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硚口区开展防震减灾疏散演练活动

©原创 2018-05-11 10:25

武汉十一中开展防震减灾疏散演练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10日讯(记者徐章龙 杨晋文 通讯员李放军 周红 唐若飞)随着一声发令枪响,嘹亮的警报声响彻硚口区的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园。短短5分钟内,2个年级1200余名学生放下手中的课本,用毛巾捂住口鼻,快速而有序地从教学楼撤离到操场上。与此同时,无人机升空航拍,将实时画面传送到校园大屏幕上以便指挥;当学生全部撤离完之后,搜救组分组对每个教室仔细地搜查一边,确认没有人员后向演习组长报告。

学生们快速有序地从教学楼撤离

  5月10日下午,硚口区民防办、武汉十一中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暨第十个“5•12”国家防灾减灾日,联合开展的防震减灾疏散演练。现场除模拟地震紧急疏散外,还进行了人员受伤救助、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救援演练活动。学生志愿者在专业医务人员和消防人员配合指导下,对模拟伤员进行了抢救和包扎操作,并使用灭火器扑灭模拟火灾。演练历时半小时,在学习了防灾减灾知识后,活动总指挥正式宣布警报解除。

消防人员指导学生们使用灭火器

  近年来,硚口区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救灾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该区每年坚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近年已开展二次应急疏散演练、一次街头集中宣传活动,并通过参观地震科普展馆、举办地震科普讲座、地震三网一员员培训、地震应急桌面推演等系列工作,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提升减灾救灾能力。尤其注重通过教育系统向学生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现了减灾课程全覆盖,全区所有初二年级学生都免费领到了应急包,其中包括过滤式呼吸器、多功能手电、高频口哨、灭火毯等。

医务人员给学生们做急救示范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汶川地震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意识到防震知识的重要。”一名学生代表在活动中表示,“灾难往往是没有预兆的,因此,我们平时就要提高灾害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各界举办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面对真正地震来袭时,要保持高度冷静,选择合适的避震空间,有秩序地按照疏散演习时预定的路线撤退,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观点:

武汉不处于地震带,防震措施亦不可少

  当前社会上也有人认为武汉不处于地震带,不需要太多担心地震灾害。针对这一观点,市民防办防震减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带,具备5-6级的地震地质背景,武汉周边有襄樊-广济与麻城-团凤断裂,加上武汉地区普遍地基软弱,一旦发生地震,极易成灾。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区域内发生过三次五级左右地震,1917年安徽霍山6.25级地震波及武汉三镇,汉阳有房屋倒塌四人遇难。负责人同时表示,由于武汉已多年未发生较大地震,民众地震灾害意识不足,在地震灾害真正袭来时,也更容易造成恐慌,甚至带来踩踏、跳楼等人为灾难,极有必要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该负责人介绍,武汉市属于国务院确定的防震减灾重点监视防御城市,近年来市民防办完善了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包括地震前兆、地震测震、地震强震,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宏观、应急指挥等系统,由于政府重视,科技的进步,社会各界的参与,在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武汉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与十年前已有天壤之别。

武汉十一中开展防震减灾疏散演练

  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10日讯(记者徐章龙 杨晋文 通讯员李放军 周红 唐若飞)随着一声发令枪响,嘹亮的警报声响彻硚口区的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园。短短5分钟内,2个年级1200余名学生放下手中的课本,用毛巾捂住口鼻,快速而有序地从教学楼撤离到操场上。与此同时,无人机升空航拍,将实时画面传送到校园大屏幕上以便指挥;当学生全部撤离完之后,搜救组分组对每个教室仔细地搜查一边,确认没有人员后向演习组长报告。

学生们快速有序地从教学楼撤离

  5月10日下午,硚口区民防办、武汉十一中为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暨第十个“5•12”国家防灾减灾日,联合开展的防震减灾疏散演练。现场除模拟地震紧急疏散外,还进行了人员受伤救助、发生火灾等次生灾害救援演练活动。学生志愿者在专业医务人员和消防人员配合指导下,对模拟伤员进行了抢救和包扎操作,并使用灭火器扑灭模拟火灾。演练历时半小时,在学习了防灾减灾知识后,活动总指挥正式宣布警报解除。

消防人员指导学生们使用灭火器

  近年来,硚口区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救灾相结合,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该区每年坚持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近年已开展二次应急疏散演练、一次街头集中宣传活动,并通过参观地震科普展馆、举办地震科普讲座、地震三网一员员培训、地震应急桌面推演等系列工作,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提升减灾救灾能力。尤其注重通过教育系统向学生开展防灾减灾教育,实现了减灾课程全覆盖,全区所有初二年级学生都免费领到了应急包,其中包括过滤式呼吸器、多功能手电、高频口哨、灭火毯等。

医务人员给学生们做急救示范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汶川地震不仅让我们认识到人性的光辉,也让我们意识到防震知识的重要。”一名学生代表在活动中表示,“灾难往往是没有预兆的,因此,我们平时就要提高灾害意识,积极参加学校、社会各界举办的防震减灾科普活动;面对真正地震来袭时,要保持高度冷静,选择合适的避震空间,有秩序地按照疏散演习时预定的路线撤退,把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观点:

武汉不处于地震带,防震措施亦不可少

  当前社会上也有人认为武汉不处于地震带,不需要太多担心地震灾害。针对这一观点,市民防办防震减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武汉属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带,具备5-6级的地震地质背景,武汉周边有襄樊-广济与麻城-团凤断裂,加上武汉地区普遍地基软弱,一旦发生地震,极易成灾。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区域内发生过三次五级左右地震,1917年安徽霍山6.25级地震波及武汉三镇,汉阳有房屋倒塌四人遇难。负责人同时表示,由于武汉已多年未发生较大地震,民众地震灾害意识不足,在地震灾害真正袭来时,也更容易造成恐慌,甚至带来踩踏、跳楼等人为灾难,极有必要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该负责人介绍,武汉市属于国务院确定的防震减灾重点监视防御城市,近年来市民防办完善了防震减灾技术系统,包括地震前兆、地震测震、地震强震,地震烈度速报、地震宏观、应急指挥等系统,由于政府重视,科技的进步,社会各界的参与,在纪念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武汉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与十年前已有天壤之别。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