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科技馆信息展厅(触觉与盲文)
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26日讯 盲文或称点字、凸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盲文通过触觉来传递信息,给盲人带来了便利,也为盲人学校的建立、盲人读物的出版奠定了基础,它被誉为“开启囚禁盲人的监狱之门金钥匙”,其人性化、简单化的设计让盲人有了丰富多彩的“指尖世界”。武汉科技馆信息展厅触觉与盲人展台,让参观者亲身体验盲文的世界。
1824年,法国盲人路易·布莱尔(Louis ·Braille)受到夜间作战中用于传递命令和进行联络的“夜间书写”符号的启示,创造出六点制的布莱尔盲文,但最初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1851年,一位盲人女学生通过布莱尔盲文学习音乐,并取得成功,布莱尔盲文才得到推广和普及。
布莱尔盲文于1874年传入中国,由英国传教士与中国盲人合作,按照不同地域的方言先后制定了以《康熙字典》的音序为基础的“康熙盲字”(我国最早使用的通用汉语盲文)、用汉语拼音方法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以南京官话拼写的“心目克明盲字”,还有广州话、客家话等方言的盲字。其中,康熙盲字,俗称408,是一种代码性质的盲字,以两方盲符的排列组合,组成408个号码,代表汉语的408个音节,每个音节按一定规律变换其图形可以表示四声。心目克明盲字20世纪初流行于除东北以外的地区,它以南京音为标准,有18个声母、36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再加上另一个盲符标调。
1952年,盲人黄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普通话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采用分词连写方法来拼写普通话的《新盲字方案》。《新盲字方案》于1953年在全国公布推行。它有18个声母、34个韵母,声韵双拼为一个音节,用另一个盲符作调号。随后历经十几年的研究和探索,又制定出更适合中国盲人使用的汉语双拼盲文方案。
【编辑:陈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