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山上的湿地松长势良好 通讯员吴毅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30日讯(记者谭德磊 通讯员程书雄 徐定平)昔日荒草丛生的荒山,经过人工栽植、补植进行复绿和生态修复,如今变身成片的生态林、经济林。长江日报记者今从新洲区林业部门获悉,该区认真落实全省精准灭荒工程三年行动,在全区7个街镇处的42个村扎实推进灭荒造林,完成造林7400多亩。
按照计划,新洲区精准灭荒工程建设规模共7837亩,覆盖旧街街、徐古街、李集街、阳逻街、辛冲街、凤凰镇、道观河风景管理处共7个街镇处。灭荒工程从今年初开始全面施工,在全区发动造林企业、村级合作组织、个体大户、村集体等43个造林主体广泛参与。截止到目前,全区297个作业小班已完成10多个树种、共170万株树苗的栽植,完成造林7492亩(其中人工造林6254亩,补植封育1238亩),占任务的95.6%,接下来主要进入管护阶段。
象棋山上的湿地松长势良好 通讯员吴毅 摄
29日,新洲区徐古街大屋冲村竹林河湾,海拔300多米的象棋山上,高1.5米的湿地松长势良好,在阳光明媚的春天,给这片荒山增添了绿色。经过20多天的集中栽植,该村700余亩荒山栽下湿地松、枫香、油茶、桂花等14万多株树苗。“今年运气特别好,树苗栽下后就下雨,提高了成活率。”负责造林的将军山林场场长刘德华说,大屋冲村象棋山地处大别山西部余脉,位于武汉与黄冈麻城的交界地带,以砂粒土质为主,林场因地制宜,在这处荒山主要栽植湿地松、枫香混交林。
造林前,这里的荒山上长着齐腰深的茅草。从去年底开始,林场造林人员来到徐古街大屋冲村、周铁河村、琵琶垴村、柳河村、龙岩村等5个村,一边整地,一边抢季节栽树,在该片区1200多亩的荒山上共栽植了20余万株树苗。这些树苗存活后,经过三年左右时间的管护即可成林,涵养山区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发挥生态效益。
荒山上栽下油茶苗 通讯员吴毅 摄
无独有偶,在位于新洲西部的李集街春光村周家院子,62亩荒山上也栽下7000多株油茶苗。该村党支书记程自贵介绍,油茶苗由区林业部门提供,村里负责平整土地,由村里组织当地劳力集中栽植。荒地上的这片油茶基地预计两年成型,三年挂果,五年可产生效益,每年可为附近30余户农民带来超过10万元的产业收益。
遍布荒山的湿地松 通讯员吴毅 摄
“坚持生态优先,兼顾经济效益。一次造林,百年受益。”新洲区林业局副局长施建国说,该区精准灭荒造林根据不同区域、土壤和立地条件,分类施策,精准推进。在土地贫瘠、交通不便、造林难度较大的地方栽植生态林;同时,在条件、基础好的区域采取灭荒与产业结合的方式,发展油茶、绿茶、早熟桃等特色经济林,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效益。全区已栽1300多亩特色经济林,共计栽植经济林苗木13万余株,未来成林后,每年可为当地百姓创造近500万元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