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80年前,他们在武汉集结,建立全国新闻界抗战统一战线

©原创 2018-03-29 20:43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29日讯(记者王震 通讯员戚昌慧)1938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武汉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个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支持、全国范围新闻记者的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团结了一大批新闻界的仁人志士,在武汉集结,英勇地踏上了民族解放的战场。他们以笔为枪,从枪林弹雨中发出一篇篇饱含激情的战地通讯、一张张震撼人心的新闻照片,唤起了民族自觉,鼓舞了人民斗志,坚定了必胜信心。

“青记”是爱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的前身。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确定以“青记”成立日11月8日为中国记者节。

80年过去了,“青记”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身上传承。

“青记”在炮火中诞生

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一声炮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许多青年记者立即奔赴华北和西北战场,采访战时新闻。随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华东告急。上海新闻界同仁为积极推进新闻战线的抗敌斗争,深感有进一步组织起来的必要。

在党中央的直接关心下,1937年11月8日晚7时,上海南京饭店二楼,一场以“记者座谈”名义举办的小型会议召开,15位来自不同报刊的青年记者与会,决定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会议同时推举范长江、恽逸群等5人为总干事,夏衍、邵宗汉等人为候补干事。

南京饭店的摇曳灯火,预示着上海已步入沦陷的节奏。“青记”创始会议在匆匆通过草案、章程后,来不及部署其他活动就结束了。

1938年3月,以上海记者座谈会为基础,在汉口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青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原址 记者李子云 摄

吹响团结抗战新闻集结号

1938年3月30日下午2时,“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黎黄陂路基督教汉口青年会二楼礼堂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会议的中外代表、来宾近百人。社会名流及文化界人士邵力子、于右任、郭沫若、沈钧儒等到会祝贺;新闻界大腕张季鸾、邹韬奋、潘梓年等聚集一堂;苏联塔斯社记者罗果夫、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和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目睹了这一盛会。

大会选举了领导机构——常务理事会。范长江、钟期森、徐迈进当选为常务理事,陆诒、陈农菲等10余人为理事。大会还通过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宣言》,《宣言》只有700多个字,饱含着一群有志青年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和历史责任的担当——“抗战一定能胜利……我们是愿献身于新闻事业有青年精神的记者组合”。

80年过去了,如今重读《宣言》,依然铿锵有力、激荡人心。

“七·七”事变后,新闻工作者英勇地踏上了民族解放的战场,无私地为伟大的抗日战争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青记”成立后取得三项成果

■出版《新闻记者》月刊

《新闻记者》的创刊号,就是召集当时在武汉的各方面代表人士,通过大家发表意见,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反击了投降派的活动。

范长江在《新闻记者》上写了不少文章,在《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中,他特别指出:“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顽强地在武汉出版了七期,在长沙出了第八期,辗转到桂林出了第九、十两期合刊。虽条件一期比一期艰难,但内容一期比一期充实。

■建立“记者之家”

在武汉保卫战前夕,“青记”设立了战地报纸供应部,把《新华日报》等报纸送往前线。每次开招待会、报告会,或者欢迎会友从前线归来,总是尽可能把各报记者一齐请来,增强新闻界的团结。

“青记”总会建立了“记者之家”,在汉口长春里租了几间房子,接待从前线回来的战地记者,大家在一起写稿子,译电码、发电报,取长补短,互相合作。

反动派对这个团体非常头痛,在“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4月28日将“青记”查封了。

“青记”总会活动虽然被迫停止,但是解放区延安分会、晋西分会、晋察冀边区分会的活动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成立“国际新闻社”

“青记”要办一个通讯社,可以发挥“青记”在各地会员的力量,通过通讯社向150多家海外报刊供稿,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范长江的这个想法已经酝酿很久,在武汉时就请示过周恩来,周恩来表示赞赏。“青记”转战桂林后,“国际新闻社”于1938年11月正式成立。

“青记”的各地分会也就成了国新社的各地分社。这是继中国青年新闻工作者学会成立之后,中国新闻历史上又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因为它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讯社。“青记”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群众团体,“国新社”则是一个革命新闻事业机关。

扬子江酒楼,“青记”记者节活动旧址 记者李子云 摄

探访——

“青记”在武汉活动8个月

为全国新闻界团结抗日作出重要贡献

“青记”在上海创立时,仅有20多名会员;到1938年底,成员发展到五六百人。从1938年3月到同年10月武汉失守,“青记”总会虽然只在武汉活动了8个月,却为全国新闻界团结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汉失守后,范长江等人撤退到了长沙。

