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我用6年构思一部电影,你用6分钟想一下好不好

2017-10-02 09:34 读+  

读+

记者

十天,导演毕赣说,一个人从地球另一端来都够了。《路边野餐》上映十天,600万元票房。

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就火了,它自成片以来,先后斩获了13个电影节的奖项,其中包括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拍摄成本20万元、制作成本只有108万元,1989年出生导演的首部长片,这些定语无疑都增加了《路边野餐》的话题性。许多观众表示在影片中看到了诸多名导的影子,频有媒体在其名字前加上“下一位贾樟柯、侯孝贤”的前缀。日前,毕赣接受了读加君的专访。

差点去做了爆破员

在贵州凯里,男主人公陈升的电扇转着转着就不动了,在镇远,陈升曾经的雇主花和尚车里,座椅上也放着一台坏掉的电扇。在《路边野餐》里,只要你细心琢磨,就会发现戏里到处是伏笔,到处是玄机。

一个师弟曾问毕赣关于剧情的问题,毕赣回他:我花了六年时间去想,你为什么不能花六分钟去想想?

被毕赣称为师父的丁建国,是毕赣在山西传媒大学就读时的老师、编播系编导专业教研室主任。毕赣毕业后,回了凯里,和朋友合伙开婚庆公司,倒了,正准备去做爆破员之际,被丁建国拉回了太原,重做电影。“很多人以为可以再回头,其实几乎不可能”。

2013年底,毕赣写了三年的《路边野餐》剧本终于成型,但始终没有解决资金问题。最终,丁建国拿了十几万,毕赣母亲拿了两万,太太拿了一些,《路边野餐》终于开机了。

摄影机还是丁建国从学校借来的。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真正的电影比的是谁藏得多,要表达10个意思,拍3个出来,其他都靠暗示。“毕赣很早就懂,如何不露痕迹地精心设计”。

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委说,《路边野餐》的剪辑非常具有原创性,这成为毕赣目前最受用的赞美。他说,《路边野餐》的整个剪辑就像宋词,句子有长有短,含蓄,朦胧。

电影里那个最著名的长镜头,时长达42分钟。下坡路的加速度使人物与摄影机间拉开了距离,本是一段无聊的公路戏,变成了有趣的追逐戏。毕赣透露,这个镜头他拍了三次,用佳能5D3、电视台用的大机器和一部淘汰的DV各来了一遍。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第一次拍摄的、用佳能5D3拍的素材。

他说,拍摄这个庞杂的长镜头得益于自己打“实况足球”游戏的经验,镜头的推移就像如何精准地一次次传球,最终将球传到前场。他直言,镜头虽有瑕疵,但更纯粹,“一颗沾了灰尘泥土的宝石仍是宝石”。

“你为什么要把希特勒放在床边?”

《路边野餐》的故事并不复杂,乡村医生陈升乘着火车寻找失踪的侄子,诊所搭档的老医生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路途中,陈升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在这里,时间交错,他遇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4年11月,丁建国第一次看没有混音、调色的《路边野餐》,那是片名还叫《铁锈之花》。看完,他知道这部片子“成了”。

丁建国说,《路边野餐》已经具备经典电影的气质——从容不迫,大道至简。同时,它的叙事、结构、手法都是现代性的,摒弃了故事线索过于精致的“优质”电影,摒弃了过于明显的、破坏现实含糊性的那些“符号”,摒弃了老一辈理论家热衷的电影句法手段,“这是国内大多数影片不具备的”。

起初,丁建国并没有意识到毕赣的能量。他回忆,在他的课堂里,毕赣总是坐在最角落,不常言语。但当他看到那一学期的期末作品,他惊叹,“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电影苗子”。那年,毕赣的作品获得了校园影展的金奖。

2011年,22岁的毕赣凭借学生作品《老虎》入选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剧情长片单元,成为该影展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导演。

毕赣曾在一个演讲中,几乎以段子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从影之路。他说,自己本来以电影为目标填报高考志愿,就读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与电影无关,在校期间,因为没钱,他总是向室友吹嘘某部电影好看,往往第二天室友就会将那部电影买回。

他坦言,塔可夫斯基导演的《潜行者》是自己电影创作的启蒙之作。他曾为了批判塔可夫斯基,分了许多天看完《潜行者》,看累就去食堂吃饭。“边吃边回忆,突然觉得毛骨悚然,这电影太厉害了。”后来,他把塔可夫斯基的画像放在床边,一学校领导来视察时,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希特勒放在你的床边?”

