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中国天眼"发现6颗新脉冲星 普通人可以去“天文小镇”参观

2017-10-10 16:35 综合央视新华社等网站  

更新:发布会上提到,其实已经发现6颗,不过由于发布会是几周前开始准备的,所以只发布了2颗。






10月10日上午,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和国家天文台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去年9月竣工进入试运行、试调试阶段。经过一年的紧张调试,现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调试进展超过预期及大型同类设备的国际惯例。

更加可喜的是,在调试观测阶段,FAST已经开始系统的科学产出。FAST团组利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FAST早期科学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例如利用澳大利亚64米Parkes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认证,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两颗脉冲星,一颗编号J1859-0131(又名FP1-FAST pulsar #1),自转周期为1.83秒,据估算距离地球1.6万光年;一颗编号J1931-01(又名FP2),自转周期0.59秒,据估算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两颗脉冲星分别由FAST于今年8月22日、25日在南天银道面通过漂移扫描发现。这也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新发现脉冲星。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介绍,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是FAST核心科学目标。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因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的本质是中子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譬如: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准确的时钟信号为引力波探测、航天器导航等重大科学及技术应用提供了理想工具。银河系中有大量脉冲星,但由于其信号暗弱,易被人造电磁干扰淹没,目前只观测到一小部分。具有极高灵敏度的FAST望远镜是发现脉冲星的理想设备,未来,FAST将有希望发现更多守时精准的毫秒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做出原创贡献。

FAST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名为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之中,基于三项全部中国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选址方法、索网主动反射面、柔性索结合并联机器人的馈源支撑,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工程极限,建成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这个被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定义“为下一代天文学家准备的观测设备”,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介绍,接下来的两年,FAST将继续调试,以期达到设计指标,通过国家验收,实现面向国内外学者开放。同时进一步验证、优化科学观测模式,继续催生天文发现,力争早日将FAST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设备。(央视记者 帅俊全)

到“中国天眼”体验一下

自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以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顺利完成了前期调试并开启试观测。同时,数以万计的游客造访平塘县,登上“中国天眼”景区的观景台,目睹了这座庞大的“天文机器”。

这些游客都经历了比机场还要严格的安检,包括手机、相机等在内的电子设备,一律寄存,不能随身带入景区。为什么如此严格?



这张拼版照片为2009年5月25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左上)、2011年9月6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右上)、2012年8月5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左中)、2014年5月2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右中)、2015年1月16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左下)和2016年7月3日拍摄的主体完工后的FAST全景(右下)(前五张图片由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团队提供,第六张图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从“省长令”和一部地方性法规说起

“中国天眼”是去年落成启用的,但其实早在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就以省长令的形式发布了《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办法》,规定以射电望远镜台址为圆心、半径5公里的区域为核心区,5至30公里的环带为协调区,其中5至10公里的环带为中间区,10至30公里的环带为边远区。

核心区内有两个严禁,一是严禁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二是严禁建设(使用)产生辐射电磁波的设施,其中就包括手机、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等。

为什么要禁止这些设施设备?主要是为了电磁波管控,抗干扰。国外的射电望远镜曾因为对电磁波管控不到位闹过混淆信号的笑话。

为了保护全球最大最强的射电望远镜,贵州还探索制定了全国首部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运行环境保护法规,即2016年9月颁布实施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运行环境保护条例》,把保护天眼运行环境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

平塘县三天旅游公司总经理刘兴武说,不只是常见的电子设备,汽车火花塞也会产生电磁波,因此“中国天眼”景区的观光车都进行了特殊处理,其它设备也提交专业机构检测后使用。

“中国天眼”能搞旅游吗?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为保证“中国天眼”的望远镜正常运行,5公里核心区内有近万名群众需要搬迁,去新建的安置点开始新生活。那为何还要建设景区搞旅游开发呢?

20多年前拍摄的007系列电影《黄金眼》里,有这样的场景:邦德和“邦女郎”从巨大的“天锅”边缘滑向锅底,取景的“天锅”正是位于波多黎各岛山谷里的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自那以后,去波多黎各拜访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游客络绎不绝。

而对慕名来到“中国天眼”的游客来说,从百米高的观景台上俯瞰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可以直观地领略“中国创造”的最新成就。

不过,科学家们并不希望太多游客参观这一设备,以防影响科研工作。对此,平塘县相关的旅游开发项目书中明确指出,射电望远镜首先是世界级科研设备,只有在充分保障科研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开发旅游。

