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这两天,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一则招聘启事在网上走红,不少网友称其为“史上最耿直的招聘”。
这则启事一开始就“丑话说在前”:“学校很一般很一般:一、不是数字序列高校(985、211),不是双一流……二、交通情况暂时不‘高速’……三、人才引进政策待遇一般……”
26日,该校校方回应称:此招聘系文传院雷院长自行发在朋友圈,并未经过人事招聘部门审核,很多信息有不实之处,不代表官方招聘。之后学院网站换上了新版招聘启事。
一
原招聘受到网友热捧,现在被撤下了,虽然校方指出“很多信息有不实之处”,但很多网友仍感到惋惜。
雷院长发在朋友圈的招聘,“话风”另类,风格有趣,让很多网友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是,一篇招聘文写得很有趣、有个性,和其作为招徕人才的功能,是两回事。这样的文风,围观者看着爽,而有意应聘者看到这样的招聘文,会不会萌生去应聘的念头呢?
招聘的最终目的是物色到合意的人才,一则招聘启事摆出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你是不是人才,有没有意愿,想不想大干一番,好像都无所谓—— 如果一家单位摆出这样的姿态,你愿意去?
二
一则招聘启示,背后都是“潜台词”。无论是高校还是机关企业,招聘什么样的人,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单位对自我的认知、在事业上的抱负、对未来发展的期许。所谓“史上最耿直的招聘”,至少在应聘者看来,并没有传递出这些信息。
比如原招聘启事中提到,该校“评职称容易”“工作压力不大”“没有科研要求,申不申请项目发不发文章全凭您心意”。将这些内容作为招聘的所谓“卖点”,有违吸纳人才的初衷,甚至会让真正有理想抱负者敬而远之。
启事在末尾总结中说,“兴义是个适合养老的地方,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是个不会出现‘过劳史’的工作单位”。当然这其中有幽默的成分,但如果招来的人员都抱着凭一份博士学历开启“养老生活”的心态,缺乏进取奋斗的精神和意愿,那整个单位的发展前景和动力也就难言乐观了。
三
几乎在同一时间,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张昆的卸任感言也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这篇感言中提到,该院用12年时间,从全国排名前40%上升到5%,完成了他在就任时许下的“建成富有活力的强大的学术团队”“建立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建成属于新闻学院的大楼”三个目标。
两相比较之下,尽管学校之间存在差异,但这样的发展和进步,显然不能靠“工作压力不大”“没有科研要求”来实现。12年来加入该院的学术人才,肯定也不是来提前“养老”的。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文传院雷院长的招聘启事,与其说“耿直”“一股清流”,更像是对在一些人群中流行的“丧文化”的迎合。对于引智招才人才,高校理当引风气之先,有更高目标。
【编辑:朱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