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高翔
连续三场张学友演唱会抓获三名逃犯,近日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这一连串事件,再一次让抓捕逃犯的“助攻”神器——人脸识别系统进入人们的视线。前两天,美国四十几家民间组织联名写信给亚马逊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杰夫·贝索斯,针对人脸识别服务呼吁防止个人数据被滥用、隐私被侵犯。时下,信息技术在个人数据采集的纬度、广度、深度大大拓展,不知不觉,它也在重新定义我们的社会属性,甚至国家公民属性,其中隐含的风险值得我们思考。
从公民数据到“数据公民”
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会形成“数据”。随着信息技术的跃迁,人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生活轨迹,各个方面都在产生新的“数据”。
个人数据有不同维度。首先,我们作为国家公民一员,个人数据的生成、采集,围绕公民属性而展开。
传统意义上,公民信息包括身份、档案、法律案底、教育水平、纳税记录、出入境记录等等等等,这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作为最常见、最基本的公民个人信息,被政府统计、掌握。我们享受法律保障、政府服务,都要依托这些数据。
公民信息从哪个维度展开,则服务于不同的管理需求。譬如美国驾照上的信息中,从身高体重到发色和眼球颜色都会被注明,最特别的有颗红色的爱心,表示过世后愿意将自己的器官捐献出去。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会更侧重公民信息的这些维度。
随着技术的飞跃,公民信息的维度也在拓展。譬如十九世纪初,当科学得以证明人的指纹具有唯一性时,世界各国政府开始广泛采集人的指纹,并逐渐应运于刑侦领域。由此,指纹慢慢成为公民信息新的“标配”。
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一日千里,信息对人的定义也变得更丰富。譬如,传统国民经济统计中,对人的消费统计,会按照收入水平、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等等方面进行统计测算。但在手机支付的今天,一个人消费的各个时空维度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进行更多维度的分析,甚至完完全全还原为每分、每秒、每地你的消费动向。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预测分析、政府决策参考,这毫无疑问是新的统计资源;作为消费者个人,这意味着我们赤身裸体暴露在电商面前,手机软件对我们的了解,比我们自己还要透彻、全面、精准。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作“数据公民”。信息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消费习惯甚至兴趣爱好,也重新定义了我们是谁。甚至可以说,不是我们在生产“数据”,而是数据在重新塑造我们。作为“数据公民”,我们在很多领域的权利义务,都在悄然改变。
数据方便电商“管理”消费者
我们生活在国家保障下,都会放心地把个人信息全部交托于政府。配合政府机构的各种统计调查,也是我们人人应尽的公民义务。警察上门要进行人口统计,我们不会说这是“个人隐私”,拒绝配合。
商业机构则不同,它要我们以个人信息换取便利服务,这背后是一种契约行为,我们可以拒绝,也可以接受。但是,当海量的手机注册以隐形技术门槛,诱导我们默认出让各种个人信息时,这就带有绑架的意味,我们有权利拒绝,但没有能力拒绝。
不可否认,在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在很多领域必然走在前沿。大量的技术创新,以及由此带来的个人信息过度采集,像核爆一样让人无以阻挡。其中,许多信息以及信息采集方式,已经不仅仅是侵犯“隐私”的问题。譬如人脸识别系统,如果这项技术和采集系统不是由公安部门掌握,那意味着普通个人随时可以被商业机构隐形监控,一个人的蛛丝马迹,都在随时被定位中。这些被定位的信息,将有助于商业机构跟踪我们的消费习惯,进而改变、重塑我们的消费习惯,甚至左右我们的生活习惯、观念。
形象地说,我们的行为被电商进行管理、编排。在这个意义上,过度采集、挖掘个人信息,让商业力量在个人面前,失去限制地过度膨胀。正如刚刚过去的滴滴事件,其后就暴露出,在评价系统中,乘客的所有个人轨迹全部暴露在司机面前,并且在司机内部共享,而乘客毫不知情。此前,360水滴摄像头也曾暴出监控视频泄露事件,监控信息进入云端,让我们置身在各种不正当利益的监视、利用中。
许多商业信息应进入“公共数据库”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开拓者,当然,许多创新成果也会逐步吸收进社会治理领域。
张学友演唱会负责安检的人脸识别系统,对应的是公安部门的数据库,实施的是实时监控。也就是说,只要不在公安部门在逃嫌犯清单上的,就基本不存在因为看一场演唱会而隐私泄露的危险。
正如当初全国各地安装“天眼”系统的时候,也曾一度引起社会争议,不过今天再去看“天眼”,绝大部分人不仅没有焦虑,还会对此系统深感依赖。
随着技术的研发、应用,过去我们只有在影视剧中才能见到的虹膜识别、人脸识别场景,其实已悄然遍布我们的生活。门禁系统、考勤系统、安检系统、购物消费、检票乘车,越来越多的领域都可以看到技术定位的身影。我们相信,其中许多领域的数据会与公共机构对接,进入公共数据库。
一个社会,既要激励科技的迅速发展、呵护科技企业投入研发和应用的热情,又要在“野蛮生长”中尽快形成新的规范,技术这把“双刃剑”,才能扬长避短,真正用于造福社会大众。
【编辑: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