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从“一带一路”走来的他们爱上中国年,向中国人民祝贺新春

©原创 2023-01-21 08:46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21日讯  1月20日,大年廿九,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丝绸之路学院大楼内,张灯结彩,热闹喜庆。500多位来自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与老师们欢聚一堂,包饺子、贴春联、写福字,热闹过大年。其中,近九成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在这里,春节也成为他们的隆重节日。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这十年,武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在汉高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人数持续增加。春节前夕,长江日报记者走访多位留汉过年的“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和教师,讲述他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发展和在中国学习的感受。

从孟加拉国来中国20年,成了“一带一路”的专家

来中国20年了,武汉理工大学外籍教师加力布和身边的中国朋友一样,满心期待地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今天,他准备和朋友们一起吃年饭、看春晚,“春节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加力布幽默地说。

19岁时,加力布以孟加拉国公派留学考试前20名的成绩来到中国,入读武汉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后出站,他留校工作至今,目前担任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在中国20年,加力布走访过中国许多的城市和乡村,他说,中国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在发展好自己的同时,也通过推行“一带一路”政策,真诚地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孟加拉国通车不久的帕德玛大桥就是鲜活生动的案例。”加力布说,这座大桥由中铁大桥局建造,中孟两国共同出资,历时8年施工,去年下半年通车。大桥连通了首都达卡与西南部21个区,原本七八个小时的过河时间缩短至10分钟。当地出产的鲜活海蟹能很快运输到首都达卡,再空运到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带动该地区经济增长。

长期研究“一带一路”,加力布还能讲述很多类似的故事。他说,作为一名外国人,他看“一带一路”的视角也更加特别,“‘一带一路’是一条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道路”。

武汉理工大学外籍教师加力布。许魏巍 摄

贝宁留学生王强:毕业论文比较分析中贝金融系统

个子高大的贝宁小伙王强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读工商管理,他的中文非常流利,来中国7年,他早已成了“中国通”。“来中国之前,我就很喜欢中国功夫,爱看中国电影,一心想到中国看看。”

王强说,中国元素在贝宁随处可见,有中国政府援建的体育场、会议大厦、办公楼、公路等,中国品牌的电子产品、日用品也已走进千家万户。“我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今年就要硕士答辩了。我的毕业论文是对中国和贝宁两国金融系统进行分析和比较,希望将中国的先进经验引入贝宁。”

硕士毕业后,王强准备继续攻读博士,致力于为中非合作搭建桥梁。“来中国7年,也在这里过了7个春节,这里早已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贝宁留学生王强。

俄罗斯留学生将中国看作“第二故乡”

俄罗斯男孩拉福在武汉大学法学院读博士,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今年评选上了国际学生的学生会主席,有很多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地国际学生一起交流、相处,学习和生活都很开心。“在中国我学会了感恩,塑造了谦逊的性格。这个美丽国家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头金发的俄罗斯姑娘凯瑟琳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她的家乡在西伯利亚,离黑龙江很近。凯瑟琳说,因为“一带一路”,西伯利亚当地有很多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对于中国元素早已不陌生。

凯瑟琳喜欢旅游,今年留在武汉过年。刚放寒假就去了上海、南京、杭州,剩下的时间准备和同学好好逛逛武汉,“武汉去哪里都方便,坐飞机、坐火车很快就到了,中国的高铁系统真是发达得惊人。”她现在的专业是国际经济贸易,“‘一带一路’是合作,是发展,更是友谊。未来我希望用自身所学,促进中俄两国经济贸易合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俄罗斯留学生凯瑟琳。

“巴铁兄弟”法海:回国做老师,要像他的中国导师一样桃李满天下

巴基斯坦留学生Fakhar根据自己名字的音调,取了个特别的中文名——法海。2019年,他在国内完成硕士学位后,决定来中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科学学院,师从李家奎教授。

“刚来的时候,中国的气候、食物还有风俗习惯,都和家乡非常不一样。但现在我已经适应得非常好。我还参加了地道的中国婚礼,很喜欢这里的生活。”

法海说,巴基斯坦和中国在政治、国防、社会和经济方面都有牢固的关系,“称我们是中国的‘巴铁兄弟’”。他非常关注两国新闻,包括中巴经济走廊、灯塔项目等,也得益于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他能来中国深造。

“等我毕业后,我将回国建设家乡,我的目标是像我的导师李家奎教授一样,也去大学当一名教授,桃李满天下,建设好我的祖国。”

