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横过来看
雄安,365天后……
雄安容城航拍 记者胡九思 摄
去年4月1日,雄安新区诞生。
从设立伊始,就承担着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任。
如今,雄安新区一周岁了。这个面积2000平方公里、目前人口仅有104.7万的初生新区,“国家大事,千年大计”如何在落地?
2018年3月27日,我们踏上这片土地,生活了5天,在与5位新朋友的交谈中发现,此时此刻的雄安新区,是这个样子。
奥威路毗邻荣乌高速 记者胡九思 摄
人物:孙晓利
雄安老字号,一天卖800个火烧
到雄安生活的第一个早晨,我们被一篮热气腾腾的驴肉火烧唤醒。
这种广泛流传于冀中平原的传统美食,遍布在雄安的街角巷道。有家31年历史的老字号很出名:“晓利驴肉火烧”。
循着名气追去,我们认识了56岁的孙晓利。
孙晓利 记者胡九思 摄
下午3点开始,老孙就开始裹上围裙,将洗净的驴肉泡水至少两小时,之后放入大料、葱姜蒜,上炉再煮上11个钟头。
老孙1976年就跟着老一辈人学做驴肉火烧了,1987年,他推着小车,摆出了第一摊生意。2001年,他又租下一处30平方米的门面,开始了老字号经营。
30多年过去,孙家的驴肉火烧还是那个味儿,生意却在最近一年“火”了起来,这得益于雄安设立新区。
孙晓利正忙着制作拿手的驴肉火烧。 记者胡九思 摄
“一天下来800个火烧打不住,客人最多的时候,一天相当于吃掉了一头小毛驴。”妻儿、亲戚在店里打起下手。
身处雄安,即便每天都重复一样的活儿,活动范围也走不出灶台前后几平方米,但老孙却在酝酿未来。
他说,计划再开两家分店。
人物:朱海龙
网约车司机,和外地企业家成了朋友
3月28日午后,我们认识了第二个人。
他叫朱海龙,是雄安新区容城人,是一名网约车司机。
见面时,他正驾车前往白洋淀火车站。突然,手机屏一亮,微信弹出:“我们到了,还是在老地方等你”。
这是一位外地企业家再次来雄安考察,他已经成了朱海龙的老朋友。
中央宣布设立雄安新区一个月后,朱海龙拿出9万多块钱买了一辆东风风光580,做起了网约车司机。他和很多当地人一样敏锐察觉到,雄安的外来人口多了,包括企业家、工人、游客、记者等等。 “生意越来越好,因为来雄安的人越来越多了!”
朱海龙还逐渐成为一名出色的“导游”。
一坐上车,他就热情地为我们讲起雄安新区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分布,两两之间约半小时车程,与武汉三镇之间距离相当。
图为雄安市容城县奥威路路口的容和塔转盘,新区成立后,这也成为了雄安最为繁忙的路口之一。 记者胡九思 摄
快下车时,朱海龙说,如果你想为雄安的未来寻找蛛丝马迹,可以到容城的奥威路逛一逛。
我们采纳了他的建议。
东西走向,接近3公里的奥威路,1年前还是卖不掉的居民楼和门面。现在,马路宽阔整洁,行道树郁郁葱葱。原先的居民楼变成了办公楼,一路上,接连可见数十家央企的招牌。
以上组图为众多央企名企入驻的雄安奥威路 记者胡九思 摄
腾讯也已经租用了当地一家服装展览厅当做办公室,室内工人正在粉刷墙面,墙漆的味道还未散去。
“变化多意味着机会多。一个地方开放程度高,外来人口多,它才最具活力。”与其他雄安本地人一样,朱海龙前所未有地感到,家乡离未来原来如此之近。
人物:潘能军
“雄安速度”,一群湖北建设者创造
在奥威路向东3公里的一处热闹工地上,我们认识了第三个人,他叫潘能军,是一名在雄安的湖北老乡。
早上七点多,通往市民服务中心建设现场的路上,三五成群的工人们步履匆匆。
“雄安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 记者胡九思 摄
在工地大门外,潘能军同大伙儿一起排队、“刷脸”进入,快速、安静。工地道路沿线,数十台挖掘机在柴油引擎特有的“低吼”声中为树苗刨出“土坑”;人行步道上,工人们两人一组铺设透水砖,半米见方的砖在橡皮锤的敲击声中与地面完美贴合。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整体工程已经完工,工人正在完成最后的装饰及铺装。 记者胡九思 摄
这是潘能军自2002年到中建三局以来,见过的工人进出量最大的工程。总建筑面积10.33万平方米的项目有约7500人次进出。
工作人员可扫脸入场作业 记者胡九思 摄
比同体量工程快2-3倍的“雄安速度”离不开高效有序的劳务管理。在这里,创造性使用“人脸识别系统”,一秒钟就能进出工地。“刷脸”系统背后是潘能军团队加班加点统计工人信息工作,单位、工种、考勤、安全教育、个人信息、信用评价等全部录入系统,保证安全系数。
2017年11月3日,湖北孝感一家菜市场内,37岁的潘能军正牵着怀孕3个月的老婆选脊骨,他正准备再挑两条鲫鱼。突然,兜里的手机响了起来:48小时内到达白洋淀。