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副主任、FAST工程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说,“中国天眼”的选址条件极为苛刻,能落户贫困的喀斯特山区是一种缘分。只要管控得力,游客并不会带来电磁波干扰,科研人员也是乐于见到科普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

“软硬兼施”疏导科普旅游热情

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去年国庆,“中国天眼”旅游迎来意料之中的火爆,但也因游客爆棚带来苦恼。

即使游客不携带电子设备、不会对望远镜造成干扰,但经国家天文台和平塘县的研究协商,双方还是明确要求每天进入核心区观景台的游客不超过2000人,以使旅游活动更加可管可控。

平塘县旅游事业管理中心主任石榜泽说,从“中国天眼”景区开园至今,观景台共接待游客24万余人,其中周末、节假日的游客占大多数,平时达不到2000人的饱和流量。

他说,去年黄金周期间,每天造访“中国天眼”景区的游客最高达万人,不是每一个游客都能登上观景台,旅游部门会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和网站、微博发布信息,引导游客先行到掌布景区、甲茶景区、卡蒲毛南族风情园、平塘天坑群景区等景点游览。

“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当 中国天眼 景区游客流量达到预警值需要分流时,大家都对保护天文设施的要求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石榜泽说。

今年黄金周期间,“中国天眼”所在的“天文小镇”克度镇,将以全新面貌迎接游客。一座包含天文时空塔、天幕商业街、天文体验馆、球幕影院、天文科普带等景点的天文科学旅游文化园,已准备好接待来自全球的天文和科技旅游爱好者。

贵州省科技厅厅长廖飞说,将来围绕科普旅游的需求还可建设更多体验性强的项目,比如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让游客体验操控射电望远镜工作的乐趣,或利用照片合成方便游客与天眼合影;要通过硬防护措施堵住一切对望远镜的干扰,同时探索软防护措施来疏导游客的科普旅游热情。

【链接】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更新:发布会上提到,其实已经发现6颗,不过由于发布会是几周前开始准备的,所以只发布了2颗。






10月10日上午,中科院科学传播局和国家天文台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取得的首批成果。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去年9月竣工进入试运行、试调试阶段。经过一年的紧张调试,现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顺利运行;调试进展超过预期及大型同类设备的国际惯例。

更加可喜的是,在调试观测阶段,FAST已经开始系统的科学产出。FAST团组利用位于贵州师范大学的FAST早期科学中心进行数据处理,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经国际合作,例如利用澳大利亚64米Parkes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认证,目前已通过系统认证两颗脉冲星,一颗编号J1859-0131(又名FP1-FAST pulsar #1),自转周期为1.83秒,据估算距离地球1.6万光年;一颗编号J1931-01(又名FP2),自转周期0.59秒,据估算距离地球约4100光年。两颗脉冲星分别由FAST于今年8月22日、25日在南天银道面通过漂移扫描发现。这也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新发现脉冲星。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菂介绍,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是FAST核心科学目标。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因发射周期性脉冲信号而得名。脉冲星的本质是中子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譬如:脉冲星的自转周期极其稳定,准确的时钟信号为引力波探测、航天器导航等重大科学及技术应用提供了理想工具。银河系中有大量脉冲星,但由于其信号暗弱,易被人造电磁干扰淹没,目前只观测到一小部分。具有极高灵敏度的FAST望远镜是发现脉冲星的理想设备,未来,FAST将有希望发现更多守时精准的毫秒脉冲星,对脉冲星计时阵探测引力波做出原创贡献。

FAST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名为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地之中,基于三项全部中国知识产权的自主创新——选址方法、索网主动反射面、柔性索结合并联机器人的馈源支撑,FAST突破了射电望远镜工程极限,建成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其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这个被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南仁东定义“为下一代天文学家准备的观测设备”,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介绍,接下来的两年,FAST将继续调试,以期达到设计指标,通过国家验收,实现面向国内外学者开放。同时进一步验证、优化科学观测模式,继续催生天文发现,力争早日将FAST打造成为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设备。(央视记者 帅俊全)

到“中国天眼”体验一下

自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以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顺利完成了前期调试并开启试观测。同时,数以万计的游客造访平塘县,登上“中国天眼”景区的观景台,目睹了这座庞大的“天文机器”。

这些游客都经历了比机场还要严格的安检,包括手机、相机等在内的电子设备,一律寄存,不能随身带入景区。为什么如此严格?



