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公选课《认识武汉》开课了!线上线下结合,爱武汉从听课开始

2017-10-17 08:21



长江日报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撰有铭文‘认识你自己’。‘自己’不仅是‘小我’,还有‘大我’。它既代表身处的城市,还代表国家与民族。”16日下午,武汉轻工大学学术报告厅内,300多位青年学子,静心聆听武汉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为帮助大学生了解武汉,引导他们爱上武汉、留在武汉、建设武汉,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武汉轻工大学联合开设公选课《认识武汉》,在武汉轻工大学正式开课。

公选课《认识武汉》旨在向青年学子介绍武汉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当前创新创业政策和机遇,将宣讲从走进校园延伸到走上课堂,实现宣讲进校园“常态化”。该课程近期将在市属高校全面推广并逐步在省部属高校试点推广,未来将在公选课的基础上逐步将其打造成面向武汉百万在校大学生的公开课。

武汉轻工大学教务部门介绍,目前该课程已纳入该校大学生通识课课程计划,每学期1个学分,16个学时。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公选,每学期最大人数为100人。

该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课堂依托《长江日报》新闻客户端“认识武汉”频道,向在汉大学生和全国网友全方位介绍武汉,线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讲授教师将由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肖波等了解武汉的文化名家、道德楷模担任。课外实践部分将结合“百万大学生看武汉”活动,设置“走进武汉”、“走进临空港经开区”两个单元,组织学生走进武汉红色革命旧址、参观临空港“一城三港”等代表性企业和设施。

有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几位同学不惜坐两小时车来听这堂课。斗鱼主播“我是唐菲”也来到活动现场直播这堂公开课,吸引来全国近万名网友在线观看课程,“点赞”和“火箭”不断刷屏,网友热赞:“要留在武汉!”

公选课第一讲,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始


《认识武汉》公选课第一讲,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主讲。她的课分为三个层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认识这座雄心勃勃的城市;“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认识武汉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认识这个伟大的时代。她还向学生们布置了课堂作业。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认识这座雄心勃勃的城市

武汉深受楚文化的浸润,凭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雄心壮志,在中国历史大格局中纵横捭阖,抓住发展机遇,地位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顺着历史的脉络,来看看脚下这片土地上演绎的奇迹。

一座桥,捡起一个国家的信心

刚刚度过60岁生日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真正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震惊了全世界,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修桥的速度更使他们惊异,都认为这在他们本国是不可能的事。

60年来,这座大桥虽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但至今仍十分健康。目前武汉长江大桥每天通过火车300列左右,平均不到5分钟通过1列;每天来往汽车10万多辆,平均每分钟约有70辆汽车通过,可谓老当益壮,雄风不减当年。

一条街,唱响时代的声音

武汉汉正街有103位个体户,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启了城市商品经济改革的先河。

1979年,武汉市决定开放中断了数十年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03位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经工商登记,发证成为全国首批个体经营者。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对汉正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推广。103位武汉人摆摊汉正街,正式掀开了中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汉正街成为一个时代小商品的代名词,进而引发全国为之瞩目的汉正街现象。

复兴大武汉:出征的号角再次吹响

进入新世纪,武汉重获国家战略的眷顾,一批国家战略聚焦武汉,一系列国家级改革试点落户武汉,武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中央要求武汉在长江流域,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在中部地区,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国,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年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描绘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宏伟蓝图。如今,依靠全市一千万人民的改革创新、拼搏赶超,蓝图在一点点变成现实,长江主轴、长江新城、东湖绿心三大亮点区块规划建设启动,“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如火如荼,民营经济焕发活力,“四水共治”初显成效,“红色引擎工程”星火燎原。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认识善良美好的武汉人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说的是楚国人把美德当作珍宝。今天的武汉,享有“一城好人、精神高地”的美誉,目前全市共有11个全国道德模范,14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78个中国好人,2个全国文明家庭,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热情善良

