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杨于泽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措施,以诚信立身兴业。其中提到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信用约束,对侵权假冒、坑蒙拐骗、虚假广告等违法违规行为要公开曝光、坚决整治,让失信者受到惩戒和震慑。
这次会议还提到两条措施:一是加快推进重点民生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增进群众福祉;二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建设,发展第三方征信服务。总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要动真格,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特别是强调在重点民生领域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可以说,这是一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信用体系观。
说到信用体系建设,很多人就会想到“老赖”,就会想到如何制裁“老赖”,其背后是把个人当成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后,有媒体就报道了我国征信市场的发展,据说其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而征信市场发展的驱动力,则是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发展很快,对金融消费者的个人信用评估越来越需求猛增。一些基层部门也在对辖区居民进行诚信纪录和评价。
但在我们这个正在增长的征信市场上,针对企业的征信、信用评价仍然严重不足,甚至可以说是一块处女地。企业征信不能说完全没有,比如“大公国际”就是一家专门针对企业的征信机构,但其业务主要是对发行债券的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这种征信对于普通老百生来说几乎没什么用。
其实,信用不只是可能向银行贷款、向同事朋友借钱的个人的问题,而且也是企业的一种公众形象。凡是市场主体,都有可能发生“债”与违约,所以都面临一个信用与风险评估的问题。中国“老赖”不少,但企业的社会信用可能比个人还差些。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到要整治侵权假冒、坑蒙拐骗、虚假广告等问题,事实上很多企业大名鼎鼎,但在诚信上声名狼藉,广大人民群众对此相当不满。
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信用建设。有一些国家,有一种公益事业,就是由慈善家们捐款成立专门机构,在细分的消费领域对供应商的产品进行质量安全评估,也包括全面的企业征信,并分享给广大消费者,帮他们在购物时避免上当受骗。以人民为中心,意味着我们需要花大力气培育这种征用体系建设,以切实增进群众福祉。
在这方面,存在市场失灵的问题,所以政府的引导作用很重要。一说起征信,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大市场,有钱赚。的确,银行、分期付款购行业、小额贷款公司等都需要个人征信。正在发育的社会征信正是对接这一部分市场需求,为种征信是为企业服务的。但相对于企业,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其实更需要针对企业的征信。但这显然是一项公益事业,征信机构赚钱不易,必须享受政府扶持。
既然企业征信是短板,现在到了补齐这块短板的时候了。对于不讲诚信的企业,恐怕关键还是运用法律和行政执法手段。对于侵权假冒、坑蒙拐骗、虚假广告的企业,光公开曝光是远远不够的。但广泛发动社会力量,推出一批针对企业的征信产品,公众已经翘首以待。不守信用的企业,难道不应该成为过街老鼠吗?信用体系建设现在需要这种人民视角。
【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