守卫战,3天里累计除颤21次
“危重病人是‘守’活的!”这是重症医学科Ⅱ科主任余追长期坚持的理念。从陈月入住病房的第一天起,余追教授带领重症医学科Ⅱ科团队打响了这场“生命守卫战”。
反复室颤、意识丧失、瞳孔散大……每一次病情变化都逃不过医护人员的慧眼,一次又一次的电除颤,一次又一次紧急抢救……短短3天里,陈月共累计除颤21次,胸前的皮肤几乎被电焦了。频繁室颤加之左心室不断扩张,内径达73mm,近乎正常心脏功能的三倍,心脏接近罢工状态,种种症状还导致左心室内并发血栓。
雪上加霜的是,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急剧恶化,并出现无尿的状况。9月12日下午,重症医学II科与心血管外II科(成人与小儿心血管中心)团队决定给陈月紧急安置体外膜肺氧合(ECMO)和肾脏替代治疗。
尽管同时接受了三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依然反复发生“室颤电风暴”。
人工心植入手术成最后一条出路
多学科救治团队(MDT)反复研讨后认为:心脏外科手术干预是保住生命的终极手段,是守住病人的唯一,也是最后一条出路。
“心脏好比是水泵,正常功能的心脏会把血抽回来,再规律地泵出去。但她的心脏没有能力把血泵出去,从而像气球一样越来越大,循环越来越差。”心血管外Ⅱ科夏军主任尽可能形象地向陈月和家属解释心肌病发病原理,同时告诉他们,如果等不到合适的心脏移植供体,人工心植入是唯一的保命办法。
为了确保这台高难度的人工心植入手术顺利进行,在医院全力支持和关心下,经医疗部统筹协调,心血管外Ⅱ科短时间内多次组织多学科、国内外联合会诊。参与线上会诊的有来自美国及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心脏外科专家,以及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心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超声科和康复科等科室专家。诊疗团队就手术方式、手术风险、手术时机、术后可能并发症及近远期获益等关键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制定各种预案,9月16日,多学科专家团队最终“拍板”:进行人工心植入手术。
9月17日上午,历经8个小时的忐忑,陈月丈夫终于等到“手术成功”的好消息。
人工心植入后,护佑生命的战斗仍未停止,与死神的较量还在继续。
“如果可以的话,我想在宝宝出生百天那天看看她。”护士回忆说,这是陈月在术后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在睡梦中,陈月看见孩子朝着自己奔跑。襁褓中的孩子还那么小,这是支撑她坚持治疗的希望;能让她看着孩子自由奔跑,更是所有医护人员的希望。
全世界围产期心肌病救治的“天花板”
持续近两个月的守护,多学科(MDT)团队的汗水与付出,陈月病情逐渐稳定了下来。
心血管外科医护人员连续多个日夜坚守在陈月床旁,根据超声和血流动力学指标调整人工心脏的各项参数,最大程度保证她的血流动力学和各脏器功能的稳定。康复科张旃教授结合陈月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的心血管康复训练计划。陈月慢慢好转起来:10月3日,可下床活动;10月9日,顺利转入心内科普通病房;11月9日,正式出院。
余追介绍,陈月的救治成功,应当是全世界围产期心肌病成功实施机械通气、肾脏替代治疗、ECMO抢救,继而LVAD的人工心围术期管理的“天花板”,代表了心血管外科重症医学临床救治水平的顶尖水准。从入院后的抢救、到脏器功能维护、手术时机的把握,镇痛镇静、抗凝、抗感染、容量调控、营养治疗等等,以及术后出血二次处置……无不精细到“艺术化”的程度。
夏军主任感慨道:“正是有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顶尖救治能力和多学科精诚合作,我们才又一次创造了生命奇迹。”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370万心衰患者,其中终末期心衰患者超过100万人,然而我国每年心脏移植的供体仅不足千例,人工心脏的出现为众多终末期心衰患者带来新生的希望。他们或通过人工心脏作为过渡,为心脏移植争取时间,或永久保留,携带人工心脏长期生存。(长江日报记者黎清 实习生邱美依 通讯员朱玉凤 昌金星 视频制作黎清)
【编辑:余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