武汉人民的热情和善良,是这座城市闪光的名片。

全国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吴天祥,曾任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数十年来,他先后自掏腰包照顾30多名孤寡老人、17名孤儿,结识了4000多个“穷亲戚”。为了救人,他曾4次跳入长江。在平凡的岗位上,吴天祥无私奉献,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他的影响下,武汉三镇掀起了一股“学习吴天祥、争做吴天祥”热潮,让爱与付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重信守义

2010年2月10日凌晨,在河南兰考境内的一段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20多辆车连环追尾。其中一辆轿车上的一家五口全部遇难。男主人孙水林是武汉的一个企业家,他之所以顶风冒雪、连夜长途跋涉,是为了在春节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家的农民工兄弟发工资。

噩耗传来,弟弟孙东林悲痛欲绝。但他顾不上处理哥哥一家后事,连续开车十多个小时从天津赶回武汉。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赶在春节前,替哥哥把工资发到工友手上。没有账本,孙东林就让农民工自己报,报多少、给多少。

这就是全国道德模范“信义兄弟”的故事。

直率爽朗

“我说的,做的,都是心中想的,从没有刻意去博取任何人的关注”、“这也是我在遇到困难时常常对自己说的话:既然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李娜的这些话语,生动地将武汉人直率、爽朗、火辣的个性展现在世界面前。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李娜将这座城市“推广”到全世界。她曾在国际赛场幽默地说:“当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时,我都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是中国一个叫武汉的小镇,不大,人口也就1000多万。”

坚韧执着

有这样一群人,一直默默守望在长江汉水边,多年来从汹涌的波涛中救起上千条生命——他们就是长江救援志愿队。

这支救援队成立于2010年,起初由114名冬泳爱好者自发组成。队员中,有普通打工者,还有企业家、律师、公务员等。最小的40岁,最大的70岁。

这些救援队员不为名、不为利,不求报答,只为救人一命。每名队员入队时,都要签下“生死状”。

他们长年轮流、定时在长江、汉江边值守,没有一分钱报酬。把对生命的守望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认识这个伟大的时代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在呼唤青年。同学们只有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才能不负韶华,不辱使命,实现自身价值。

常立鸿鹄之志

心有多宽,你的舞台就有多大,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

希望同学们站在时代的最高处,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你们的责任和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坚守人生“初心”,以坚韧不拔的品格,去追寻属于你们的梦想。

常思学海无涯

大学是一生中学习的黄金阶段,可以说,大学的学习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和成色品味。现在社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但这与学习并不矛盾,学习是为将来更好地创新创业作准备。读书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经过了大学这个阶段,以后再难有这样集中而高效的学习时间。希望同学们珍惜韶华,勤奋学习。

常走实践之路

再远大的抱负,再美好的梦想,都需要脚踏实地去努力。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

中国梦的武汉篇,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创新创业、“新青年下乡”、“红色物业”等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活动和举措正在呼唤你们。武网、汉马、世界飞行者大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志愿服务需要你们。

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我们拿什么“致青春”?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课堂作业

《认识武汉》,从认识武汉这座城市、认识武汉人以及认识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三个方面,你会选择从哪个方面切入,为什么?

《认识武汉》纳入公选课后,你最想了解武汉哪些方面的内容?为什么?

长江日报新闻客户端“认识武汉”频道上线,

从“7个武汉”开始了解武汉



陈昌制图

李彤制图


16日,《长江日报》新闻客户端的新设频道“认识武汉”正式上线。该频道面向大学生和所有网民,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武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认识最新、最全、最深的武汉,从这里开始。

频道设置系列栏目,“7个武汉”带你了解:当前,国家战略聚焦的武汉,正致力于开启复兴大武汉的新征程;山水形胜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亮点城市;科教发达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全国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九省通衢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国际流通枢纽城市;工业重镇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高效高新产业高地;人才荟萃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宜人居住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知名滨水生态绿城。频道还设置特色栏目:“看武汉”,《大城崛起》宣传片、航拍大片、《六渡桥下》等影像作品展示武汉风尚;“听武汉”,《武汉印象》音频版、汉版民谣,传递特色武汉声音;“谈武汉”,听广大学子、知名校友、学界名流如何看待武汉、期许武汉。

