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别在知识大海中溺亡

©原创 2017-10-10 09:40

读+

文/张斌璐

博学是令人迷恋的。在任何文化的记载之中,总有一批关于博学者的传说。在现代技术建立之前,博学代表着一种对于世界秘密的占有方式。一个充分博学的人,就像是世间万物浓缩而成的一道理念,人们仿佛从中可以窥见世界内在的光,接近了博学的人,便接近了世界本身。古希腊的哲人,东方的文人,犹太教的先知中不乏其人。在柏拉图看来,这样的人物足以成为人类的领袖,来领导一个完美的理想之国。



博学者的形象是一座知识之殿堂,其空间被大量分门别类的知识所占据。与其说是博学者拥有这些知识,不如说他的肉身为知识所占有。人们愿意相信在知识的积累中能够形成某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善相关,同时是拯救之途。因此,传说中的博学人士极少有道德败坏的形象,大多是趋于至善的样子。

这样的形象从上古一直流传至今,知识渊博始终被视为一种美德。与此同时,“无知”却被视为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苏格拉底自视为无知之人,却在其对于知识的不断追问中被誉为智者,孔子也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名言存于世间。关于无知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背后是善恶交争的影子。

当然,同时有另一种观点如影随形,那就是对于“无知”的辩护,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我们用有限的自身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似乎只能成为自我的傲慢空想,在这里,无知和知识的关系,又成为了关于有限和无限的哲思。

知识占据主体,便形成了权力。培根宣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一种人的主体来驾驭世界的力量,这是现代知识观念的形成。近现代的世界显然是一个知识化的世界,因此依靠知识来对世界加以改造成为了数百年以来人类的主要任务。尽管像梭罗这样的作家以隐士的姿态崇尚自然生活,但足以看到的是,一部《瓦尔登湖》正是一套依靠知识系统勾勒起的田园世界,这种对于世界的刻画和勾勒方式,也恰恰是梭罗所反对的工业世界赖以形成的原因。似乎人在局中,总难逃此局。

然而,当知识不断扩张,继续累积之后,局面似乎又有了变化。我们今天面对的网络世界,知识已经丰富到过分的地步。知识不再是稀缺品,相反,我们的生活被知识所包围,知识有时令我们窒息。一件件现代工具被发明出来,诸如“智能化”“云技术”“大数据”等,无不是处理知识的新式武器,我们依靠这些武器,打算去打赢一场怎样的战争呢?

如果说知识曾经是智慧,从智慧成为哲思,慢慢变成力量,那么到了今天,知识有时越来越像一场灾难。互联网发明出来的时候对人的允诺是海量的知识,今天所提供的知识已经多如海洋,但有时人们要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困难。

昔日的知识和人自身相关,人们大多是主动汲取,这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而言至关重要。如今你抬头看看,各种你并不需要的知识依靠现代技术不断涌入你的头脑,个人在知识之海里如同一艘千疮百孔的船。人们在知识之海中迷失,甚至溺亡。假如你试着清理一下你的头脑,你看看有多少知识是入侵者,而非你真正邀请入室的客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形态的博学者必须要改变形态,知识本身已经祛魅,博学者的神圣性也已经丧失。因此,在高度技术化的现实之下,必须从昔日的博学者向今天的专业化进行转变。现代社会已经不大需要博学的人了,需要的是对知识真实的理解和有效的使用,这是真正的生命力。技术可以取代人对知识的掌握,但这种生命力,是难以取代的。

张斌璐 文学博士,目前从事文化和文学批评。

文/张斌璐

博学是令人迷恋的。在任何文化的记载之中,总有一批关于博学者的传说。在现代技术建立之前,博学代表着一种对于世界秘密的占有方式。一个充分博学的人,就像是世间万物浓缩而成的一道理念,人们仿佛从中可以窥见世界内在的光,接近了博学的人,便接近了世界本身。古希腊的哲人,东方的文人,犹太教的先知中不乏其人。在柏拉图看来,这样的人物足以成为人类的领袖,来领导一个完美的理想之国。



博学者的形象是一座知识之殿堂,其空间被大量分门别类的知识所占据。与其说是博学者拥有这些知识,不如说他的肉身为知识所占有。人们愿意相信在知识的积累中能够形成某种神秘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善相关,同时是拯救之途。因此,传说中的博学人士极少有道德败坏的形象,大多是趋于至善的样子。

这样的形象从上古一直流传至今,知识渊博始终被视为一种美德。与此同时,“无知”却被视为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苏格拉底自视为无知之人,却在其对于知识的不断追问中被誉为智者,孔子也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名言存于世间。关于无知和知识之间的关系,背后是善恶交争的影子。

当然,同时有另一种观点如影随形,那就是对于“无知”的辩护,知识是无边无际的,我们用有限的自身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似乎只能成为自我的傲慢空想,在这里,无知和知识的关系,又成为了关于有限和无限的哲思。

知识占据主体,便形成了权力。培根宣称,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一种人的主体来驾驭世界的力量,这是现代知识观念的形成。近现代的世界显然是一个知识化的世界,因此依靠知识来对世界加以改造成为了数百年以来人类的主要任务。尽管像梭罗这样的作家以隐士的姿态崇尚自然生活,但足以看到的是,一部《瓦尔登湖》正是一套依靠知识系统勾勒起的田园世界,这种对于世界的刻画和勾勒方式,也恰恰是梭罗所反对的工业世界赖以形成的原因。似乎人在局中,总难逃此局。

然而,当知识不断扩张,继续累积之后,局面似乎又有了变化。我们今天面对的网络世界,知识已经丰富到过分的地步。知识不再是稀缺品,相反,我们的生活被知识所包围,知识有时令我们窒息。一件件现代工具被发明出来,诸如“智能化”“云技术”“大数据”等,无不是处理知识的新式武器,我们依靠这些武器,打算去打赢一场怎样的战争呢?

如果说知识曾经是智慧,从智慧成为哲思,慢慢变成力量,那么到了今天,知识有时越来越像一场灾难。互联网发明出来的时候对人的允诺是海量的知识,今天所提供的知识已经多如海洋,但有时人们要寻找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困难。

昔日的知识和人自身相关,人们大多是主动汲取,这对于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而言至关重要。如今你抬头看看,各种你并不需要的知识依靠现代技术不断涌入你的头脑,个人在知识之海里如同一艘千疮百孔的船。人们在知识之海中迷失,甚至溺亡。假如你试着清理一下你的头脑,你看看有多少知识是入侵者,而非你真正邀请入室的客人?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传统形态的博学者必须要改变形态,知识本身已经祛魅,博学者的神圣性也已经丧失。因此,在高度技术化的现实之下,必须从昔日的博学者向今天的专业化进行转变。现代社会已经不大需要博学的人了,需要的是对知识真实的理解和有效的使用,这是真正的生命力。技术可以取代人对知识的掌握,但这种生命力,是难以取代的。

张斌璐 文学博士,目前从事文化和文学批评。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