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变的城与不变的风

2018-04-12 00:07

王 芸(南昌市文学艺术院)

我们的面容、声音、或疾或缓的身影,浸泡在水雾中,微微变形。虔诚的香客们,攀爬在陡窄的石阶上,继而匍匐在蒲团上,叩首,凝目,心里呢喃有声。雾气自殿门缓缓而入,越过他们的身体,与诵经声交混一起。

雾气穿行在木兰山间,拂过刻有各种形态花卉的墙壁石雕,拂过巍巍的门楼端凝的翘檐,拂过古柏松林石洞怪岩,拂过星星点点的香火,使之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这是丁酉年八月初八,香客们蜂拥上木兰山的日子之一。

在这座海拔仅582米的山体里,兼容了佛与道的深邃与宏阔,也绵延了一个替父从军、忠孝勇节女子的精神传承。自隋唐始,经年累月,一批批香客登上木兰山,择自己所信,虔诚跪拜……各有因缘,各怀祈愿。

我们是另一意义上的香客,不为佛道,但因文学。

与木兰山的缘分,早在9年前。

戊子年冬末,我随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的一批签约作家,到木兰山下的木兰湖畔开年度总结会。会后,曾写下一篇短文 :

属于木兰湖的冬天,有几分萧瑟几分寂寞几分迷蒙。一群人来到湖边,散步,游历,说着木兰湖似懂非懂的语言。枯藤蜿蜒在碎石凸起的墙面,线条清瘦的楼,只门处一扇鲜艳的红, 恍如木兰湖冬深处隐约的一抹暖意。

屋内的我们,相互靠话语取暖,顾不上那些语言是否直抵 对方的心灵。我们共同说着一个性情古怪而霸道的人,长期以 来,她不由分说地困扰着我们的心灵,又带给我们奇异的温暖。

她自有一种魔力,让我们紧紧追随。自有一种力量,让我 们长久沉溺。自有一种挺拔,让我们仰起头来凝望和思索。

她让我们的眼神变得脆弱又坚强,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清醒又迷茫,让我们的表情变得单纯又复杂。

她,是卡夫卡难以抵达的城堡,是博尔赫斯难以洞彻的迷宫。她,是每一个盲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象”,然后,在触摸中千差万别。

我们踮起脚来,竭尽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去触摸。

诉说着各自心目中她的形象,才发现,很久以来,她已成为我们在尘世间取暖的方式。那一抹鲜艳的红,是映照我们素淡生命的暖色。

文中的“她”,名文学。

9 年间,虽然外在与内在都发生了改变,但“她”,依然是我在尘世取暖的方式。

此番同行的有来自长沙、武汉、南昌的三十多位作家。文学以她的宽厚博大温暖慰藉着我们,让我们在风云变幻、飘摇不定的尘世间不失依傍,消解我们对人世的不满、悲观、厌倦、绝望,予我们以持久的温暖。

雾气牵引着诵经声在木兰山间自由行止,弥漫了整座山体。在与雾气相仿的香火烟气中,承载了多少纯净的虔诚?匍匐在地的身影,哪些与佛、与道是真正的趋近?在斑斓混沌喧嚣的底色上,有没有纯粹的净与静?在漫漫难测的路途上,有没有恒定的光亮?……与香客们擦肩而过,我心中揣满疑问。

我刻意去凝视那一张张倏忽而过的面孔,想找寻答案。但雾气阻隔,模糊了我的视线。

曾写过一文《生命中无法绕开的城》,关于江城武汉 :

大学四年,这座体量庞大的城市,我熟悉它的部分还不到百分之一。毕业后回到家乡的我,还会频繁地到达这座城市,开会、游玩、访友、路过,仿佛一次次时光的快速剪辑,我曾熟悉的那些地方迅疾地改变着,武昌的街道变得越来越宽敞,高楼幢幢竖起,原本逼仄拥挤的街道口一带,完全改变了模样……整座城市的色调,似乎都被时光提亮了。

我至今无法说清楚对江城的感觉,它地处南北东西交会的中心点,长江与汉江穿城而过,陆路的畅达和水路的绵延,让它成为了一座气息复杂、体量和胸怀都很宽博的城市,似乎它什么都可以接纳,吞吐,消化。可它又是一座个性鲜明的城市,火辣辣的汉味方言不曾为什么改变,江城人刚烈个性中隐藏的一些些不过分的狡黠,敢于将胸脯拍得“嘭嘭”响的豪气和仗义,依然回应着这片土地上先祖的血气方刚,猛烈激昂,一次次演绎出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片段……