如果想走进城市深处,“行武汉”栏目有“大学生看武汉” 和“共写武汉读本”两个活动欢迎你的参与;如果你想留在武汉,这里有最新最全的“留汉政策解读”。进入“公选课”栏目,能看到名师如何讲解他们心中的武汉。

希望“认识武汉”频道能帮助大家了解武汉,从而爱上武汉,将来助力武汉。

>>链接“行武汉”活动征集

活动一:“大学生看武汉”

组织游览汉口江滩、武汉关、黄鹤楼等长江主轴景观;探访烽火创新谷、汉阳造、联想星空·智慧谷等代表性孵化器;参观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等红色场馆;骑行漫步东湖、张公堤等绿道。

报名方式:发送姓名+手机+学校名称至邮箱2911066744@qq.com。

活动二:共写“武汉读本”

以展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和长江主轴风貌为要点,见证大武汉全面复兴新征程中的发展变化,围绕创新创业、活力运动、人文美景、身边感动等主题,记录自己的青葱岁月追梦之旅。将从来稿中评出10名一、二、三等奖。

参与方式:发送姓名+手机+学校名称+作品,传至邮箱2911066744@qq.com。

师生说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肖波:

有武汉特色,有临空港元素,我对“认识武汉”公选课的“上座率”很有信心。此门课程将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通识课,也将成为学子选择武汉、建设武汉的重要起点。

此次通识课的开办,是进一步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的具体举措。

往年校招,企业往往在10月、11月驻校招聘。而今年广州、深圳、上海及江浙一带的企业9月初就来校搭台,提前开启“抢人”大战。即使在此情况下,学校留汉学生也连续攀升。我相信,武汉伸出的双臂,学子将用才情来回应。越来越多在汉就读的大学生将选择在汉工作,武汉的城市辐射力也将日益增强。

武汉轻工大学教师刘玲玉:

政府以主动的姿态走进学校,共同打造这么一门以认知城市为主题的课程,实际是帮助学生自我规划。

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分为两个阶段:选择在哪里就业往往看政策条件及薪资水平,而选择是否落户此地,则是通过感受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如果此前的进校园“宣讲”活动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城市的政策条件,那么本次授课活动让我体会到,武汉市正将自己的人文情怀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诚意留住大学生。

李滢琦(武汉轻工大学大一学生)

收获很大。武汉作为华中大都市,给了大学生很多的机会和政策,我们自己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节课对我以后人生规划影响很大,我打算既要在大学里高效地学习,又要尝试留汉创业。

赖诗微(武汉轻工大学大一学生):

我来自苏州。这堂公选课也是我们全寝室一起报名一起参加的。通过《认识武汉》这堂公选课,我收获了很多的正能量,原来武汉不仅有美食美景,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模范人物,吴天祥、信义兄弟,还有网球名将李娜,武汉人把美德当作珍宝,让我感受到这座古城的传统与善良。

饶佳豪(武汉轻工大学大二学生)

我的故乡是黄冈,希望毕业以后能带着父母在武汉安家。今天的《认识武汉》课程,让我了解武汉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我最有用处的是“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不论是创新创业还是到企业工作,武汉对大学生的优待都是华中首屈一指的,听完课后我觉得自己不仅要留在武汉,更要为武汉奉献,希望自己能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志愿者。

(撰文黄金 蔡爽 郭淞冰 袁宝童 吴雅婷 龙文凤 明凌翔 摄影 戴东辉)

【编辑 李露】




长江日报讯“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撰有铭文‘认识你自己’。‘自己’不仅是‘小我’,还有‘大我’。它既代表身处的城市,还代表国家与民族。”16日下午,武汉轻工大学学术报告厅内,300多位青年学子,静心聆听武汉这座城市的过去与未来。

为帮助大学生了解武汉,引导他们爱上武汉、留在武汉、建设武汉,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临空港经开区、武汉轻工大学联合开设公选课《认识武汉》,在武汉轻工大学正式开课。