而他的《路边野餐》,正是《潜行者》的原著小说名。

塔可夫斯基

“御用”演员多是亲戚好友

《路边野餐》的录音师、好友梁凯曾在接受采访时形容毕赣,像拿破仑,个子小头很大,冷静,能蛊惑人心。毕赣说,他有他年轻必经的惶恐,筹备《路边野餐》的每一刻都是困难:金钱、人力、天气、器材。

他的“御用”演员大多没有专业背景,多是毕赣身边的亲戚好友——小姑父,同母异父的弟弟,外公,奶奶住院时的病友。男主角陈永忠,目前在一家工厂当保安。

这样一个“草台班子”,为了让他们更快进入角色,毕赣告诉弟弟,“有超人马上要来接你”,告诉外公,“你是男主角开拖拉机的师傅”。

《路边野餐》用两个小时,让观众进入了一种生活,在群山、涵洞、老房子里,斑驳潮湿的墙面,有舞厅、卷烟和台球桌。

从第一部作品《老虎》,之后的短片《金刚经》,再到如今的《路边野餐》,凯里始终是毕赣镜头里的主角。丁建国说,他很久以后他才知道毕赣有苗族血统,他突然理解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对毕赣精神底色的影响。

“就像毕赣的诗,虽然表达青涩,却有意象,和自己独有的视角。”他直觉,这是民族无意识赋予毕赣的天份。他说,因战乱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经湖南到贵州、云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追杀不得不将文字焚烧,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苗族文字也随之丢失。

丁建国认为,这使他们创造了意象丰富的神话系统,以及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你观察苗寨,都是扎根山上,像是随时准备要逃跑。”丁建国认为,不安全感与对意象的感觉,恰恰构成了毕赣的艺术自觉,让他拥有不同于他人的天赋异禀。


【访谈】高要求拍自己的电影,想看的人自然会来

第一部长片,我允许自己任性一次

读+:那时拍摄婚庆,后来回归电影,两者之间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交叉点?

毕赣:做婚庆的时候,我一路跟拍穿梭的新郎、新娘,做电影的时候,我同样用长镜头拍摄持续的影像,来构建我的电影。但其实你很难就说这两者有交叉,拍摄讲求的是一种感觉,有时并不是因为有了前者才有后者。

读+:现在被讨论最多的长镜头,你认为被过誉了吗?如果让你评价,你会怎么说它?

毕赣:当我做出它的时候,就已经不想再谈起它了,涉及它的时候就会很痛苦。它其中的错误、缺陷、故障就是错误、缺陷、故障,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为艺术美学,这对观影者是一种干扰,我很抱歉。但是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片,我允许自己任性一次,而且我的拍摄诉求在这个镜头里是持续完整的。如果这是我的第五部片子,我不会允许它这样呈现。

读+:时间是《路边野餐》的关键,你怎么定义时间?

毕赣:它是无法捕捉的,我试图用电影来讲它,在《路边野餐》里,开篇的《金刚经》、摄影机的移动、人物的调度、对长镜头的使用,都是将时间重塑在每一个层面,就像把鸟放进了笼子。其实,时间根本讲不清楚。

读+:在《路边野餐》里,有绣花鞋、蜡染、狗、酒鬼等多个隐喻,它与诗再交汇,形成了一种奇妙体验。隐喻、诗,在你的电影里,扮演着什么角色?

毕赣:我的诗最早用在我的作品《老虎》里,当时是非常简单、初级地补救性工作,却发现诗歌可以让场景之间的可能性更丰富,组合故事,改变结构,影响节奏,还有音乐性。

读+:你为何会把凯里这样的古朴乡野置于一个科幻气场中?你拍电影的哲学方式是什么?

毕赣:是的,可以用科幻、神话、魔幻来形容。我很难总结自己的电影哲学,它存在于我写剧本、拍摄的潜意识里,很难说清它真正生长的根基是什么。我不是一个爱自我总结的人。

读+:有人说《路边野餐》多多少少像你的自传,你觉得自己更像其中的谁?

