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老艺人制作蛋画。 学校供图
长江日报融媒体4月20日讯(记者向洁 通讯员乐钢)武汉有哪些老字号?武汉的方言起源于哪里?武汉的非遗文化在怎样影响新一代武汉人?19日,江岸区吕锡三小学的学生们带着一串问号踏上了本学期研学旅行的第一站:吉庆街。
学生们为外国游客当方言翻译。学校供图
“浮子!”“条举!”“信了你的邪!”……19日上午,位于吉庆街方言墙一角,吕锡三小学五(2)班的一群学生正在进行一项“武汉方言知多少”的微测试。学生们生动的表情,诙谐的发音吸引了来此观光的外国游客,还饶有兴趣地请学生们当起方言“小翻译”。
民俗汉绣艺人现场教孩子们汉绣。学校供图
而在民俗工艺一条街上,五(1)班的学生在汉绣民间艺人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实践了解汉绣的各种针法和技艺。“哪个说儿子伢不能绣花,我们汉绣大师任本荣也是男将呀!”努力了近半小时,五年级男生程智绣出一棵幸运草,心满意足地将作品举得高高的,以此来反驳此前取笑他的女生。
学生学糖画。 学校供图
女生陈浩洋介绍,此次研学旅行他们分为三个行动小组:武汉老字号研学组、非遗文化研学组、武汉方言研学组,每个小组都带有各自的任务。比如:方言研学组,首先要调查本班同学说武汉话情况,制作成数据表;了解会说武汉话同学家里方言使用情况,思考背后的原因;在武汉话展示墙,完成武汉话“微测试”;采访市民,了解吉庆街的游客说武汉话的现状,教外地游客说几个地道的武汉俚语。而老字号研学组要负责搜集整理有关武汉老字号美食的资料;探寻吉庆街里老字号,了解具体布局,绘制《美食老字号》地图;品尝老字号美食,比较同类型美食之间的价格、口味差异,思考武汉小吃的生存现状。非遗文化研学组的重点是参观黄春萍大师非遗汉绣工作室,了解汉绣的历史,学习简单的汉绣技法,如上下绣绷、树叶花朵的针法等。
“最好的课本就是生活本身,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励孩子实践。”学生家长李蕊女士说,她的老家在河南,女儿生在武汉长在武汉,平时玩的地方虽多,但从未如此认真地端详过这座城市。这次她作为随行的家长志愿者,全程跟着孩子们一起边走边看边学,虽说只是吉庆街这城市一隅,也让她感受到“吉云照影觥樽尽显生活秀,庆雨映灯弦歌舒展岁月稠”的内涵。
该校德育副校长肖楠表示,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学生们对吉庆街的老字号美食、面塑、武汉话方言、非遗汉绣、剪纸、风筝、吹拉弹唱等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有了更多了解,也感受到这些民间艺人克服困难,坚守初心,传承中国民俗文化的这种责任担当精神,激发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培养了他们的自豪感。同时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探究技能。
【编辑:舒筱 校对:陈礼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