公选课《认识武汉》旨在向青年学子介绍武汉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当前创新创业政策和机遇,将宣讲从走进校园延伸到走上课堂,实现宣讲进校园“常态化”。该课程近期将在市属高校全面推广并逐步在省部属高校试点推广,未来将在公选课的基础上逐步将其打造成面向武汉百万在校大学生的公开课。

武汉轻工大学教务部门介绍,目前该课程已纳入该校大学生通识课课程计划,每学期1个学分,16个学时。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放公选,每学期最大人数为100人。

该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线上课堂依托《长江日报》新闻客户端“认识武汉”频道,向在汉大学生和全国网友全方位介绍武汉,线下教学分为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讲授教师将由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肖波等了解武汉的文化名家、道德楷模担任。课外实践部分将结合“百万大学生看武汉”活动,设置“走进武汉”、“走进临空港经开区”两个单元,组织学生走进武汉红色革命旧址、参观临空港“一城三港”等代表性企业和设施。

有来自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几位同学不惜坐两小时车来听这堂课。斗鱼主播“我是唐菲”也来到活动现场直播这堂公开课,吸引来全国近万名网友在线观看课程,“点赞”和“火箭”不断刷屏,网友热赞:“要留在武汉!”

公选课第一讲,从“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开始


《认识武汉》公选课第一讲,由武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述永主讲。她的课分为三个层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认识这座雄心勃勃的城市;“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认识武汉人;“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认识这个伟大的时代。她还向学生们布置了课堂作业。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认识这座雄心勃勃的城市

武汉深受楚文化的浸润,凭着“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精神,“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雄心壮志,在中国历史大格局中纵横捭阖,抓住发展机遇,地位逐渐由边缘走向中心。顺着历史的脉络,来看看脚下这片土地上演绎的奇迹。

一座桥,捡起一个国家的信心

刚刚度过60岁生日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真正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桥梁专家茅以升这样说: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震惊了全世界,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修桥的速度更使他们惊异,都认为这在他们本国是不可能的事。

60年来,这座大桥虽历经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但至今仍十分健康。目前武汉长江大桥每天通过火车300列左右,平均不到5分钟通过1列;每天来往汽车10万多辆,平均每分钟约有70辆汽车通过,可谓老当益壮,雄风不减当年。

一条街,唱响时代的声音

武汉汉正街有103位个体户,成为改革开放初期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开启了城市商品经济改革的先河。

1979年,武汉市决定开放中断了数十年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103位待业青年和社会无业人员经工商登记,发证成为全国首批个体经营者。1982年8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重视,对汉正街的经验进行了总结和推广。103位武汉人摆摊汉正街,正式掀开了中国城市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大幕。汉正街成为一个时代小商品的代名词,进而引发全国为之瞩目的汉正街现象。

复兴大武汉:出征的号角再次吹响

进入新世纪,武汉重获国家战略的眷顾,一批国家战略聚焦武汉,一系列国家级改革试点落户武汉,武汉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中央要求武汉在长江流域,要成为长江经济带的脊梁;在中部地区,要成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在全国,要成为国家中心城市。

年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召开,描绘了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宏伟蓝图。如今,依靠全市一千万人民的改革创新、拼搏赶超,蓝图在一点点变成现实,长江主轴、长江新城、东湖绿心三大亮点区块规划建设启动,“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如火如荼,民营经济焕发活力,“四水共治”初显成效,“红色引擎工程”星火燎原。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认识善良美好的武汉人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说的是楚国人把美德当作珍宝。今天的武汉,享有“一城好人、精神高地”的美誉,目前全市共有11个全国道德模范,14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78个中国好人,2个全国文明家庭,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

热情善良

武汉人民的热情和善良,是这座城市闪光的名片。

全国道德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吴天祥,曾任武昌区信访办副主任。数十年来,他先后自掏腰包照顾30多名孤寡老人、17名孤儿,结识了4000多个“穷亲戚”。为了救人,他曾4次跳入长江。在平凡的岗位上,吴天祥无私奉献,帮助那些贫病幼弱者,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在他的影响下,武汉三镇掀起了一股“学习吴天祥、争做吴天祥”热潮,让爱与付出成为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重信守义

