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汶川大地震,是中国乃至人类自然灾难史上巨大的伤口。2008年5月12日,一场里氏震级8.0级地震,如同惊雷,巴蜀大地10万平方公里土地布满伤痕,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
十年过去了。
婴儿渐渐长大。伤者渐渐康复、家庭渐渐回归,因灾难而命运改变的人们,努力重建新的生活,并拥抱新的时代。
长江日报曾在震后采访过一个小小纪念馆,那是汶川一对夫妇在建筑师帮助下,为15岁的罹难女儿所建,里面陈列的都是女儿生前用品,甚至包括脐带和乳牙。这个小小的有形空间,就像一幅画,象征了每个幸存者心里的小小的无形空间,定格于十年前那惨痛一刻。
今天您看到的这个特刊,是本报摄影记者邱焰的十年影像记录。十年里,他数度赶赴灾区,以时光为轴,记录了十个震后幸存者的十年生活状态。
翻阅这些照片,十年过去,不幸曾有,苦难曾有,伤痛亦曾有,但在这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生长的力量,在时光拂过的脸庞上,我们看到了勃勃生机。他们或许只是平凡地活着,但,平凡而努力地活着,有尊严地活着,对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亲人,已是最好的告慰。
死难同胞,绝不只是亲人心里的伤口。汶川地震发生的2008年,正是信息技术无限纵深的时代,十亿中国人跟随镜头、文字和记录者,与灾区同步感受了巨大的悲伤。
铭记逝者,告慰逝者,用绵长的思念抵御灾难,用蓬勃的生机祭奠灾难,用精神的力量超越灾难,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活在事件之中。
于是,我们看到国内有不少邱焰这样的新闻人,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赶赴灾区,含着热泪,去记录震后一朵朵默默开放的花,去记录一个个艰难绽放的生命,去捕捉灾难之后一点一点,一片一片闪烁的光芒、生机、爱与希望。
如果关注,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当年在震区参与救援的人,都与被救者结下亲人般的紧密联系,绵延不绝。就在武汉,很多当年急赴灾区的医生,后来都有了来自汶川地区的“儿子、女儿、父母和亲戚”。
这是人与人同情、同理、同枝的同胞之情,也是人类特有的情感联结和精神力量。正是这些,共同托起了震后巴蜀大地的旺盛生机。
汶川地震的伤口,也是国家的巨大痛点。从疼痛处出发,疼痛也能成为进步的向导。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被确定为防灾减灾日,在国家和全民层面力图防患于未然。同样是2009年,国内灾难医学奠基之作《灾难医学》问世,灾难医学学科自此有充分的研究发展。还是同一年,国内第一支针对灾难救援的中国国际应急医疗队(上海)成立,9年后,第三支国际应急医疗队即将通过国际组织评估,这支医疗队,恰好以地处巴蜀的华西医院为主体。2008年还被称为志愿者元年,自此,各地志愿活动蓬勃兴起,成为青年人新的时尚和价值体现。
十年前的地震救援,被国际社会称为世界史上的经典灾难救援,十年的重建,则被认为是重建史上的中国奇迹。
确实,几天前,央视播出震区航拍画面,好一个锦绣巴蜀。大地疮痍不见,满目大好河山。震后十年重建,充分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越性,充分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传统力量。从更深层次处说,正是在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缔造了震后重建的中国奇迹,给了震区人民坚实的依靠与保障。毋庸置疑,只有国家肌体越强大,局部伤口复愈能力才能越好,个人才越能更快地走向新生。蓬勃的生机,又何尝不是一方土地的生机,一段历史的生机,一个国家的生机,一个民族的生机?
如何记录、如何纪念这样一段时光与历史?新华社著名摄影评论家陈小波曾说,影像将比我们活得更长久。这是邱焰们的职业情怀与价值,也是我们用“影像十年”来祭奠地震十年的初衷。记录之上,时光不会走远。
原标题为《以蓬勃的生机祭奠灾难》
【编辑 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