毕赣: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他们出自我手,这些情节都根植于我的经历、理解和想象,因此,每一个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我的影子。

拍电影年龄不是问题,基本功才是

读+:在你的电影里,有着很多意象性的东西,这其中有与你童年相关的意象吗?你在知乎直播中,提到孩提时的理发店,它是什么样的?能简单描述吗。

毕赣:我的母亲是理发师,到现在还是。她已经搬到了一个新的店址,不是原来那个。记忆中的理发店就是很普通的样子,我自己很难厘定童年相关的意象与现在的电影有什么关系。

对于理发店来说,最重要的意象应该是镜子。在《路边野餐》中,观众应该有注意到,多次使用了镜子。这在电影艺术中是特别常用的手法。在电影中凯里那一段,因为很多都是固定镜头,空间扁平,因此我选择用镜子来拓展空间,延展其中的信息。

读+:像一些维族导演一直在取材新疆,一些藏族导演始终拍摄藏区,你说你不会离开凯里,下一部作品也会围绕那里,你的固守和他们相同吗?为什么固守这个空间?

毕赣:我不太熟悉那些导演的习惯和意图。对我来说,不会离开凯里并没有那么复杂的原因。我没有考虑太多,更不是出于艺术的考虑,只是因为这里气候好,我吃得惯,人情也都在这里。

这种固守一点都不勉强,更谈不上什么坚守。我未来的电影不会一直局限在拍凯里,可能也会去海边去沙漠,如果要“坚守”,本身就说明很痛苦。何须坚守?不论是电影还是考古,都应该是很快乐的事。

读+:你今年也不过27岁,电影创作这件事,年龄是不是问题?在创作、拍摄中,你认为自己最擅长和最无法驾驭的是什么?

毕赣:我觉得准确地说,不是年龄是不是问题,基本功才是根本问题。一个15岁的人,如果基本功扎实,他一样可以拍电影,还可以拍出很好的电影。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擅长拍电影,我拍电影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有一种感觉:不拍了,拍不下去了。就拿这两天拍金马形象广告片来说,每天看景取景都让我很焦虑。我拍电影的过程中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很牛,不会感觉拍什么都驾轻就熟。

读+:当你看到初生的宝宝时,第一反应是什么?他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毕赣:当时挺担心太太的情况,对于孩子的出世没有太激动的心情。因为孩子还不太大, 很难说他对我的处世或是艺术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如果要说影响,那就是他让我的工作效率慢了许多,做很多事、很多选择都会更多地考虑他。

观众不需要培养,他们不是傻子

读+:《路边野餐》的整个拍摄制作资金都很紧张,听说下一部电影投资已经敲定有1000万,于你而言,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毕赣:有了很多安全感,有信心可以比上一部拍得更好。我可以用更适合的介质、更好的拍摄设备,选择更合适的时间段,完成所有拍摄、制作。制作部分,将花费较多的资金。

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还是会在凯里拍,也是一部关于时间和记忆的电影。去年开始写,现在结构有了,还需要再冷静梳理一下。如果认真看《路边野餐》就能看到很多佛经给我的信息,它只能体会,不能言说。

读+:有报道说,你会邀李鸿其演新片,说他长得像记忆里的人,这是你选角的一个依据吗?

毕赣:现在还不确定新片是否会有李鸿其。选演员是非常主观的事,我选演员要看他们的面孔,那是一种直觉,并不是说就个个长得像我生命历程里的谁,他可能是别人经验里的人。

读+:下一部会在乎票房吗?有人说,中国导演应该培养观众的艺术性,你怎么看和观众的关系?