华中农业大学巴基斯坦籍学生法海写的春联。

喀麦隆学生钻研绿色再制造,希望回家乡助农

武汉科技大学喀麦隆留学生昊乐来中国已经6年,也在中国过了6个春节。今年,他仍计划和同学们逛武汉,品小吃,过个地道“中国年”。

在武汉科技大学,昊乐主攻绿色制造与再制造,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再制造。他告诉记者,来中国前就听说中非贸易合作非常紧密,而喀麦隆也急需既了解非洲市场,又会中文并且了解中国的农业人才。所以他坚定地选择中国,选择机械工程专业。

2022年,昊乐和团队开发的“农业机械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他们聚焦喀麦隆市场需求,探索将中国生产的旋转播种机、手动播种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产品通过再制造技术运用到喀麦隆市场,帮助提高当地农民的生产力。

今年6月,昊乐即将硕士毕业,他希望继续攻读博士,更深入地研究绿色农机再制造,努力为中非企业合作作贡献。

武汉科技大学喀麦隆留学生昊乐(右)和同学们一起。

埃塞俄比亚留学生伯尼:中国帮我们国家建起完善设施

“中国的春节很红火很热闹,我非常喜欢中国春节的气氛。”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伯尼说,这是他考上湖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后,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他和同学及好友特意走上街头,在浓浓的年味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伯尼来中国留学前,他一度担心自己学不会中文,担心在异国他乡没有朋友,“但来到中国不到一个月,就感到这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好的决定”。 

在伯尼看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方案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他说目前埃塞俄比亚正处于工业化的开端。在中国的帮助下,他的国家建起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建筑、道路、大坝、火车等,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是中国人建造的。中国是我们真正的好朋友”。

今年23岁的伯尼有着清晰的奋斗目标,“毕业后,我想在中国这个最安全的国家工作,我梦想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帮助想来中国留学的埃塞俄比亚学生牵线搭桥,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和科学技术,也促进两国之间民心相通。”伯尼说。

湖北工业大学埃塞俄比亚留学生伯尼。

爱上周黑鸭的越南姑娘:要回国做一名中文老师

“我要珍惜在中国的时光。”1月19日,来自越南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阮胡黄蝶说,虽然没有回国和家人团聚,但在中国过春节一样温暖。

一个偶然机会,2019年,她申请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修。2020年考入该校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读研究生。“进修时,老师的讲课吸引了我,我就决定在中国学习语言!”

在武汉,阮胡黄蝶也爱上吃周黑鸭。本来怕辣的她,吃完周黑鸭,喝牛奶或茶水“解辣”,“好吃!”不过对热干面,她还没有吃习惯,还需要慢慢适应。很少看到大雪的阮胡黄蝶,前几天在武汉看到一场大雪,激动不已。她和同学一起在校园拍下不少雪景照,发给爸爸妈妈看,“我在中国武汉看到大雪啦!”阮胡黄蝶打算毕业后回越南做一名中文老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越南留学生阮胡黄蝶。

看《西游记》长大的缅甸女孩在武汉学兽医

来自缅甸的金珊琳,是华中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专业的硕士留学生。从小看着中国动画片《西游记》长大的她说:“我和中国的缘分在我童年就开始了。还有,以前学中文的时候,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很大的感动,启示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2015年12月的一天,还在缅甸读书的金珊琳看到学校公告板上张贴了一张去中国留学的公告。当时整个年级只有15个名额,从来没有想过出国留学的她,出于对中国的向往,很快就下定了决心。金珊琳在武汉遇见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幸运地交到了很要好的中国朋友。“我真的很感谢华中农大,在这儿我学会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春节即将来临,金珊琳打算留校过年,感受一下武汉过年的热闹。

金珊琳希望毕业后有机会留在中国继续深造,“之后能把所有学到的东西带回到我的祖国,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传授给我们国家的同胞,让我们的兄弟姐妹和中国人民一样富裕”。

华中农业大学缅甸籍留学生金珊琳。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周劼 胡义华 汪洋 通讯员程毓 谢小琴 卓张鹏 党波涛 罗文旭 陈凌 霍莹)

【编辑:姚昊】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月21日讯  1月20日,大年廿九,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丝绸之路学院大楼内,张灯结彩,热闹喜庆。500多位来自8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与老师们欢聚一堂,包饺子、贴春联、写福字,热闹过大年。其中,近九成留学生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在这里,春节也成为他们的隆重节日。

