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嘉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主任聂锦芳
长江日报记者秦孟婷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新高度新境界
长江日报: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您在会场亲耳聆听了讲话,请您谈谈感受?
聂锦芳: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屋建瓴,大气磅礴,内涵丰富,是一篇透析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当代实践的重要文献。作为专门从事马克思文本、文献及其思想史研究的学者,这个重要讲话有几点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充分反映和吸收了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有关马克思研究的最新成果,比如提到晚年笔记这一过去被忽视的文献;二是强调了经典学习和研究对于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提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三是提出“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方法,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总之,这个重要讲话标志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水准的新高度、新境界。
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
长江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强调,要“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应如何理解这句话?
聂锦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看家本领”,更进一步则可以认为,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看家本领”。把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看作是深入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史”“论”“著”三者的逻辑关系而做出的重要判断。
长期以来,相当多的干部、群众,也包括为数不少的理论工作者,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方式是学习原理教科书。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这当然是一条“便捷途径”。但是,如果要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杂内涵和深广意蕴,仅靠原理教科书又是不够的,而且很容易将基本原理概念化、条块化乃至一定程度地简单化。
而如果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情形就会大大改观,经典作家极为宽广的理论视野、丰富的知识领域、多样的论证方式、广泛的思想议题和独特的思考角度就会充分展现出来,通过系统地学习、研究和思考,将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更加全面、客观和自觉。
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
长江日报:基于对文本的重视,您与多位学者以12卷本的《重读马克思》著述探索马克思复杂而深邃的思想世界,以纪念这位人类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思想家诞辰200周年。那么我们学精悟透用好这个“看家本领”,可以给我们带来哪些教益和启迪呢?
聂锦芳:一是可以更好理解复杂的历史和现实问题,经典著作所蕴含的理论思维,仍是我们今天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有力支撑。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虽不能从中找到解决当代具体问题的现成方案,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今天仍能使我们大受裨益、深获启迪。
二是可以拓展学习和研究深度。学习和研究这些经典著作,不能浮光掠影,不能浅尝辄止,必须专心致志地读、原原本本地读、反反复复地读,通过细嚼慢咽去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同时,应加强研读与思考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连通、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不断提升经典著作学习和研究的水准。
三是有助于廓清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中出现的那些重大的争论、存在过的误读和曲解。如果回到经典作家的原始文献,就会清楚地看出这些问题在他们那里是在什么意义上提出来的、有什么样的具体含义、在其整个理论框架中占据怎样的位置、他们的观点具有什么特殊意义和超越性质、时代的发展对其学说能做出怎样的检视和判断。通过这些工作既可以使经典作家的真实思想及其意义得到澄明,同时也廓清了这些问题延展到当代的现实境遇和新的内涵。
重视经典与重视实践并不矛盾
长江日报:重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应如何看待?
聂锦芳:在一些人那里存在着一种不正确的看法,认为学习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是回避、脱离现实实践问题、搞“本本主义”“经院哲学”和“烦琐哲学”,因而体现不出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事实上,只有当我们的解释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的思想能够接通的时候,才是真正理解了他——不仅仅限于他的观点,更包括他对观点的论证;不仅仅限于他定型、成熟的思想,更包括他开放的多元思路、多重的理论和实践效应。我们首先仍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这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功,它其中蕴含和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
原标题为《感悟马克思主义经典历久弥新的思想价值》
【编辑 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