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5月7日讯 乐声悠扬,舞姿曼妙,5月2日上午,黄陂区前川五小的30多个小姑娘穿着练功服,梳着丸子头,跟随着节奏,跳着一曲藏族舞《格桑花》。音乐时而舒缓,时而欢快,她们也踩着节拍,时而像一朵格桑花随风律动,时而像一匹小马驹在草原上奔腾。
前川五小从一年级开始,就将舞蹈课排在每个学生的课表上。无论男生女生,都要进舞蹈室“练功”。到了三年级,舞蹈老师会留下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组成舞蹈社团,为他们编排完整的节目。
学校舞蹈老师陈义介绍,从民族舞到古典舞、芭蕾舞,他不仅教跳舞,还会为学生讲解不同舞种背后的故事。比如学到蒙古舞,他会让学生想象辽阔的草原、飞舞的大雁,并用肢体动作去感受那种奔放舒展的感觉。而讲到藏族舞,他会向学生解释为什么要穿藏袍和每一个动作所代表的含义。
比起完美的舞蹈动作,陈义更希望学生从舞动中获得能伴随一生的品格。“我总强调‘站如松,坐如钟’,跳舞的人要有自己的气质,不仅是体态上的,还要做一个由内而外优雅的人,学会待人接物的姿态和有礼的品格”。
“我特别喜欢跳舞,感觉很快乐。”二(6)班学生郑可欣说,自己以前经常生病,自从学习跳舞后,身体变得好多了。而二(3)班学生邢子曰说,原本觉得男生学跳舞有点怪,但老师告诉他,民族舞中有不少展现男孩阳刚之气的动作,能让人变得更强壮,他也开始享受舞蹈。
虽然开办舞蹈社团的学校不少,但将舞蹈作为普及课程的学校并不多。校长吴瑞国说,从2012年开始,学校便将舞蹈排入课表,成为每个前川五小学生的必修课。其中,学校尤其重视民族舞的普及。最初家长们喜欢更洋气的芭蕾、拉丁,但学校认为民族舞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值得每个学生身体力行地感受和学习。
渐渐地,孩子们从学舞蹈中有了看得见的改变。无论是坐姿、站姿,还是举手投足,都开始有了舞蹈者特有的气质。“他们上课更专注,感知能力也更强了”。(记者陈晓彤 通讯员 蔡育平 黄丽玲)
为学也要坚持校园文化自信,传播民族舞蹈文化要从走进校园开始。
——黄陂区前川五小校长吴瑞国
武汉市前川五小秉持“让孩子在阳光下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有体艺相伴、与快乐同行”的校风和鲜明的阳光教育办学特色,每个学生都能具备体育和艺术特长,快乐指数极高。
【编辑: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