2010年2月10日凌晨,在河南兰考境内的一段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重大交通事故,20多辆车连环追尾。其中一辆轿车上的一家五口全部遇难。男主人孙水林是武汉的一个企业家,他之所以顶风冒雪、连夜长途跋涉,是为了在春节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家的农民工兄弟发工资。

噩耗传来,弟弟孙东林悲痛欲绝。但他顾不上处理哥哥一家后事,连续开车十多个小时从天津赶回武汉。他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赶在春节前,替哥哥把工资发到工友手上。没有账本,孙东林就让农民工自己报,报多少、给多少。

这就是全国道德模范“信义兄弟”的故事。

直率爽朗

“我说的,做的,都是心中想的,从没有刻意去博取任何人的关注”、“这也是我在遇到困难时常常对自己说的话:既然你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李娜的这些话语,生动地将武汉人直率、爽朗、火辣的个性展现在世界面前。

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李娜将这座城市“推广”到全世界。她曾在国际赛场幽默地说:“当有人问我来自哪里时,我都会自豪地告诉他们,是中国一个叫武汉的小镇,不大,人口也就1000多万。”

坚韧执着

有这样一群人,一直默默守望在长江汉水边,多年来从汹涌的波涛中救起上千条生命——他们就是长江救援志愿队。

这支救援队成立于2010年,起初由114名冬泳爱好者自发组成。队员中,有普通打工者,还有企业家、律师、公务员等。最小的40岁,最大的70岁。

这些救援队员不为名、不为利,不求报答,只为救人一命。每名队员入队时,都要签下“生死状”。

他们长年轮流、定时在长江、汉江边值守,没有一分钱报酬。把对生命的守望变成一种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认识这个伟大的时代

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在呼唤青年。同学们只有与祖国同心、与时代同行,才能不负韶华,不辱使命,实现自身价值。

常立鸿鹄之志

心有多宽,你的舞台就有多大,对于人生这盘棋来说,我们首先要学习的不是技巧,而是布局。

希望同学们站在时代的最高处,勇敢地肩负起历史赋予你们的责任和使命,树立远大理想,坚守人生“初心”,以坚韧不拔的品格,去追寻属于你们的梦想。

常思学海无涯

大学是一生中学习的黄金阶段,可以说,大学的学习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和成色品味。现在社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但这与学习并不矛盾,学习是为将来更好地创新创业作准备。读书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经过了大学这个阶段,以后再难有这样集中而高效的学习时间。希望同学们珍惜韶华,勤奋学习。

常走实践之路

再远大的抱负,再美好的梦想,都需要脚踏实地去努力。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

中国梦的武汉篇,正在波澜壮阔地展开。创新创业、“新青年下乡”、“红色物业”等一系列针对大学生的活动和举措正在呼唤你们。武网、汉马、世界飞行者大会、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志愿服务需要你们。

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在人生的转折点上,我们拿什么“致青春”?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课堂作业

《认识武汉》,从认识武汉这座城市、认识武汉人以及认识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三个方面,你会选择从哪个方面切入,为什么?

《认识武汉》纳入公选课后,你最想了解武汉哪些方面的内容?为什么?

长江日报新闻客户端“认识武汉”频道上线,

从“7个武汉”开始了解武汉



陈昌制图

李彤制图


16日,《长江日报》新闻客户端的新设频道“认识武汉”正式上线。该频道面向大学生和所有网民,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武汉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认识最新、最全、最深的武汉,从这里开始。

频道设置系列栏目,“7个武汉”带你了解:当前,国家战略聚焦的武汉,正致力于开启复兴大武汉的新征程;山水形胜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世界有影响力的亮点城市;科教发达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全国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九省通衢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国际流通枢纽城市;工业重镇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高效高新产业高地;人才荟萃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新民营经济集聚地;宜人居住的武汉,正致力于打造世界知名滨水生态绿城。频道还设置特色栏目:“看武汉”,《大城崛起》宣传片、航拍大片、《六渡桥下》等影像作品展示武汉风尚;“听武汉”,《武汉印象》音频版、汉版民谣,传递特色武汉声音;“谈武汉”,听广大学子、知名校友、学界名流如何看待武汉、期许武汉。