毕赣:我拍电影并不会太多地考虑票房。当谈到电影时总谈票房是非常粗暴的,我更愿意说是多少人来看了我的电影。其实,《路边野餐》的票房还不错(笑)。我们发行团队从海报制作、预告、路演的牌子、发放的硬盘,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不能太矫情。不需要靠矫情来赢得票房。

我从来不觉得导演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去培养观众,观众不需要培养。他们不是傻子,别人几十岁的人为什么要来听从你的说教、你所谓的培养。你只需要高要求地拍自己的电影,想看的人自然会来。另外,别人懂不懂和去不去看又是另一码事。

【手记】冠以“直觉”看毕赣的电影,总让我想起腰乐队的歌。一个贵州的导演,一个云南的乐队。看完他们的电影、听他们的歌,都有些让人迷醉。

看《路边野餐》看了两次,一次在重庆,一次在武汉。在重庆的那场,走出影院,重庆突然下起暴雨,雷声隆隆,雨点纷纷。行驶在山城盘旋的公路上,我感觉到一阵阵眩晕,视野像是转接到那个长长的长镜头。

和毕赣的三次交流,有两次在夜里两点。他太累了,当一遍遍想复盘他拍《路边》的种种心境,他像个孩子一样说:你不觉得这样太残忍了吗,拍的时候就经历那么辛苦的过程,为什么还要让我一次次再谈起。对于如何选角、他的艺术哲学,他都冠以“直觉”。

当你把近两年同期创作出的艺术片看一遍,你会体会到这种直觉。它是一种粗粝却真实的感觉。

就像《路边》中,陈升为花和尚报仇,不是因为仇家杀了他儿子,而是因为杀了他儿子还砍了他的手指,他过不去的是这个坎儿。当老歪去取摩托车时,不远处,一辆挖掘机正从装载车上下来,这个与电影无直接关联的场景,毕赣给了不短的时间。

后来有网友笑说,这个画面让他第一次被科普挖掘机的行进方式。其实,这是一个本来不会入画的场景,拍摄当天,录音师已经示意毕赣挖掘机作业太吵,毕赣却直觉地捕捉了这一幕。在他看来,挖掘机的一连串动作也展现了某种情绪。

作为一个比毕赣还要年长的人,其实很想追溯这种直觉的源头,丁建国老师给出了某些答案,但总觉得还可更深入。得承认这次的采访失败,没有真正解构毕赣的成功之学。

说成功,是因为自己内心其实对他羡慕得有些咬牙切齿。

记者

十天,导演毕赣说,一个人从地球另一端来都够了。《路边野餐》上映十天,600万元票房。

这部电影在上映之前就火了,它自成片以来,先后斩获了13个电影节的奖项,其中包括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拍摄成本20万元、制作成本只有108万元,1989年出生导演的首部长片,这些定语无疑都增加了《路边野餐》的话题性。许多观众表示在影片中看到了诸多名导的影子,频有媒体在其名字前加上“下一位贾樟柯、侯孝贤”的前缀。日前,毕赣接受了读加君的专访。

差点去做了爆破员

在贵州凯里,男主人公陈升的电扇转着转着就不动了,在镇远,陈升曾经的雇主花和尚车里,座椅上也放着一台坏掉的电扇。在《路边野餐》里,只要你细心琢磨,就会发现戏里到处是伏笔,到处是玄机。

一个师弟曾问毕赣关于剧情的问题,毕赣回他:我花了六年时间去想,你为什么不能花六分钟去想想?

被毕赣称为师父的丁建国,是毕赣在山西传媒大学就读时的老师、编播系编导专业教研室主任。毕赣毕业后,回了凯里,和朋友合伙开婚庆公司,倒了,正准备去做爆破员之际,被丁建国拉回了太原,重做电影。“很多人以为可以再回头,其实几乎不可能”。

2013年底,毕赣写了三年的《路边野餐》剧本终于成型,但始终没有解决资金问题。最终,丁建国拿了十几万,毕赣母亲拿了两万,太太拿了一些,《路边野餐》终于开机了。

摄影机还是丁建国从学校借来的。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真正的电影比的是谁藏得多,要表达10个意思,拍3个出来,其他都靠暗示。“毕赣很早就懂,如何不露痕迹地精心设计”。

南特三大洲电影节评委说,《路边野餐》的剪辑非常具有原创性,这成为毕赣目前最受用的赞美。他说,《路边野餐》的整个剪辑就像宋词,句子有长有短,含蓄,朦胧。

电影里那个最著名的长镜头,时长达42分钟。下坡路的加速度使人物与摄影机间拉开了距离,本是一段无聊的公路戏,变成了有趣的追逐戏。毕赣透露,这个镜头他拍了三次,用佳能5D3、电视台用的大机器和一部淘汰的DV各来了一遍。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第一次拍摄的、用佳能5D3拍的素材。

他说,拍摄这个庞杂的长镜头得益于自己打“实况足球”游戏的经验,镜头的推移就像如何精准地一次次传球,最终将球传到前场。他直言,镜头虽有瑕疵,但更纯粹,“一颗沾了灰尘泥土的宝石仍是宝石”。

“你为什么要把希特勒放在床边?”