基督教汉口青年会:“青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地址(汉口黎黄陂路)

1938年3月30日下午2时,“青记”在黎黄陂路基督教汉口青年会二楼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9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前去探访,在黎黄陂路中山大道路口有一栋5层西式建筑,现在是一个服装城。据武汉基督教青年会副总干事孙晓兵介绍,当年“青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他们汉口青年会的楼上开会。1944年该楼被炸毁,现在的建筑是原址重建的。

普海春酒店:“青记”记者节活动地点(今扬子江酒楼)

1938年9月1日是当时的记者节,“青记”在江汉路普海春酒店举行庆祝活动,不仅在汉的国内记者参加,还邀请了在汉的所有外国记者,中外记者欢聚一堂,盛况空前。这是一栋4层西式建筑,保存完好。

新华日报社旧址:“青记”活动点(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4—9号)

第一张《新华日报》于1938年诞生在此,这也是“青记”记者们曾活动的地方。这是一片二层弄式民房,门外石牌上写着:“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10月24日,《新华日报》从武汉撤离。”现在这片建筑为居民住宅,一位大爷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听人说过,周恩来当年在这里办公。

长春里:“记者之家”所在地(具体地点不详)

“记者之家”是“青记”的主要活动阵地。

范长江之子范苏苏从父亲留下的文字里了解到,长春里是老武汉的商业繁华处,“记者之家”在其中一栋小房子里。“青记”在这里接待了来自全国沦陷区的流亡记者,给他们安排食宿,提供工作机会和到前线采访的机会。

以武汉“记者之家”为样板,后来“青记”在长沙、重庆等地也都有过“记者之家”。

新华日报社旧址 记者李子云 摄

“可以跟鬼子拼命,实在不行可以自杀”

战地记者配枪上前线

当年有两位“青记”会员,参加徐州会战报道后回到了武汉,他们的后人在武汉工作、生活。29日,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这两位“青记”会员的后人。

翻看相关回忆书籍,一位头戴钢盔、腰间斜插一把手枪的“青记”会员照片,让人印象深刻。他叫石宝瑚,当时以重庆《新蜀报》战地记者的身份穿梭在徐州会战的枪林弹雨中。

石宝瑚的女儿石葳女士今年86岁,住在武昌。石葳告诉长江日报记者,1938年她还年幼,父亲的行踪多记录在他的战地通讯里。1938年徐州会战,包括她父亲在内的一大批记者去了前线,当年这些记者回到武汉,将战地通讯结集为《徐州突围》,由三联书店出版。

对于父亲那张腰佩手枪的照片,石葳介绍,配枪起因于一次突围中,《武汉日报》一位记者被俘,父亲战地采访时告诉了李宗仁副官这件事,希望能吸取教训,战地记者也配枪:“万一一个人或者人少的时候,突然遭遇日本鬼子,有枪可以跟他们拼命,实在不行可以自杀”。

从湖北省社科院退休的宋致新女士,今年69岁,其父亲赵悔深当年也是“青记”会员。“1938年4月,徐州会战打响,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令举国振奋,我的父亲作为郑州《大刚报》的特派记者前往台儿庄战场采访”。

赵悔深与老同学乔秋远在徐州突围的八天八夜里,渴了喝地沟里的水,饿了挖地下的红薯。一个雨夜,两人睡在一个农民的牛车上,底下垫了一点稻草。他们只有一件雨衣,盖上后冷得发抖,不得不抱在一起取暖。

树立文化自信 传承红色文化

武汉将建“青记”历史陈列馆

29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新闻工作者协会获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传承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挖掘“青记”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颂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推进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创新发展,武汉市正在筹建“青记”历史陈列馆,打造武汉城市新名片。

据该协会秘书长詹小林介绍,“青记”历史陈列馆从去年9月启动筹建,已完成选址、资料收集等工作。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寻访“青记”会员后人,已收集到实物、书籍90多件,照片2400多张,视频500多分钟。

詹小林说,“青记”虽然只存在了3年多时间,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谱写了一曲辉煌的新闻之歌,在中国新闻史上矗立了魏巍丰碑。“青记”上海开花、武汉结果,更是让武汉新闻人倍感自豪,激励大家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编辑:符樱】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29日讯(记者王震 通讯员戚昌慧)1938年3月30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武汉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个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和支持、全国范围新闻记者的统一战线性质的组织,在抗战烽火中诞生,团结了一大批新闻界的仁人志士,在武汉集结,英勇地踏上了民族解放的战场。他们以笔为枪,从枪林弹雨中发出一篇篇饱含激情的战地通讯、一张张震撼人心的新闻照片,唤起了民族自觉,鼓舞了人民斗志,坚定了必胜信心。

