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 杨京
事件:
近日,认证为“民航飞行员”的博主“@欢乐的云端之上”发布一篇博文,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博文中称,一趟航班起飞前,一对母子迟迟没有登机。据父亲称,他们是带重病的孩子出外求医。因为孩子第一次坐飞机,妈妈在登机前带孩子看飞机,结果一家人走散,恳求机组能等母子俩到了再起飞。
得知情况后,机组人员决定等待,并通过广播向乘客告知。这一决定得到了同机乘客的普遍认可。20分钟后,母子俩出现在登机口,飞机方才起飞。在得知一家人经济困难后,大家还决定为一家人捐款。最终,乘客和机组人员共筹集了7万多元。
观点:
首先需要注意,根据航空业的惯例,以机长为代表的机组人员,在某些事情的处理上是有自由裁量权的,只是需要在事后对管理方就处理方式进行解释,并接受由此可能出现的后果。
规则本身是为了维护某种“普遍利益”和“普遍公平”。有关“规则”和“人情”的权衡,在很多场景下都可能出现,并不能一概而论。但可以肯定的是,规则并不总是铁板一块。在“坚守”和“违反”之间,往往存在着某种空间。究竟如何选择,或许更应该看到背后“更大的利益”。
就此事来看,飞机起飞的时间是早已定好的,更何况还涉及到全机乘客的利益,这是规则的一部分。按时起飞当然符合规则,但如此执行产生的后果,不仅是耽误这对母子的行程,而且会让孩子对第一次坐飞机的期待落空。不按时登机当然不值得提倡,但对于重病在身的孩子及其家人来说,生硬地执行规则也未免显得过于冷冰冰。这种情况下,机组人员的选择,并非是对规则的破坏,反而彰显了温情。
不少人都有过类似的体会,在特殊场景的影响下,起飞前的任何一点延迟,无论时间长短,无论是否对行程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往往都会引发负面情绪。考虑到这一点,同机乘客的反应就更值得称道了。
他们可以以“规则”之名主张自己的诉求。事实上,有关“准点起飞”的诉求也是完全合理的。但在“合理”之上,他们在此事中体现出的包容,却让整件事更加圆满。
对于他们而言,相较于每个人的“准点”,让这个遭受苦难的家庭感受到善意,或许更加重要。这是出于一个普通人发自内心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而从这个家庭的反应来看,这样的善意也的确实现了“更大的利益”。
群议:
@蘑2017:“这样的机组,这样的乘客,也是一种中国软实力。”
@Medeen:“让爱在互动中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今天的受助者,必是明天的帮扶者。爱心接力共拥有,感恩乐善每一天。”
@Girt 被遗忘的角落:“愿世间所有善良的心灵都被温柔以待。”
@九月的皇额娘:“以前遇到晚点会心里不高兴,自从关注了几位民航从业人员的微博,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幕后故事,从此多了份理解和支持。”
【编辑:叶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