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襄博文物 | 双“S”纹铜戈

2021-03-20 02:45 襄阳市博物馆  

2011年随州淅河镇叶家山古墓群的发掘,不仅揭开了曾国早期历史的神秘面纱,而且对研究早期楚国历史也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文史界的极大轰动,其重点就是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乃至商代晚期铸刻铭文、族徽、方国名的青铜器,一时间,位于随州市区东的淅河镇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地方。

其实,在襄阳市博物馆展厅内就展示着1977年从该镇出土的1件青铜戈,它的时代为商代晚期,与叶家山墓地内部分墓葬中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风格相同。

馆藏文物

铜器篇

商代晚期殷商直内铜戈

(双“S”纹铜戈)

戈通长32厘米。戈锋尖锐,援肥厚,背微凸起。内中部有一圆穿,后缘呈弧形,尾端两面饰凹进的双“S”纹。戈体厚重,通体黑亮,纹饰清晰,称得上是商代青铜兵器的上乘之作

这种连为一体的双“S”纹发现极少,或许也是当时某族的族徽,果真如此,则为商代王族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从叶家山墓地的发掘看,处于漂水东岸的淅河镇区区域在西周早期当属曾国统治区,墓地南侧不足1公里也发现了城址,该戈虽然出土地点已不可考,但至少不能排除其出自西周早期曾国墓葬的可能。

延伸

是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青铜时代,战争频仍,为了获胜,当时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铸造了大量的兵器,青铜戈即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先秦时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句(勾)兵,有勾、啄、揕三种使用方法:

即用戈的下援钩击;

则是用戈的前锋刺杀;

是用戈的上援击杀。

1
戈的起源

关于戈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到了青铜时代,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在商朝,青铜戈的使用已极为普遍。战国晚期,铁兵器的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西汉以后就基本绝迹了。

2
戈的结构

戈由戈头戈柲(即手持的长柄,多为竹、木质,柲顶端捆扎戈头)和戈鐏(戈柲尾端的铜套)组成。

戈头一般由援、内、胡、阑成。

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

(音纳)”有纳入之意,是戈尾部横向伸出的部分,呈榫状;

”是指由援向下转折延长的弧形部分;

“是内和援之间的凸起部分。

内与胡上有穿(即孔眼),可以穿系皮条将戈头捆扎在柲上,保证戈头不至于在实战中脱落。并不是所有的戈都有胡,商代的戈就多为无胡戈。

另外,商代晚期还流行一种銎内戈,内部呈銎孔状。东周时期,柲的下端常装有套筒状的。

戈头的形制很多,大致可分为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等。戈头的形制是在实战中不断发展的,商周时期的銎内、曲内戈由于在相互钩挂中容易脱落,因此逐渐被淘汰。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并增加了胡,与柲结合得最牢固,因此得到发展。

3
商代铜戈类型

商代铜戈,根据它的装柄部分,可分为直内曲内孔内有胡四种类型。直内戈形制比曲内戈略小,援部相同,只是为直内,方穿,援与内分界线不明显,内后有三道棱。我馆收藏的这件双“S”纹铜戈就是商代直内戈的典型代表。

今天,很多与戈有关的成语或文字仍在沿用,成语中的“大动干戈”、“同室操戈”、“枕戈待旦”、“反戈一击”及文字的”止、戈为武“等。有着悠久历史的青铜戈在先秦冷兵器时代作为主要作战兵器逞威疆场,时至今日,仍然是战争的代名词。

本文由襄阳市博物馆提供,原文刊于襄阳市博物馆编著的襄阳文物丛书《襄阳瑰宝巡礼》,阅读原文请查阅该书。

END

2011年随州淅河镇叶家山古墓群的发掘,不仅揭开了曾国早期历史的神秘面纱,而且对研究早期楚国历史也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引起了文史界的极大轰动,其重点就是出土了一批西周早期乃至商代晚期铸刻铭文、族徽、方国名的青铜器,一时间,位于随州市区东的淅河镇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地方。

其实,在襄阳市博物馆展厅内就展示着1977年从该镇出土的1件青铜戈,它的时代为商代晚期,与叶家山墓地内部分墓葬中出土的商代晚期青铜器风格相同。

馆藏文物

铜器篇

商代晚期殷商直内铜戈

(双“S”纹铜戈)

戈通长32厘米。戈锋尖锐,援肥厚,背微凸起。内中部有一圆穿,后缘呈弧形,尾端两面饰凹进的双“S”纹。戈体厚重,通体黑亮,纹饰清晰,称得上是商代青铜兵器的上乘之作

这种连为一体的双“S”纹发现极少,或许也是当时某族的族徽,果真如此,则为商代王族又增加了新的内容。从叶家山墓地的发掘看,处于漂水东岸的淅河镇区区域在西周早期当属曾国统治区,墓地南侧不足1公里也发现了城址,该戈虽然出土地点已不可考,但至少不能排除其出自西周早期曾国墓葬的可能。

延伸

是商周时期最为常见的一种兵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青铜时代,战争频仍,为了获胜,当时的贵族毫不吝惜珍贵的青铜,铸造了大量的兵器,青铜戈即是其中的一种。它是先秦时代中国特有的一种句(勾)兵,有勾、啄、揕三种使用方法:

即用戈的下援钩击;

则是用戈的前锋刺杀;

是用戈的上援击杀。

1
戈的起源

关于戈的起源,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到了青铜时代,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在商朝,青铜戈的使用已极为普遍。战国晚期,铁兵器的使用渐多,逐渐淘汰了青铜戈,西汉以后就基本绝迹了。

2
戈的结构

戈由戈头戈柲(即手持的长柄,多为竹、木质,柲顶端捆扎戈头)和戈鐏(戈柲尾端的铜套)组成。

戈头一般由援、内、胡、阑成。

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

(音纳)”有纳入之意,是戈尾部横向伸出的部分,呈榫状;

”是指由援向下转折延长的弧形部分;

“是内和援之间的凸起部分。

内与胡上有穿(即孔眼),可以穿系皮条将戈头捆扎在柲上,保证戈头不至于在实战中脱落。并不是所有的戈都有胡,商代的戈就多为无胡戈。

另外,商代晚期还流行一种銎内戈,内部呈銎孔状。东周时期,柲的下端常装有套筒状的。

戈头的形制很多,大致可分为直内戈、曲内戈、銎内戈等。戈头的形制是在实战中不断发展的,商周时期的銎内、曲内戈由于在相互钩挂中容易脱落,因此逐渐被淘汰。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并增加了胡,与柲结合得最牢固,因此得到发展。

3
商代铜戈类型

商代铜戈,根据它的装柄部分,可分为直内曲内孔内有胡四种类型。直内戈形制比曲内戈略小,援部相同,只是为直内,方穿,援与内分界线不明显,内后有三道棱。我馆收藏的这件双“S”纹铜戈就是商代直内戈的典型代表。

今天,很多与戈有关的成语或文字仍在沿用,成语中的“大动干戈”、“同室操戈”、“枕戈待旦”、“反戈一击”及文字的”止、戈为武“等。有着悠久历史的青铜戈在先秦冷兵器时代作为主要作战兵器逞威疆场,时至今日,仍然是战争的代名词。

本文由襄阳市博物馆提供,原文刊于襄阳市博物馆编著的襄阳文物丛书《襄阳瑰宝巡礼》,阅读原文请查阅该书。

END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