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中共湖北省委党校副教授、经济学博士)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波澜壮阔的经济改革发展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等,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一套科学完整的思想体系。
坚定方向: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中,“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第一位的,是总领性、根本性的。抓好我国的经济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贯彻落实党的经济建设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中央经济工作重大部署,深刻理解中央关于经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维护中央权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工作导向。
西方经济理论并不认可强而有力的领导力量对于市场经济的重要作用,正是基于这一偏见,西方普遍存在社会信任度下降、党派林立等问题,政党之间在重大经济问题上难以达成共识,不敢积极作为也难以有所作为,社会分歧加大甚至出现撕裂,深陷“新平庸”无法自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根本原因就是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超越了西方经济理论中“忽视政治领导作用”“片面强调利润最大化”等缺陷,是对于西方经济理论的颠覆和重构。
明确方位:引领新常态与适应新矛盾的辩证统一
“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这是贯穿发展全局和全过程的大逻辑,也是做好我国经济工作的出发点。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变化,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抓经济工作,必须立足于新常态这个大局,把握市场规律,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指明了新常态下经济工作的依据和目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依托新常态的新坐标,结合新矛盾的新变化,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把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经济工作目标。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动能转向新的增长动能。如何更好地适应把握和引领新常态,如何实现经济工作的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如何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就必须要结合我国社会矛盾的新变化来找到着力点。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取得的成就巨大,但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严重制约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实现。因此,结合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变化,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减少由于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的“需求外溢”,就能够为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找到新增长点,为中国经济找到出路。
制定方案:“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辩证统一
“坚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与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重要区别之一。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大则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只讲政府与市场的替代关系,要么片面强调市场万能而将政府干预视为对经济秩序的破坏,要么片面强调要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而无视市场机制的完善。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强调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也不是简单地让市场作用多一些、政府作用少一些的问题。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要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用好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这是抓经济工作的基本前提,但又要让政府勇担责任、干好自己该干的事。针对市场配置资源“做不好”的方面,政府要加以引导;针对市场配置资源“做不对”的方面,政府要加以规制;针对市场配置资源“不愿做”的方面,政府必须加以弥补。发挥政府作用,绝不是简单下达行政命令,而是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探索方法:战略部署与工作策略的辩证统一
“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是解决事关我国发展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的方法。马克思指出,问题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脚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仍存在诸如要素驱动力明显减弱、生态文明发展挑战日益严峻、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积极回应了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正确工作策略”是提高解决改革发展基本问题本领的方法。为了不断提高攻坚克难、化解矛盾、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更好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切实把经济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合理的发展战略与正确的工作策略之间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部署发展战略是工作策略的前提基础,选取工作策略是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做好经济工作,必须要通过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作为工作抓手。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问题导向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针对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热点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制定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新战略,行稳致远。
发展战略确定之后,如何实施、如何部署、如何推进,就涉及到工作策略的问题。首先,要保持足够的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谋定后动,着眼大局,把握好度。其次,要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最后,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坚持“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经济工作。
【编辑:朱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