“青记”是爱国进步的新闻工作者的一面旗帜,也是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的前身。2000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确定以“青记”成立日11月8日为中国记者节。

80年过去了,“青记”的精神在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身上传承。

“青记”在炮火中诞生

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一声炮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许多青年记者立即奔赴华北和西北战场,采访战时新闻。随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华东告急。上海新闻界同仁为积极推进新闻战线的抗敌斗争,深感有进一步组织起来的必要。

在党中央的直接关心下,1937年11月8日晚7时,上海南京饭店二楼,一场以“记者座谈”名义举办的小型会议召开,15位来自不同报刊的青年记者与会,决定成立“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会议同时推举范长江、恽逸群等5人为总干事,夏衍、邵宗汉等人为候补干事。

南京饭店的摇曳灯火,预示着上海已步入沦陷的节奏。“青记”创始会议在匆匆通过草案、章程后,来不及部署其他活动就结束了。

1938年3月,以上海记者座谈会为基础,在汉口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



青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原址 记者李子云 摄

吹响团结抗战新闻集结号

1938年3月30日下午2时,“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黎黄陂路基督教汉口青年会二楼礼堂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出席会议的中外代表、来宾近百人。社会名流及文化界人士邵力子、于右任、郭沫若、沈钧儒等到会祝贺;新闻界大腕张季鸾、邹韬奋、潘梓年等聚集一堂;苏联塔斯社记者罗果夫、美国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和美国女作家史沫特莱目睹了这一盛会。

大会选举了领导机构——常务理事会。范长江、钟期森、徐迈进当选为常务理事,陆诒、陈农菲等10余人为理事。大会还通过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宣言》,《宣言》只有700多个字,饱含着一群有志青年对革命理想的追求和历史责任的担当——“抗战一定能胜利……我们是愿献身于新闻事业有青年精神的记者组合”。

80年过去了,如今重读《宣言》,依然铿锵有力、激荡人心。

“七·七”事变后,新闻工作者英勇地踏上了民族解放的战场,无私地为伟大的抗日战争奉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青记”成立后取得三项成果

■出版《新闻记者》月刊

《新闻记者》的创刊号,就是召集当时在武汉的各方面代表人士,通过大家发表意见,坚定了抗战的决心,反击了投降派的活动。

范长江在《新闻记者》上写了不少文章,在《建立新闻记者的正确作风》中,他特别指出:“有了健全高尚的人格,才可以配做新闻记者。”

《新闻记者》顽强地在武汉出版了七期,在长沙出了第八期,辗转到桂林出了第九、十两期合刊。虽条件一期比一期艰难,但内容一期比一期充实。

■建立“记者之家”

在武汉保卫战前夕,“青记”设立了战地报纸供应部,把《新华日报》等报纸送往前线。每次开招待会、报告会,或者欢迎会友从前线归来,总是尽可能把各报记者一齐请来,增强新闻界的团结。

“青记”总会建立了“记者之家”,在汉口长春里租了几间房子,接待从前线回来的战地记者,大家在一起写稿子,译电码、发电报,取长补短,互相合作。

反动派对这个团体非常头痛,在“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4月28日将“青记”查封了。

“青记”总会活动虽然被迫停止,但是解放区延安分会、晋西分会、晋察冀边区分会的活动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

■成立“国际新闻社”

“青记”要办一个通讯社,可以发挥“青记”在各地会员的力量,通过通讯社向150多家海外报刊供稿,冲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范长江的这个想法已经酝酿很久,在武汉时就请示过周恩来,周恩来表示赞赏。“青记”转战桂林后,“国际新闻社”于1938年11月正式成立。

“青记”的各地分会也就成了国新社的各地分社。这是继中国青年新闻工作者学会成立之后,中国新闻历史上又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日子。因为它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通讯社。“青记”是一个统一战线的群众团体,“国新社”则是一个革命新闻事业机关。

扬子江酒楼,“青记”记者节活动旧址 记者李子云 摄

探访——

“青记”在武汉活动8个月

为全国新闻界团结抗日作出重要贡献

“青记”在上海创立时,仅有20多名会员;到1938年底,成员发展到五六百人。从1938年3月到同年10月武汉失守,“青记”总会虽然只在武汉活动了8个月,却为全国新闻界团结抗日作出了重要贡献。武汉失守后,范长江等人撤退到了长沙。

