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30日讯 在大部分年纪超过65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41岁的刘卫祥特别打眼。舞高龙,这项从唐朝传承至今超过1400年历史的技艺,在他手中不仅得到传承,而且仍在不停创新。
刘卫祥 记者何晓刚 摄
"点头,打转,单手成拳托起,手腕托,肩托起,头顶跪地行走,口衔齿托,今年又开始练习用二指禅托起……"谈到舞高龙技艺,刘卫祥就停不下话头。12岁站在舞龙队伍里舞龙尾,17岁拜王自力为师学习舞龙头,他通过自己的钻研、创新,将高龙技艺发扬光大。
汉阳高龙起源于唐代,高近6米、重达百斤的龙头是其最显著的标志。其龙头、龙尾及12段龙身的切割式结构在全国绝无仅有。正月十五夜晚,人们要举着高龙上街巡游,过后大家还要热热闹闹的分抢龙身。武汉高龙的舞法与所有龙灯舞法不同,属于竖式舞法,具有很高的技巧性。高龙龙头由4-5人主宰中心表演,轮番上场,每人表演1、2项绝活。所有灯节每轮跑动一次,穿插、游动,与锣鼓点同步,共同为龙头舞者助威。数十年的技艺磨练,刘卫祥叩、扫、举、托、抖、顶等舞龙绝技更加精细、惊奇、惊险,曾被形容为矫龙出世,神威毕现。
"口衔齿托"是刘卫祥练就的一项绝技,舞者需将碗口粗的竹竿托在下齿之上,仅靠下颚的力量托起五六米高、近百斤的高龙龙头,还需同时跪地搓步前行。除了要把好风向,还要调整好重心和步伐,还要有非常好的平衡能力、毅力和扎实的腰功、腿功。一次练习中,因突然起风,他当场被磕掉下排三颗牙齿。
不仅是技艺,高龙的制作工艺、表演形式也在创新。"以前高龙多用白纸糊成龙衣,里面点蜡烛,怕雨怕火。现在我们采用手工缝制的纱布做龙衣,可以防雨。蜡烛也换成了冷烟花,用遥控器控制,可以吐雾喷火,观赏效果大大改善。"
不懈追求,带来硕果累累。1999年,刘卫祥率队参加"高龙晋京"百龙大赛,斩获全国"山花奖"第一名和中华舞龙大赛"国安杯"金奖第一名,获得双冠龙美誉。2010年和2014年春节期间,刘卫祥和高龙队员们赴台湾文化交流,大受欢迎。2016年,他又沿着"一带一路"轨迹,将高龙表演带入哈萨克斯坦等地。(记者冯爱华 通讯员何忠杰 刑军 郑建雄 雷迅)
【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