就在写下此文一年后,从我工作的城市到家乡荆州新添了直达动车,来去间我不必再中转武汉。曾经以为无法绕过的城 市,一次次从车窗外疾驰而过。

丁酉年初秋,因“三江笔会”之缘,我再次抵达这座城市。

五年不见,那无形的剪辑之手,力度如此强劲。印象中到处都在建设翻新的江城,有了崭新的容颜,体量愈发阔大,大都市的气象越来越鲜明。

夜,乘坐“东湖号”游轮观赏“长江主轴”夜景风光。自小熟悉的长江的气息盈盈满满而来,两岸灯光却勾勒出一个让我感觉陌生的江城。

曾许多次从上面经过的武汉长江大桥,第一次以被灯光勾勒出钢铁骨架的形态呈现眼前,仿佛风掀去了它的表皮,露出脏腑。又仿佛江城这座雄心勃勃城市的内心图景,不加掩饰地呈现,让人震撼。

回航时,船头调转,江风汹涌而来,力道绵劲。记忆中坐着轮渡从长江此岸到彼岸时,亦有汹涌的江风吹拂。一般无二。

我安静下来,靠着船舷,注视两岸灯光闪灭。那一时仿佛置身不见首尾的时间之河,如此深邃无尽,又幻灭无常……

在次日的“第五届三江笔会开幕式暨‘走向文学的江河时代’座谈会”上,我谈到江风 :

……风,是和江水河水相似的一种力量。它超越地域,超越时间。它将一些事物吹离母体,将看得见、看不见的种子送到另一个地方,落土生根。它促成改变,在风的持续吹拂下,许多的事物渐渐改变了外在,渐而是内在……我们身处于社会转型期,世相复杂、混乱,歧义丛生,如有风迅疾地吹过,如被江河水猛力地冲刷。当我们对之进行提炼、把握、表现与表达时,既要写那些被风吹散、吹走,被江水河水冲刷掉的事物,也要写那些不被风吹散、吹走,不被江水河水轻易冲刷掉的事物,我觉得,这才是文学存在的意义。

在长江上沐风而行时,想到:很多的事物经不得风吹,散了,消失了,可也有不会轻易被风吹散、吹消失的事物,比如记忆。

当一切遁入虚空,留下的依然是风,是水,是我们短暂路过的这谜一般阔大深邃的尘世。


王 芸(南昌市文学艺术院)

我们的面容、声音、或疾或缓的身影,浸泡在水雾中,微微变形。虔诚的香客们,攀爬在陡窄的石阶上,继而匍匐在蒲团上,叩首,凝目,心里呢喃有声。雾气自殿门缓缓而入,越过他们的身体,与诵经声交混一起。

雾气穿行在木兰山间,拂过刻有各种形态花卉的墙壁石雕,拂过巍巍的门楼端凝的翘檐,拂过古柏松林石洞怪岩,拂过星星点点的香火,使之忽隐忽现,忽明忽暗……这是丁酉年八月初八,香客们蜂拥上木兰山的日子之一。

在这座海拔仅582米的山体里,兼容了佛与道的深邃与宏阔,也绵延了一个替父从军、忠孝勇节女子的精神传承。自隋唐始,经年累月,一批批香客登上木兰山,择自己所信,虔诚跪拜……各有因缘,各怀祈愿。

我们是另一意义上的香客,不为佛道,但因文学。

与木兰山的缘分,早在9年前。

戊子年冬末,我随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的一批签约作家,到木兰山下的木兰湖畔开年度总结会。会后,曾写下一篇短文 :

属于木兰湖的冬天,有几分萧瑟几分寂寞几分迷蒙。一群人来到湖边,散步,游历,说着木兰湖似懂非懂的语言。枯藤蜿蜒在碎石凸起的墙面,线条清瘦的楼,只门处一扇鲜艳的红, 恍如木兰湖冬深处隐约的一抹暖意。

屋内的我们,相互靠话语取暖,顾不上那些语言是否直抵 对方的心灵。我们共同说着一个性情古怪而霸道的人,长期以 来,她不由分说地困扰着我们的心灵,又带给我们奇异的温暖。

她自有一种魔力,让我们紧紧追随。自有一种力量,让我 们长久沉溺。自有一种挺拔,让我们仰起头来凝望和思索。

她让我们的眼神变得脆弱又坚强,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清醒又迷茫,让我们的表情变得单纯又复杂。

她,是卡夫卡难以抵达的城堡,是博尔赫斯难以洞彻的迷宫。她,是每一个盲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手去触摸的“象”,然后,在触摸中千差万别。