基督教汉口青年会:“青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地址(汉口黎黄陂路)

1938年3月30日下午2时,“青记”在黎黄陂路基督教汉口青年会二楼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9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前去探访,在黎黄陂路中山大道路口有一栋5层西式建筑,现在是一个服装城。据武汉基督教青年会副总干事孙晓兵介绍,当年“青记”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在他们汉口青年会的楼上开会。1944年该楼被炸毁,现在的建筑是原址重建的。

普海春酒店:“青记”记者节活动地点(今扬子江酒楼)

1938年9月1日是当时的记者节,“青记”在江汉路普海春酒店举行庆祝活动,不仅在汉的国内记者参加,还邀请了在汉的所有外国记者,中外记者欢聚一堂,盛况空前。这是一栋4层西式建筑,保存完好。

新华日报社旧址:“青记”活动点(汉口民意一路大陆里4—9号)

第一张《新华日报》于1938年诞生在此,这也是“青记”记者们曾活动的地方。这是一片二层弄式民房,门外石牌上写着:“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1938年10月24日,《新华日报》从武汉撤离。”现在这片建筑为居民住宅,一位大爷告诉长江日报记者,听人说过,周恩来当年在这里办公。

长春里:“记者之家”所在地(具体地点不详)

“记者之家”是“青记”的主要活动阵地。

范长江之子范苏苏从父亲留下的文字里了解到,长春里是老武汉的商业繁华处,“记者之家”在其中一栋小房子里。“青记”在这里接待了来自全国沦陷区的流亡记者,给他们安排食宿,提供工作机会和到前线采访的机会。

以武汉“记者之家”为样板,后来“青记”在长沙、重庆等地也都有过“记者之家”。

新华日报社旧址 记者李子云 摄

“可以跟鬼子拼命,实在不行可以自杀”

战地记者配枪上前线

当年有两位“青记”会员,参加徐州会战报道后回到了武汉,他们的后人在武汉工作、生活。29日,长江日报记者联系上这两位“青记”会员的后人。

翻看相关回忆书籍,一位头戴钢盔、腰间斜插一把手枪的“青记”会员照片,让人印象深刻。他叫石宝瑚,当时以重庆《新蜀报》战地记者的身份穿梭在徐州会战的枪林弹雨中。

石宝瑚的女儿石葳女士今年86岁,住在武昌。石葳告诉长江日报记者,1938年她还年幼,父亲的行踪多记录在他的战地通讯里。1938年徐州会战,包括她父亲在内的一大批记者去了前线,当年这些记者回到武汉,将战地通讯结集为《徐州突围》,由三联书店出版。

对于父亲那张腰佩手枪的照片,石葳介绍,配枪起因于一次突围中,《武汉日报》一位记者被俘,父亲战地采访时告诉了李宗仁副官这件事,希望能吸取教训,战地记者也配枪:“万一一个人或者人少的时候,突然遭遇日本鬼子,有枪可以跟他们拼命,实在不行可以自杀”。

从湖北省社科院退休的宋致新女士,今年69岁,其父亲赵悔深当年也是“青记”会员。“1938年4月,徐州会战打响,台儿庄大捷的消息令举国振奋,我的父亲作为郑州《大刚报》的特派记者前往台儿庄战场采访”。

赵悔深与老同学乔秋远在徐州突围的八天八夜里,渴了喝地沟里的水,饿了挖地下的红薯。一个雨夜,两人睡在一个农民的牛车上,底下垫了一点稻草。他们只有一件雨衣,盖上后冷得发抖,不得不抱在一起取暖。

树立文化自信 传承红色文化

武汉将建“青记”历史陈列馆

29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新闻工作者协会获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传承发扬红色文化的精神,挖掘“青记”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颂扬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推进新时代中国新闻事业的创新发展,武汉市正在筹建“青记”历史陈列馆,打造武汉城市新名片。

据该协会秘书长詹小林介绍,“青记”历史陈列馆从去年9月启动筹建,已完成选址、资料收集等工作。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寻访“青记”会员后人,已收集到实物、书籍90多件,照片2400多张,视频500多分钟。

詹小林说,“青记”虽然只存在了3年多时间,却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上谱写了一曲辉煌的新闻之歌,在中国新闻史上矗立了魏巍丰碑。“青记”上海开花、武汉结果,更是让武汉新闻人倍感自豪,激励大家敢为人先、追求卓越。


【编辑:符樱】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