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唐尧
4月8日下午,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公司汽车驾驶员陈国林驾车行驶到一个岔路口时,看见前方一辆小轿车与一辆电瓶车发生碰撞,电瓶车车主晕倒在地,小轿车车主正在拨打急救电话。陈师傅见此立刻下车查看伤者病情,并实施了简单的急救措施。见伤者一点反应都没有,陈师傅意识到等救护车来可能会耽误救治时间,立即与乘客协商先将伤者送往医院,整车人都没有意见。对于救人行为,陈国林表示,这是大家都应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这样的暖新闻不时出现,那句“应该做的”耳熟能详。当然,“应该做的”不只有助人为乐的义举,还有接受帮助后发自内心的感谢。前不久,一名司机路上遇见一骑单车深夜回家的学生。因一路上十分黑暗,司机担心孩子回家途中害怕或有危险,于是开车跟着他,为其照亮前方的路。孩子中途特意下车,转身向司机深深鞠躬表达感谢。
礼仪教养,发于心、融于形、见于行,是一个人良知和素质的真情流露。“行善不求回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新闻中两位司机的行为都是发自内心的善意;“公道自在人心”,善举之后“感恩”总会不期而至,骑车学生的深深一躬就是如此。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它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准则,是人与人之间凝聚力的内核。人的一生,从开始到结束,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外界所给予的帮助、恩惠和温暖。我们需要树立感恩意识,培养一颗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家庭,感恩他人,感恩每一个善举。
善良与感恩是相互的,施善让人感到的是人们相互关照的温暖,懂得感恩同样是人们相互间理解的桥梁。如果善行成为缺少感恩的单方面施与,终将逐渐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投桃报李、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等经典话语展现了中国文化对施善和感恩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人与人之间,正是因为善良和感恩,才会拆除猜忌、冷漠、排斥的“隔心墙”,心和心才会贴得更近,善行才会走得更远。(唐尧)
原标题为《感恩让善行走得更远》
【编辑 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