这张拼版照片为2009年5月25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左上)、2011年9月6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右上)、2012年8月5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左中)、2014年5月2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右中)、2015年1月16日拍摄的FAST工程所在地(左下)和2016年7月3日拍摄的主体完工后的FAST全景(右下)(前五张图片由国家天文台FAST项目团队提供,第六张图片新华社记者欧东衢摄)。

从“省长令”和一部地方性法规说起

“中国天眼”是去年落成启用的,但其实早在2013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就以省长令的形式发布了《贵州省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保护办法》,规定以射电望远镜台址为圆心、半径5公里的区域为核心区,5至30公里的环带为协调区,其中5至10公里的环带为中间区,10至30公里的环带为边远区。

核心区内有两个严禁,一是严禁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二是严禁建设(使用)产生辐射电磁波的设施,其中就包括手机、电视机、微波炉、电磁炉等。

为什么要禁止这些设施设备?主要是为了电磁波管控,抗干扰。国外的射电望远镜曾因为对电磁波管控不到位闹过混淆信号的笑话。

为了保护全球最大最强的射电望远镜,贵州还探索制定了全国首部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运行环境保护法规,即2016年9月颁布实施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电磁波宁静区运行环境保护条例》,把保护天眼运行环境上升到了法律的高度。

平塘县三天旅游公司总经理刘兴武说,不只是常见的电子设备,汽车火花塞也会产生电磁波,因此“中国天眼”景区的观光车都进行了特殊处理,其它设备也提交专业机构检测后使用。

“中国天眼”能搞旅游吗?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为保证“中国天眼”的望远镜正常运行,5公里核心区内有近万名群众需要搬迁,去新建的安置点开始新生活。那为何还要建设景区搞旅游开发呢?

20多年前拍摄的007系列电影《黄金眼》里,有这样的场景:邦德和“邦女郎”从巨大的“天锅”边缘滑向锅底,取景的“天锅”正是位于波多黎各岛山谷里的美国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自那以后,去波多黎各拜访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的游客络绎不绝。

而对慕名来到“中国天眼”的游客来说,从百米高的观景台上俯瞰全球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可以直观地领略“中国创造”的最新成就。

不过,科学家们并不希望太多游客参观这一设备,以防影响科研工作。对此,平塘县相关的旅游开发项目书中明确指出,射电望远镜首先是世界级科研设备,只有在充分保障科研功能的前提下才能开发旅游。

国家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部副主任、FAST工程办公室主任张蜀新说,“中国天眼”的选址条件极为苛刻,能落户贫困的喀斯特山区是一种缘分。只要管控得力,游客并不会带来电磁波干扰,科研人员也是乐于见到科普旅游拉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

“软硬兼施”疏导科普旅游热情

国庆黄金周即将到来。去年国庆,“中国天眼”旅游迎来意料之中的火爆,但也因游客爆棚带来苦恼。

即使游客不携带电子设备、不会对望远镜造成干扰,但经国家天文台和平塘县的研究协商,双方还是明确要求每天进入核心区观景台的游客不超过2000人,以使旅游活动更加可管可控。

平塘县旅游事业管理中心主任石榜泽说,从“中国天眼”景区开园至今,观景台共接待游客24万余人,其中周末、节假日的游客占大多数,平时达不到2000人的饱和流量。

他说,去年黄金周期间,每天造访“中国天眼”景区的游客最高达万人,不是每一个游客都能登上观景台,旅游部门会通过智慧旅游系统和网站、微博发布信息,引导游客先行到掌布景区、甲茶景区、卡蒲毛南族风情园、平塘天坑群景区等景点游览。

“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当 中国天眼 景区游客流量达到预警值需要分流时,大家都对保护天文设施的要求表示理解并积极配合。”石榜泽说。

今年黄金周期间,“中国天眼”所在的“天文小镇”克度镇,将以全新面貌迎接游客。一座包含天文时空塔、天幕商业街、天文体验馆、球幕影院、天文科普带等景点的天文科学旅游文化园,已准备好接待来自全球的天文和科技旅游爱好者。

贵州省科技厅厅长廖飞说,将来围绕科普旅游的需求还可建设更多体验性强的项目,比如利用增强现实(AR)技术,让游客体验操控射电望远镜工作的乐趣,或利用照片合成方便游客与天眼合影;要通过硬防护措施堵住一切对望远镜的干扰,同时探索软防护措施来疏导游客的科普旅游热情。

【链接】

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简称FAST,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大窝凼的喀斯特洼坑中。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誉为“中国天眼”,由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于1994年提出构想,历时22年建成,于2016年9月25日落成启用。是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主导建设,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