《路边野餐》的故事并不复杂,乡村医生陈升乘着火车寻找失踪的侄子,诊所搭档的老医生托他带一张照片、一件衬衫、一盒磁带给病重的旧情人。路途中,陈升来到一个叫荡麦的地方,在这里,时间交错,他遇到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014年11月,丁建国第一次看没有混音、调色的《路边野餐》,那是片名还叫《铁锈之花》。看完,他知道这部片子“成了”。

丁建国说,《路边野餐》已经具备经典电影的气质——从容不迫,大道至简。同时,它的叙事、结构、手法都是现代性的,摒弃了故事线索过于精致的“优质”电影,摒弃了过于明显的、破坏现实含糊性的那些“符号”,摒弃了老一辈理论家热衷的电影句法手段,“这是国内大多数影片不具备的”。

起初,丁建国并没有意识到毕赣的能量。他回忆,在他的课堂里,毕赣总是坐在最角落,不常言语。但当他看到那一学期的期末作品,他惊叹,“这是一个可遇而不可求的电影苗子”。那年,毕赣的作品获得了校园影展的金奖。

2011年,22岁的毕赣凭借学生作品《老虎》入选第八届中国独立影像展剧情长片单元,成为该影展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导演。

毕赣曾在一个演讲中,几乎以段子的方式讲述了自己的从影之路。他说,自己本来以电影为目标填报高考志愿,就读后才发现自己的专业与电影无关,在校期间,因为没钱,他总是向室友吹嘘某部电影好看,往往第二天室友就会将那部电影买回。

他坦言,塔可夫斯基导演的《潜行者》是自己电影创作的启蒙之作。他曾为了批判塔可夫斯基,分了许多天看完《潜行者》,看累就去食堂吃饭。“边吃边回忆,突然觉得毛骨悚然,这电影太厉害了。”后来,他把塔可夫斯基的画像放在床边,一学校领导来视察时,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希特勒放在你的床边?”

而他的《路边野餐》,正是《潜行者》的原著小说名。

塔可夫斯基

“御用”演员多是亲戚好友

《路边野餐》的录音师、好友梁凯曾在接受采访时形容毕赣,像拿破仑,个子小头很大,冷静,能蛊惑人心。毕赣说,他有他年轻必经的惶恐,筹备《路边野餐》的每一刻都是困难:金钱、人力、天气、器材。

他的“御用”演员大多没有专业背景,多是毕赣身边的亲戚好友——小姑父,同母异父的弟弟,外公,奶奶住院时的病友。男主角陈永忠,目前在一家工厂当保安。

这样一个“草台班子”,为了让他们更快进入角色,毕赣告诉弟弟,“有超人马上要来接你”,告诉外公,“你是男主角开拖拉机的师傅”。

《路边野餐》用两个小时,让观众进入了一种生活,在群山、涵洞、老房子里,斑驳潮湿的墙面,有舞厅、卷烟和台球桌。

从第一部作品《老虎》,之后的短片《金刚经》,再到如今的《路边野餐》,凯里始终是毕赣镜头里的主角。丁建国说,他很久以后他才知道毕赣有苗族血统,他突然理解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对毕赣精神底色的影响。

“就像毕赣的诗,虽然表达青涩,却有意象,和自己独有的视角。”他直觉,这是民族无意识赋予毕赣的天份。他说,因战乱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经湖南到贵州、云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追杀不得不将文字焚烧,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苗族文字也随之丢失。

丁建国认为,这使他们创造了意象丰富的神话系统,以及与生俱来的不安全感。“你观察苗寨,都是扎根山上,像是随时准备要逃跑。”丁建国认为,不安全感与对意象的感觉,恰恰构成了毕赣的艺术自觉,让他拥有不同于他人的天赋异禀。


【访谈】高要求拍自己的电影,想看的人自然会来

第一部长片,我允许自己任性一次

读+:那时拍摄婚庆,后来回归电影,两者之间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交叉点?