他并不知道,就在几个小时之前,雄安新区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刚刚召开完开标会,中建三局、中海地产、中建设计、中建基金以联合投资人的身份顺利中标。
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的“大内总管”潘能军正在巡视工人宿舍。 记者胡九思 摄
48小时内,潘能军与中建三局各公司的精兵强将一起,踏上雄安的土地。
3月29日晚9点,潘能军一胳膊里夹着记录本,一手紧握手机,大步流星地向工人生活区走去,来到一工人宿舍,猛地推开门,左右打量房间犄角旮旯,“禁止用大功率电器、私拉乱接啊!”项目上,潘能军被称为“大内总管”,每天早、中、晚,他都要去宿舍区转一圈,仔细检查工人有没有违规用电、有没有在宿舍内使用明火、有没有躺在床上抽烟。
“我这里平平淡淡才是最好,要出事那就是大事。”优质的安全保障和后勤保障,提升了“雄安速度”。
“雄安第一标”——雄安市民服务中心项目 记者胡九思 摄
20天完成5万米焊缝的焊接作业,焊缝长度连接起来相当于6个珠穆朗玛峰的高度;25天完成12200吨钢构件安装,相当于2个埃菲尔铁塔用钢量;1000个小时实现7个钢结构单体全体封顶……这看似不太可能实现的速度,这群来自湖北的建设者们都实现了。
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一周年,就是是雄安市民服务中心落成之时。
人物:张庆余
“千年秀林”,每一颗树都有身份证
在快要离开雄安时,我们认识了第四位朋友。
他叫张庆余,秦皇岛人,有着与湖北籍建设者一样的自豪。
张庆余和工友正在加固树苗 记者胡九思 摄
今年正月初七,张庆余从秦皇岛赶来,负责播种“千年秀林”。这是雄安新区的一片生态隔离片林,总面积1万多亩。
早上7点,张庆余和工友们准时开工。春季风大,这几天他正忙着给树木打支撑、做加固,防止新树苗被风刮倒。四个人配合,打一个支撑架大约花费5分钟,为了保护树皮不被蹭破,张庆宇手撕一小块布,在树干被绑带的地方提前打“底”。除了打支撑、浇水,整个春季以来,张庆余的常规动作就是植树。
3月末的午后,雄安已有了初夏的体感,直逼29度的高温加上太阳长时间的照射,在林地里干活的张庆余半天就喝了3瓶水。“树木较多的时候,会忙到夜里12点,下班时间没准,一天树苗栽完后才收工。”张庆余告诉记者,像他这样的护林人有2100名。
图为航拍镜头下的千年秀林一角 记者胡九思 摄
踩实、扶直、对准、浇水……一天下来,张庆余能栽150棵树。种完一颗树,他就在树干挂上“身份证”:一张二维码卡片。包含了苗木的来源、树种、规格、产地等情况。苗圃选材时就登记了二维码,张庆宇定期会扫一扫,将每棵树的信息、长势等牢牢掌握。这种大数据管理模式,方便了树林的后期维护和管理,也防止了移花接木和“倒苗”。
“千年秀林”采用自然散植方式,不成行成列,更贴近自然状态。张庆宇蹲在地上,昂头灌了一口水:“现在它1米多高,1000年后可以长到30米高。”
人物:段云霞
水质好环境好,生意才能好,子孙才能好
我们在雄安认识的最后一位新朋友,叫段云霞,生在白洋淀,长在白洋淀。
雄安的“心脏”,是一片有10个东湖那么大的白洋淀。
图为白洋淀内的湿地长廊 记者胡九思 摄
无数人通过影视作品认识白洋淀,比如《小兵张嘎》《新儿女英雄传》《烽火雁翎》等。
今年46岁的段云霞,在景区经营咸鸭蛋生意。当地人有个说法叫“两蛋一腥”,说的就是松花蛋、咸鸭蛋和鱼。
段云霞家在白洋淀圈头乡,这是芦苇深处的一个村镇,以前是所谓的纯水村,与外界唯一的交通方式就就是船。“现在修了公路,可以很方便地进出。”段云霞记得最忙的时候是去年的7、8月份,看荷花和芦苇的最好时节,“游客太多了,忙不过来。以前鸭蛋10块钱七八个,现在鱼鹰蛋1块钱一个,双黄鸭蛋2块钱1个。”段云霞告诉记者。
图为摇曳在白洋淀上的渔船 记者胡九思 摄
雄安新区设立一年来,当地正采取多种措施对白洋淀生态环境进行治理。雄安新区的规划展望也提到,将打造优美生态环境,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水质好,环境好,我们的生意才能一直做下去,子子孙孙才能好下去。”如今,像段云霞这样的本地人,更加明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白洋淀火车站现在为进入雄安的铁路门户,而在规划中,雄安将修建亚洲最大的高铁枢纽,京雄高铁也将开工建设。记者胡九思 摄
昨日下午,我们离开雄安,在通往火车站的柏油公路上,暖意拂面、绿芽萌动。车轮飞驰,窗外的路灯杆呼啸而过,杆上“一张蓝图干到底,撸起袖子加油干”红底黄字标语在阳光下清晰夺目……
(特派记者高萌 通讯员黄鹏程 宋佩峰)
【编辑: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