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解码《只此青绿》:跨越千年的对话

©原创 2022-02-15 10:02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5日讯(记者万旭明 通讯员周媛媛)2017年9月,《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出,人们连闯三关,排队数小时,只为在它面前停留5分钟。2022年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在央视春晚上演,瞬间全网刷屏。

6月23日至26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将在琴台大剧院与武汉观众相见。从一幅画,到一出舞蹈诗剧,这将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

为何“只此青绿”?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一生只此一幅”的《千里江山图》是如此独特而璀璨。11.915米的长卷中,烟波浩渺、层峦叠嶂,山水之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它磅礴又轻盈、绚烂又自然,被古人评价为“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但古来名画众多,为何独独选中一幅山水画卷?其实,2017年的那次故宫大展中,《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韩真也在参观的人群中,“只此一眼,念念不忘”。两年后,由这对“中国舞坛双子星”编导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爆火“出圈”,数十个谍战舞剧的邀约纷至沓来,两人却想要突破。

周莉亚曾回忆,“在看到《千里江山图》时,突然感觉豁然开朗,特别想去做大写意的东西。”而在韩真的眼中,“王希孟在长卷中铺排的青绿节奏感,就像舞蹈一样充满韵律。它和西方油画太不同了,包含了很多文化底蕴和可以挖掘的东西。”

可从“千里江山”中来,又为何“只此青绿”?原来,灵感来自该剧文博顾问、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的一点发现:《千里江山图》作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画中石青、石绿的颜料会在幽暗的光线下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摄人心魄。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就成为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开端。

如何从画到舞?

在韩真的记忆中,“你望见它的那一眼,它所有的东西都在打动你,如果每个人都变成画中的一抹色彩,这幅画就可以在舞台上活过来。”但在历史中,对王希孟的记载仅有蔡京题跋里的寥寥几笔,《千里江山图》更与《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名画不同,其中无人、无事、无跌宕起伏。

为此,《只此青绿》虚构出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现代的故宫研究员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走进了千年前即将完稿的少年希孟心中。通过展卷人的眼睛,成就传世名画的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也一一进入观众视野。意象性的角色“青绿”则成为展卷人与希孟之间的连结。

舞台上勾勒出层次丰富的画境: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展卷人在月光下与希孟四目相对;兢兢业业的故宫博物院文博工作者们,与勤勉不辍的古代工匠们共同汇成一幅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

“青绿腰”怎样练成?

春晚舞台上,饰演“青绿”的领舞孟庆旸和十余名“青绿小仙女”,发髻高耸、衣袂飘飘。短短6分钟的表演中,“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动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其中,表现山峰险要陡峭的“险峰”,以“青绿腰”之名火遍全网,甚至引来各种模仿。

然而,即使是对中国东方歌舞团的这些专业舞者来说,《只此青绿》的宋代古典美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在历朝历代中,宋人的审美尤具文人气质,偏好极简极静。孟庆旸曾透露,在创作《只此青绿》之初,演员们并没有急于进入排练状态,而是花了一个月练习“安静”。春晚中呈现的《青绿》一段,许多舞蹈方式更是在与演员们惯常的训练对抗,她们半蹲着走,脚缓缓向前探出,长时间保持着垂暮状态的眼神,以呈现怀抱山河日月的肃穆、孤傲之感。

作为一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除了舞台提示采用散文形式外,人物台词全部运用诗的句式。在周莉亚看来,“我们一直说‘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诗词表达了一种心胸,这种心胸是我们对于古人的理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的理解。”

【编辑:邓腊秀】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2月15日讯(记者万旭明 通讯员周媛媛)2017年9月,《千里江山图》在故宫展出,人们连闯三关,排队数小时,只为在它面前停留5分钟。2022年除夕夜,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选段在央视春晚上演,瞬间全网刷屏。

6月23日至26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将在琴台大剧院与武汉观众相见。从一幅画,到一出舞蹈诗剧,这将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

为何“只此青绿”?

作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天才少年王希孟“一生只此一幅”的《千里江山图》是如此独特而璀璨。11.915米的长卷中,烟波浩渺、层峦叠嶂,山水之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它磅礴又轻盈、绚烂又自然,被古人评价为“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

但古来名画众多,为何独独选中一幅山水画卷?其实,2017年的那次故宫大展中,《只此青绿》总编导周莉亚、韩真也在参观的人群中,“只此一眼,念念不忘”。两年后,由这对“中国舞坛双子星”编导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爆火“出圈”,数十个谍战舞剧的邀约纷至沓来,两人却想要突破。

周莉亚曾回忆,“在看到《千里江山图》时,突然感觉豁然开朗,特别想去做大写意的东西。”而在韩真的眼中,“王希孟在长卷中铺排的青绿节奏感,就像舞蹈一样充满韵律。它和西方油画太不同了,包含了很多文化底蕴和可以挖掘的东西。”

可从“千里江山”中来,又为何“只此青绿”?原来,灵感来自该剧文博顾问、故宫博物院书画部研究馆员王中旭的一点发现:《千里江山图》作为宋代青绿山水中的巨制杰构,画中石青、石绿的颜料会在幽暗的光线下散发出宝石般的光芒,摄人心魄。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就成为了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开端。

如何从画到舞?

在韩真的记忆中,“你望见它的那一眼,它所有的东西都在打动你,如果每个人都变成画中的一抹色彩,这幅画就可以在舞台上活过来。”但在历史中,对王希孟的记载仅有蔡京题跋里的寥寥几笔,《千里江山图》更与《清明上河图》《韩熙载夜宴图》等名画不同,其中无人、无事、无跌宕起伏。

为此,《只此青绿》虚构出一个时空交错的故事,现代的故宫研究员在《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循着“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的篇章纲目,走进了千年前即将完稿的少年希孟心中。通过展卷人的眼睛,成就传世名画的篆刻人、织绢人、磨石人、制笔人、制墨人也一一进入观众视野。意象性的角色“青绿”则成为展卷人与希孟之间的连结。

舞台上勾勒出层次丰富的画境: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展卷人在月光下与希孟四目相对;兢兢业业的故宫博物院文博工作者们,与勤勉不辍的古代工匠们共同汇成一幅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

“青绿腰”怎样练成?

春晚舞台上,饰演“青绿”的领舞孟庆旸和十余名“青绿小仙女”,发髻高耸、衣袂飘飘。短短6分钟的表演中,“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一系列动作美得让人挪不开眼。其中,表现山峰险要陡峭的“险峰”,以“青绿腰”之名火遍全网,甚至引来各种模仿。

然而,即使是对中国东方歌舞团的这些专业舞者来说,《只此青绿》的宋代古典美也是一次不小的挑战。

在历朝历代中,宋人的审美尤具文人气质,偏好极简极静。孟庆旸曾透露,在创作《只此青绿》之初,演员们并没有急于进入排练状态,而是花了一个月练习“安静”。春晚中呈现的《青绿》一段,许多舞蹈方式更是在与演员们惯常的训练对抗,她们半蹲着走,脚缓缓向前探出,长时间保持着垂暮状态的眼神,以呈现怀抱山河日月的肃穆、孤傲之感。

作为一部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除了舞台提示采用散文形式外,人物台词全部运用诗的句式。在周莉亚看来,“我们一直说‘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诗词表达了一种心胸,这种心胸是我们对于古人的理解,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的理解。”

【编辑:邓腊秀】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