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这十年,武汉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在汉高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人数持续增加。春节前夕,长江日报记者走访多位留汉过年的“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和教师,讲述他们眼中的“一带一路”发展和在中国学习的感受。

从孟加拉国来中国20年,成了“一带一路”的专家

来中国20年了,武汉理工大学外籍教师加力布和身边的中国朋友一样,满心期待地迎接农历新年的到来。今天,他准备和朋友们一起吃年饭、看春晚,“春节的仪式感还是要有的。”加力布幽默地说。

19岁时,加力布以孟加拉国公派留学考试前20名的成绩来到中国,入读武汉理工大学经济管理专业。博士后出站,他留校工作至今,目前担任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跨文化交流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在中国20年,加力布走访过中国许多的城市和乡村,他说,中国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更难能可贵的是,中国在发展好自己的同时,也通过推行“一带一路”政策,真诚地帮助沿线国家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孟加拉国通车不久的帕德玛大桥就是鲜活生动的案例。”加力布说,这座大桥由中铁大桥局建造,中孟两国共同出资,历时8年施工,去年下半年通车。大桥连通了首都达卡与西南部21个区,原本七八个小时的过河时间缩短至10分钟。当地出产的鲜活海蟹能很快运输到首都达卡,再空运到中国等很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带动该地区经济增长。

长期研究“一带一路”,加力布还能讲述很多类似的故事。他说,作为一名外国人,他看“一带一路”的视角也更加特别,“‘一带一路’是一条发展之路,也是一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确道路”。

武汉理工大学外籍教师加力布。许魏巍 摄

贝宁留学生王强:毕业论文比较分析中贝金融系统

个子高大的贝宁小伙王强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读工商管理,他的中文非常流利,来中国7年,他早已成了“中国通”。“来中国之前,我就很喜欢中国功夫,爱看中国电影,一心想到中国看看。”

王强说,中国元素在贝宁随处可见,有中国政府援建的体育场、会议大厦、办公楼、公路等,中国品牌的电子产品、日用品也已走进千家万户。“我的专业是工商管理,今年就要硕士答辩了。我的毕业论文是对中国和贝宁两国金融系统进行分析和比较,希望将中国的先进经验引入贝宁。”

硕士毕业后,王强准备继续攻读博士,致力于为中非合作搭建桥梁。“来中国7年,也在这里过了7个春节,这里早已是我的第二个故乡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贝宁留学生王强。

俄罗斯留学生将中国看作“第二故乡”

俄罗斯男孩拉福在武汉大学法学院读博士,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自己今年评选上了国际学生的学生会主席,有很多机会和来自世界各地国际学生一起交流、相处,学习和生活都很开心。“在中国我学会了感恩,塑造了谦逊的性格。这个美丽国家已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头金发的俄罗斯姑娘凯瑟琳说着一口流利的中文。她的家乡在西伯利亚,离黑龙江很近。凯瑟琳说,因为“一带一路”,西伯利亚当地有很多中国企业和中国人,对于中国元素早已不陌生。

凯瑟琳喜欢旅游,今年留在武汉过年。刚放寒假就去了上海、南京、杭州,剩下的时间准备和同学好好逛逛武汉,“武汉去哪里都方便,坐飞机、坐火车很快就到了,中国的高铁系统真是发达得惊人。”她现在的专业是国际经济贸易,“‘一带一路’是合作,是发展,更是友谊。未来我希望用自身所学,促进中俄两国经济贸易合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俄罗斯留学生凯瑟琳。

“巴铁兄弟”法海:回国做老师,要像他的中国导师一样桃李满天下

巴基斯坦留学生Fakhar根据自己名字的音调,取了个特别的中文名——法海。2019年,他在国内完成硕士学位后,决定来中国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医学科学学院,师从李家奎教授。

“刚来的时候,中国的气候、食物还有风俗习惯,都和家乡非常不一样。但现在我已经适应得非常好。我还参加了地道的中国婚礼,很喜欢这里的生活。”

法海说,巴基斯坦和中国在政治、国防、社会和经济方面都有牢固的关系,“称我们是中国的‘巴铁兄弟’”。他非常关注两国新闻,包括中巴经济走廊、灯塔项目等,也得益于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他能来中国深造。

“等我毕业后,我将回国建设家乡,我的目标是像我的导师李家奎教授一样,也去大学当一名教授,桃李满天下,建设好我的祖国。”