毕赣:做婚庆的时候,我一路跟拍穿梭的新郎、新娘,做电影的时候,我同样用长镜头拍摄持续的影像,来构建我的电影。但其实你很难就说这两者有交叉,拍摄讲求的是一种感觉,有时并不是因为有了前者才有后者。

读+:现在被讨论最多的长镜头,你认为被过誉了吗?如果让你评价,你会怎么说它?

毕赣:当我做出它的时候,就已经不想再谈起它了,涉及它的时候就会很痛苦。它其中的错误、缺陷、故障就是错误、缺陷、故障,无论如何都不能称为艺术美学,这对观影者是一种干扰,我很抱歉。但是这是我的第一部长片,我允许自己任性一次,而且我的拍摄诉求在这个镜头里是持续完整的。如果这是我的第五部片子,我不会允许它这样呈现。

读+:时间是《路边野餐》的关键,你怎么定义时间?

毕赣:它是无法捕捉的,我试图用电影来讲它,在《路边野餐》里,开篇的《金刚经》、摄影机的移动、人物的调度、对长镜头的使用,都是将时间重塑在每一个层面,就像把鸟放进了笼子。其实,时间根本讲不清楚。

读+:在《路边野餐》里,有绣花鞋、蜡染、狗、酒鬼等多个隐喻,它与诗再交汇,形成了一种奇妙体验。隐喻、诗,在你的电影里,扮演着什么角色?

毕赣:我的诗最早用在我的作品《老虎》里,当时是非常简单、初级地补救性工作,却发现诗歌可以让场景之间的可能性更丰富,组合故事,改变结构,影响节奏,还有音乐性。

读+:你为何会把凯里这样的古朴乡野置于一个科幻气场中?你拍电影的哲学方式是什么?

毕赣:是的,可以用科幻、神话、魔幻来形容。我很难总结自己的电影哲学,它存在于我写剧本、拍摄的潜意识里,很难说清它真正生长的根基是什么。我不是一个爱自我总结的人。

读+:有人说《路边野餐》多多少少像你的自传,你觉得自己更像其中的谁?

毕赣:他们中的每一个都是我。他们出自我手,这些情节都根植于我的经历、理解和想象,因此,每一个身上都或多或少有我的影子。

拍电影年龄不是问题,基本功才是

读+:在你的电影里,有着很多意象性的东西,这其中有与你童年相关的意象吗?你在知乎直播中,提到孩提时的理发店,它是什么样的?能简单描述吗。

毕赣:我的母亲是理发师,到现在还是。她已经搬到了一个新的店址,不是原来那个。记忆中的理发店就是很普通的样子,我自己很难厘定童年相关的意象与现在的电影有什么关系。

对于理发店来说,最重要的意象应该是镜子。在《路边野餐》中,观众应该有注意到,多次使用了镜子。这在电影艺术中是特别常用的手法。在电影中凯里那一段,因为很多都是固定镜头,空间扁平,因此我选择用镜子来拓展空间,延展其中的信息。

读+:像一些维族导演一直在取材新疆,一些藏族导演始终拍摄藏区,你说你不会离开凯里,下一部作品也会围绕那里,你的固守和他们相同吗?为什么固守这个空间?

毕赣:我不太熟悉那些导演的习惯和意图。对我来说,不会离开凯里并没有那么复杂的原因。我没有考虑太多,更不是出于艺术的考虑,只是因为这里气候好,我吃得惯,人情也都在这里。

这种固守一点都不勉强,更谈不上什么坚守。我未来的电影不会一直局限在拍凯里,可能也会去海边去沙漠,如果要“坚守”,本身就说明很痛苦。何须坚守?不论是电影还是考古,都应该是很快乐的事。

读+:你今年也不过27岁,电影创作这件事,年龄是不是问题?在创作、拍摄中,你认为自己最擅长和最无法驾驭的是什么?

