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转基因食品,不少人避而远之,认为必有其害,其安全性一直在进行广泛讨论中,武汉科技馆该课题展板也列出了支持者和反对者的主要观点。这种新科技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响呢?让我们来看看转基因食品的庐山真面目。
武汉科技馆生命展厅《人类基因组——生命的蓝图》展板向大家介绍了转基因技术。
什么是转基因?
基因是动植物细胞核内部存在的一小段一小段的DNA,这些片段决定了生物的表型,如高度、形状、颜色等等。转基因技术指的是利用生物技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后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转基因技术最初用于研究基因的功能,即把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生物体基因组内,观察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达到揭示基因功能的目的,后来人们造出转基因作物。
在农业生产上,转基因的目的是让农作物获得原来没有的某些特点,比如抗病虫害、高产、抗结草剂等等。我们还可以通过转基因改良食品,更好地满足人类各种各样的需求。
为什么要发展转基因技术?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转基因技术兴起的背景。人类驯化野生植物和改良作物品种的历史几乎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不断增长,而由于工业的发展、环境的污染、土地沙漠化等原因,可耕种的土地面积却在不断减少,食品问题开始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尤为突出,人们常说,中国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超过20%的人口。因此,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即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扩大可耕地的范围已成为中国科学家以及世界各国科学家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在过去的近100年间,人们利用传统的育种方法已经培育出了许多农作物新品种,并且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传统的育种方法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培育新品种所需的时间较长,过程繁琐,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通过杂交获得优良品种的方法容易受到亲本材料的限制。而植物基因工程则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例如,可以不受作物亲本的限制获得所需性状;可以在一种植物中表达另一种植物,甚至动物的基因;转入的带有所需性状的基因一般不会妨碍原有的优良性状的表达等等。
对于有些性状而言,只需将单个或一小簇基因转入植物就可以获得,这些性状包括杀虫活性、植物抗病毒侵染活性、除草剂抗性、延迟衰老、耐受不良环境等外界压力的能力、花色的改变、提高种子蛋白的营养价值、雄性不育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
相比较而言,转基因育种可以更好地保留想要的目的基因,而不混入其他不想要的基因。可以认为,现代生物技术不仅给传统的作物育种方法带来巨大的改革,而且还可以制造出一些具有神奇性质的植物新品种。
转基因食品安全吗?
自从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已有数十种乃至上百种转基因植物在世界各地的实验室中诞生,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获准大面积种植的转基因植物品种并不多。人们对转基因植物的释放可能带来的新的基因组合及对进化、环境、人类健康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还知之甚少,因此各国政府都对转基因植物的大面积种植持审慎态度,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要求只有经过长期监控证明确实对环境无害的转基因植物才能够大面积种植。这说明人类经过很多次大自然的报复之后终于吸取了惨痛的教训,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放到了首要位置。
人们担心转基因食物的哪些安全问题呢?归纳一下主要考虑以下8个问题:1、转基因植物的扩散问题;2、转入植物的外源基因的扩散问题;3、转入植物的其他标记基因(抗生素抗性基因)的扩散问题;4、转基因植物是否会影响生物多样性,即生物入侵问题;5、转基因是否会改变与之相关物种(如害虫)的进化程度;6、转基因植物中标记基因的毒性问题;7、转基因植物的果实或其他部分作为食物是否会引起食用者产生不良反应,特别是有无可积累的长期作用;8、转基因植物是否会对农业和国际贸易带来一些不可预测的影响。
科学家们对这些问题作了一个简单分析,问题1—4属于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问题。现有的监控结果表明除了具有抗逆、抗虫、抗除草剂的转基因植物外,其他转基因植物的生存竞争能力并未加强。问题中的5—7则属于食品安全性问题。在转基因食品中是否含有过敏源是食品安全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含有以下基因的转基因植物食品可能会引起食用者的过敏反应。第一,转入的基因编码已知的过敏蛋白;第二,转入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与已知的过敏蛋白在氨基酸序列和免疫学上有明显的同源性;第三,转入的基因所编码的蛋白所属的蛋白家族成员都是过敏蛋白;第四,用以表达外源基因的宿主植物含有过敏蛋白。因此,生产食用转基因植物时,应该尽量避免上述4种情况。最后一个问题除了涉及到技术领域外,还涉及到公众对转基因植物的接受程度。在面对新的技术,人们有不安和怀疑很正常,用绝对安全和绝对有害来给转基因作物下结论都有失偏颇,但是可以明确的是,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开发是大势所趋、利大于弊。
在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转基因产品必须贴标签,让老百姓有知情权、选择权。
(武汉科技馆 黄静)
【编辑:祝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