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蓝紫青灰
清明节后,牡丹盛开,霞云粉彩,国色天香,王者之风。牡丹称王是唐以后的事情,在最早从山里引种出来,看它和芍药类似,就叫木芍药,连大名都没有。盖其花叶如芍药,枝茎为木质,天寒凋叶而株干存,与芍药的过秋就萎叶,冬土藏宿根不同,因有是名。牡丹为毛茛科芍药属落叶亚灌木,芍药则是芍药属多年生宿根草本。
洛阳牡丹甲海内,此事真是与武则天大帝有关。不过不是书上说的牡丹仙子高傲不屈,与天后作对而被贬到洛阳,由此生根开花,繁衍壮大;而是武后真的喜欢牡丹,特意从外地移植了许多到洛阳。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高宗和武后从洛阳出发,游汾阳宫,途经并州太原,二月到了太原,停留了一段时间。其时正好清明前后,太原西河众香精舍的牡丹盛开,天后一见欢喜动心,命人移植回洛阳宫苑中。从那以后,牡丹才在洛阳城中流行开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无人不重牡丹。时人舒元舆在《牡丹赋》中写道:“由此京国牡丹,日日寖盛。今则自禁闼洎官署,外延士庶之家,弥漫如四渎之流,不知其止息之地。每暮春之月,遨游之士如狂焉,亦上国繁华之一事也。”
《牡丹赋》中说是说都有牡丹,也许只是洛阳,实际上,到了高宗和武后的孙子当皇帝(玄宗)的时候,长安还稀见牡丹。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年间“初有木芍药植于沉香亭前,其花一日忽开一枝两头,朝则深红,午则深碧,暮则深黄,夜则粉白,昼夜之内,香艳各异”。木芍药就是牡丹,开元年间,长安兴庆宫才初种牡丹;到了天宝年间,就很茂盛了,规模空间,盛开之时,香弥天际。这才有了李白的传世名篇《清平调》:“名花倾国两相欢,长使君王带笑看。”从这时起,牡丹有了名花之号,到现在稳坐十大名花之首。
牡丹是清明花,北宋文同写过一首名为《深渡》的诗,头两句是“前日寒食在绵州,牡丹盛开海棠落”,北宋气候比唐朝冷几度,已入小冰河期,但牡丹仍在清明节前后开放。时间再推后一点,到了南宋,物候还是没变,方岳写了一首诗名《到家》,最后两句是:“晴看寒食近,归及牡丹时。”叶梦得填了一首词,内容就不提了,词名就够了:《雨中花慢·寒食前一日小雨,牡丹已将开,与客置酒坐中戏作》。古人写诗写词很有意思,跟写日记一样,把事情都在题目里交待清楚了,再发挥联想感叹伤怀。南宋的朱晞颜写过一个长长的诗名:《庆元改元,寒食日陪都运寺丞游白龙洞,时牡丹盛开,小酌岩下,夕阳西度,并辔而归》——寒食节那天陪个朋友去白龙洞看牡丹花,喝了点小酒,玩得非常嗨。到了明朝,杨慎的《西江月》里,牡丹依然开在清明时节:“寒食清明过了,牡丹芍药开残。春光晼晚兴阑珊。寂寂重门独掩。”
牡丹在宋代时已有很多品种,欧阳修撰《洛阳牡丹品序》,已经收录了九十余种,稍后陆游的《天彭牡丹花品序》记载说天彭牡丹花品大概有近百种。到了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中记载牡丹已经达到一百八十余种。这其中以黄色和紫色为贵,最有名的就是传说中的“姚黄”和“魏紫”。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姚黄者,千叶黄花,出于民姚氏家。此花之出,于今未十年。”也许在此之前,牡丹未有黄色,所以才这么珍贵,此花一出,惊动世人。
“姚黄”流传至今,人间尚有其姿容:其形如皇冠,其色如淡箔,外瓣三四轮,内层褶叠密,其花复多蕊,花丝如纯金。端丽非常色,雍容不可言。“姚黄”尚在,“魏紫”不存。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中说“魏家花者,千叶肉红花,人有数其叶者,云至七百叶。人谓牡丹花王,今姚黄真可为王,而魏花乃后也。”千叶就是千瓣,魏紫是肉红色,花瓣多达七百多片。今有些挂牌“魏紫”颜色为深紫,显然不是这传说中的花后,而是借用古代名品之名,聊补遗憾耳。
蓝紫青灰 植物爱好者,已出版十多部长篇小说和散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