我们踮起脚来,竭尽自己的智慧和想象去触摸。

诉说着各自心目中她的形象,才发现,很久以来,她已成为我们在尘世间取暖的方式。那一抹鲜艳的红,是映照我们素淡生命的暖色。

文中的“她”,名文学。

9 年间,虽然外在与内在都发生了改变,但“她”,依然是我在尘世取暖的方式。

此番同行的有来自长沙、武汉、南昌的三十多位作家。文学以她的宽厚博大温暖慰藉着我们,让我们在风云变幻、飘摇不定的尘世间不失依傍,消解我们对人世的不满、悲观、厌倦、绝望,予我们以持久的温暖。

雾气牵引着诵经声在木兰山间自由行止,弥漫了整座山体。在与雾气相仿的香火烟气中,承载了多少纯净的虔诚?匍匐在地的身影,哪些与佛、与道是真正的趋近?在斑斓混沌喧嚣的底色上,有没有纯粹的净与静?在漫漫难测的路途上,有没有恒定的光亮?……与香客们擦肩而过,我心中揣满疑问。

我刻意去凝视那一张张倏忽而过的面孔,想找寻答案。但雾气阻隔,模糊了我的视线。

曾写过一文《生命中无法绕开的城》,关于江城武汉 :

大学四年,这座体量庞大的城市,我熟悉它的部分还不到百分之一。毕业后回到家乡的我,还会频繁地到达这座城市,开会、游玩、访友、路过,仿佛一次次时光的快速剪辑,我曾熟悉的那些地方迅疾地改变着,武昌的街道变得越来越宽敞,高楼幢幢竖起,原本逼仄拥挤的街道口一带,完全改变了模样……整座城市的色调,似乎都被时光提亮了。

我至今无法说清楚对江城的感觉,它地处南北东西交会的中心点,长江与汉江穿城而过,陆路的畅达和水路的绵延,让它成为了一座气息复杂、体量和胸怀都很宽博的城市,似乎它什么都可以接纳,吞吐,消化。可它又是一座个性鲜明的城市,火辣辣的汉味方言不曾为什么改变,江城人刚烈个性中隐藏的一些些不过分的狡黠,敢于将胸脯拍得“嘭嘭”响的豪气和仗义,依然回应着这片土地上先祖的血气方刚,猛烈激昂,一次次演绎出让人热血沸腾的历史片段……

就在写下此文一年后,从我工作的城市到家乡荆州新添了直达动车,来去间我不必再中转武汉。曾经以为无法绕过的城 市,一次次从车窗外疾驰而过。

丁酉年初秋,因“三江笔会”之缘,我再次抵达这座城市。

五年不见,那无形的剪辑之手,力度如此强劲。印象中到处都在建设翻新的江城,有了崭新的容颜,体量愈发阔大,大都市的气象越来越鲜明。

夜,乘坐“东湖号”游轮观赏“长江主轴”夜景风光。自小熟悉的长江的气息盈盈满满而来,两岸灯光却勾勒出一个让我感觉陌生的江城。

曾许多次从上面经过的武汉长江大桥,第一次以被灯光勾勒出钢铁骨架的形态呈现眼前,仿佛风掀去了它的表皮,露出脏腑。又仿佛江城这座雄心勃勃城市的内心图景,不加掩饰地呈现,让人震撼。

回航时,船头调转,江风汹涌而来,力道绵劲。记忆中坐着轮渡从长江此岸到彼岸时,亦有汹涌的江风吹拂。一般无二。

我安静下来,靠着船舷,注视两岸灯光闪灭。那一时仿佛置身不见首尾的时间之河,如此深邃无尽,又幻灭无常……

在次日的“第五届三江笔会开幕式暨‘走向文学的江河时代’座谈会”上,我谈到江风 :

……风,是和江水河水相似的一种力量。它超越地域,超越时间。它将一些事物吹离母体,将看得见、看不见的种子送到另一个地方,落土生根。它促成改变,在风的持续吹拂下,许多的事物渐渐改变了外在,渐而是内在……我们身处于社会转型期,世相复杂、混乱,歧义丛生,如有风迅疾地吹过,如被江河水猛力地冲刷。当我们对之进行提炼、把握、表现与表达时,既要写那些被风吹散、吹走,被江水河水冲刷掉的事物,也要写那些不被风吹散、吹走,不被江水河水轻易冲刷掉的事物,我觉得,这才是文学存在的意义。

在长江上沐风而行时,想到:很多的事物经不得风吹,散了,消失了,可也有不会轻易被风吹散、吹消失的事物,比如记忆。

当一切遁入虚空,留下的依然是风,是水,是我们短暂路过的这谜一般阔大深邃的尘世。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