华中农业大学巴基斯坦籍学生法海写的春联。

喀麦隆学生钻研绿色再制造,希望回家乡助农

武汉科技大学喀麦隆留学生昊乐来中国已经6年,也在中国过了6个春节。今年,他仍计划和同学们逛武汉,品小吃,过个地道“中国年”。

在武汉科技大学,昊乐主攻绿色制造与再制造,研究方向为农业机械再制造。他告诉记者,来中国前就听说中非贸易合作非常紧密,而喀麦隆也急需既了解非洲市场,又会中文并且了解中国的农业人才。所以他坚定地选择中国,选择机械工程专业。

2022年,昊乐和团队开发的“农业机械全生命周期服务”项目,在中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荣获三等奖。他们聚焦喀麦隆市场需求,探索将中国生产的旋转播种机、手动播种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产品通过再制造技术运用到喀麦隆市场,帮助提高当地农民的生产力。

今年6月,昊乐即将硕士毕业,他希望继续攻读博士,更深入地研究绿色农机再制造,努力为中非企业合作作贡献。

武汉科技大学喀麦隆留学生昊乐(右)和同学们一起。

埃塞俄比亚留学生伯尼:中国帮我们国家建起完善设施

“中国的春节很红火很热闹,我非常喜欢中国春节的气氛。”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伯尼说,这是他考上湖北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后,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他和同学及好友特意走上街头,在浓浓的年味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伯尼来中国留学前,他一度担心自己学不会中文,担心在异国他乡没有朋友,“但来到中国不到一个月,就感到这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好的决定”。 

在伯尼看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方案为沿线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他说目前埃塞俄比亚正处于工业化的开端。在中国的帮助下,他的国家建起了完善的基础设施,“包括建筑、道路、大坝、火车等,几乎所有的基础设施都是中国人建造的。中国是我们真正的好朋友”。

今年23岁的伯尼有着清晰的奋斗目标,“毕业后,我想在中国这个最安全的国家工作,我梦想成立一家自己的公司,帮助想来中国留学的埃塞俄比亚学生牵线搭桥,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和科学技术,也促进两国之间民心相通。”伯尼说。

湖北工业大学埃塞俄比亚留学生伯尼。

爱上周黑鸭的越南姑娘:要回国做一名中文老师

“我要珍惜在中国的时光。”1月19日,来自越南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阮胡黄蝶说,虽然没有回国和家人团聚,但在中国过春节一样温暖。

一个偶然机会,2019年,她申请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进修。2020年考入该校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读研究生。“进修时,老师的讲课吸引了我,我就决定在中国学习语言!”

在武汉,阮胡黄蝶也爱上吃周黑鸭。本来怕辣的她,吃完周黑鸭,喝牛奶或茶水“解辣”,“好吃!”不过对热干面,她还没有吃习惯,还需要慢慢适应。很少看到大雪的阮胡黄蝶,前几天在武汉看到一场大雪,激动不已。她和同学一起在校园拍下不少雪景照,发给爸爸妈妈看,“我在中国武汉看到大雪啦!”阮胡黄蝶打算毕业后回越南做一名中文老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越南留学生阮胡黄蝶。

看《西游记》长大的缅甸女孩在武汉学兽医

来自缅甸的金珊琳,是华中农业大学临床兽医学专业的硕士留学生。从小看着中国动画片《西游记》长大的她说:“我和中国的缘分在我童年就开始了。还有,以前学中文的时候,愚公移山的故事给我很大的感动,启示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2015年12月的一天,还在缅甸读书的金珊琳看到学校公告板上张贴了一张去中国留学的公告。当时整个年级只有15个名额,从来没有想过出国留学的她,出于对中国的向往,很快就下定了决心。金珊琳在武汉遇见了来自各个国家的朋友,幸运地交到了很要好的中国朋友。“我真的很感谢华中农大,在这儿我学会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春节即将来临,金珊琳打算留校过年,感受一下武汉过年的热闹。

金珊琳希望毕业后有机会留在中国继续深造,“之后能把所有学到的东西带回到我的祖国,把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传授给我们国家的同胞,让我们的兄弟姐妹和中国人民一样富裕”。

华中农业大学缅甸籍留学生金珊琳。

(长江日报记者陈晓彤 周劼 胡义华 汪洋 通讯员程毓 谢小琴 卓张鹏 党波涛 罗文旭 陈凌 霍莹)

【编辑:姚昊】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