如果想走进城市深处,“行武汉”栏目有“大学生看武汉” 和“共写武汉读本”两个活动欢迎你的参与;如果你想留在武汉,这里有最新最全的“留汉政策解读”。进入“公选课”栏目,能看到名师如何讲解他们心中的武汉。

希望“认识武汉”频道能帮助大家了解武汉,从而爱上武汉,将来助力武汉。

>>链接“行武汉”活动征集

活动一:“大学生看武汉”

组织游览汉口江滩、武汉关、黄鹤楼等长江主轴景观;探访烽火创新谷、汉阳造、联想星空·智慧谷等代表性孵化器;参观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等红色场馆;骑行漫步东湖、张公堤等绿道。

报名方式:发送姓名+手机+学校名称至邮箱2911066744@qq.com。

活动二:共写“武汉读本”

以展示“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和长江主轴风貌为要点,见证大武汉全面复兴新征程中的发展变化,围绕创新创业、活力运动、人文美景、身边感动等主题,记录自己的青葱岁月追梦之旅。将从来稿中评出10名一、二、三等奖。

参与方式:发送姓名+手机+学校名称+作品,传至邮箱2911066744@qq.com。

师生说

武汉轻工大学党委书记肖波:

有武汉特色,有临空港元素,我对“认识武汉”公选课的“上座率”很有信心。此门课程将成为深受大学生欢迎的通识课,也将成为学子选择武汉、建设武汉的重要起点。

此次通识课的开办,是进一步推进“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的具体举措。

往年校招,企业往往在10月、11月驻校招聘。而今年广州、深圳、上海及江浙一带的企业9月初就来校搭台,提前开启“抢人”大战。即使在此情况下,学校留汉学生也连续攀升。我相信,武汉伸出的双臂,学子将用才情来回应。越来越多在汉就读的大学生将选择在汉工作,武汉的城市辐射力也将日益增强。

武汉轻工大学教师刘玲玉:

政府以主动的姿态走进学校,共同打造这么一门以认知城市为主题的课程,实际是帮助学生自我规划。

学生对自己的职业选择分为两个阶段:选择在哪里就业往往看政策条件及薪资水平,而选择是否落户此地,则是通过感受这座城市的人文情怀。如果此前的进校园“宣讲”活动主要是让大学生了解城市的政策条件,那么本次授课活动让我体会到,武汉市正将自己的人文情怀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诚意留住大学生。

李滢琦(武汉轻工大学大一学生)

收获很大。武汉作为华中大都市,给了大学生很多的机会和政策,我们自己一定要牢牢把握住。这节课对我以后人生规划影响很大,我打算既要在大学里高效地学习,又要尝试留汉创业。

赖诗微(武汉轻工大学大一学生):

我来自苏州。这堂公选课也是我们全寝室一起报名一起参加的。通过《认识武汉》这堂公选课,我收获了很多的正能量,原来武汉不仅有美食美景,还有很多默默奉献的模范人物,吴天祥、信义兄弟,还有网球名将李娜,武汉人把美德当作珍宝,让我感受到这座古城的传统与善良。

饶佳豪(武汉轻工大学大二学生)

我的故乡是黄冈,希望毕业以后能带着父母在武汉安家。今天的《认识武汉》课程,让我了解武汉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对我最有用处的是“百万大学生留汉”政策,不论是创新创业还是到企业工作,武汉对大学生的优待都是华中首屈一指的,听完课后我觉得自己不仅要留在武汉,更要为武汉奉献,希望自己能成为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志愿者。

(撰文黄金 蔡爽 郭淞冰 袁宝童 吴雅婷 龙文凤 明凌翔 摄影 戴东辉)

【编辑 李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