毕赣:我觉得准确地说,不是年龄是不是问题,基本功才是根本问题。一个15岁的人,如果基本功扎实,他一样可以拍电影,还可以拍出很好的电影。

我从来不认为自己擅长拍电影,我拍电影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有一种感觉:不拍了,拍不下去了。就拿这两天拍金马形象广告片来说,每天看景取景都让我很焦虑。我拍电影的过程中从来不会觉得自己很牛,不会感觉拍什么都驾轻就熟。

读+:当你看到初生的宝宝时,第一反应是什么?他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

毕赣:当时挺担心太太的情况,对于孩子的出世没有太激动的心情。因为孩子还不太大, 很难说他对我的处世或是艺术有什么具体的影响。如果要说影响,那就是他让我的工作效率慢了许多,做很多事、很多选择都会更多地考虑他。

观众不需要培养,他们不是傻子

读+:《路边野餐》的整个拍摄制作资金都很紧张,听说下一部电影投资已经敲定有1000万,于你而言,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毕赣:有了很多安全感,有信心可以比上一部拍得更好。我可以用更适合的介质、更好的拍摄设备,选择更合适的时间段,完成所有拍摄、制作。制作部分,将花费较多的资金。

新片《地球最后的夜晚》还是会在凯里拍,也是一部关于时间和记忆的电影。去年开始写,现在结构有了,还需要再冷静梳理一下。如果认真看《路边野餐》就能看到很多佛经给我的信息,它只能体会,不能言说。

读+:有报道说,你会邀李鸿其演新片,说他长得像记忆里的人,这是你选角的一个依据吗?

毕赣:现在还不确定新片是否会有李鸿其。选演员是非常主观的事,我选演员要看他们的面孔,那是一种直觉,并不是说就个个长得像我生命历程里的谁,他可能是别人经验里的人。

读+:下一部会在乎票房吗?有人说,中国导演应该培养观众的艺术性,你怎么看和观众的关系?

毕赣:我拍电影并不会太多地考虑票房。当谈到电影时总谈票房是非常粗暴的,我更愿意说是多少人来看了我的电影。其实,《路边野餐》的票房还不错(笑)。我们发行团队从海报制作、预告、路演的牌子、发放的硬盘,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就是不能太矫情。不需要靠矫情来赢得票房。

我从来不觉得导演有权利有义务有责任去培养观众,观众不需要培养。他们不是傻子,别人几十岁的人为什么要来听从你的说教、你所谓的培养。你只需要高要求地拍自己的电影,想看的人自然会来。另外,别人懂不懂和去不去看又是另一码事。

【手记】冠以“直觉”看毕赣的电影,总让我想起腰乐队的歌。一个贵州的导演,一个云南的乐队。看完他们的电影、听他们的歌,都有些让人迷醉。

看《路边野餐》看了两次,一次在重庆,一次在武汉。在重庆的那场,走出影院,重庆突然下起暴雨,雷声隆隆,雨点纷纷。行驶在山城盘旋的公路上,我感觉到一阵阵眩晕,视野像是转接到那个长长的长镜头。

和毕赣的三次交流,有两次在夜里两点。他太累了,当一遍遍想复盘他拍《路边》的种种心境,他像个孩子一样说:你不觉得这样太残忍了吗,拍的时候就经历那么辛苦的过程,为什么还要让我一次次再谈起。对于如何选角、他的艺术哲学,他都冠以“直觉”。

当你把近两年同期创作出的艺术片看一遍,你会体会到这种直觉。它是一种粗粝却真实的感觉。

就像《路边》中,陈升为花和尚报仇,不是因为仇家杀了他儿子,而是因为杀了他儿子还砍了他的手指,他过不去的是这个坎儿。当老歪去取摩托车时,不远处,一辆挖掘机正从装载车上下来,这个与电影无直接关联的场景,毕赣给了不短的时间。

后来有网友笑说,这个画面让他第一次被科普挖掘机的行进方式。其实,这是一个本来不会入画的场景,拍摄当天,录音师已经示意毕赣挖掘机作业太吵,毕赣却直觉地捕捉了这一幕。在他看来,挖掘机的一连串动作也展现了某种情绪。

作为一个比毕赣还要年长的人,其实很想追溯这种直觉的源头,丁建国老师给出了某些答案,但总觉得还可更深入。得承认这次的采访失败,没有真正解构毕赣的成功之学。

说成功,是因为自己内心其实对他羡慕得有些咬牙切齿。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