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怒江边上:一个人的行走 (代序)

2018-03-18 20:11 周元  

2018农历狗年春节,我去云南省西南边陲那条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里转了转。春节前,揣着忐忑进去;春节后,背着收获出来。

武汉—昆明—保山—六库,然后从六库出发,沿着怒江大峡谷里一路北上,泸水鲁掌镇大岩房村—福贡—贡山—丙中洛,一直走到云南省西北部最后一个村落——秋那桶。不知不觉,在这条有着“东方大峡谷”之美誉的大峡谷里转悠了15天。

这是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一个人行走。

2018年,起始于2008年9月的《走进五十六道门》,寻访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之旅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这些年来,我背着行囊,走进大山,推开一道道民族风情浓郁的大门,走进一个个民族情感质朴的家庭,先后寻访了30个少数民族。加上这次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已经寻访了33个少数民族。

以往的每次寻访,都是利用节假日或周末,少则2、3天,多则5、6天,属于“点对点式”的寻访。寻访途中,不是去追溯某个民族的历史,也不是搞民族学研究,而是深入某个村寨,走进某个家庭,吃一餐饭,喝一顿酒,聊一回天,有可能还要住上一宿,通过融入少数民族的一些具体生活环节,切身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加深对这些兄弟姐妹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这是第一次属于我自己的春节。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是祖籍湖南,还是老家河南,或是本家湖北,每年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度春节,此前从未例外。2018狗年春节我破例了。

春节临近,当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再起波澜,铁路、公路、水路、空中的返乡人流再度涌动之时,我也加入到这股大潮和人流之中。与往年不同、与众人不同的是,今年是告别亲人,离家外出,踏上“寻访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民族风情之旅”的行程。

之所以在春节前启程,主要是被生活在怒江大峡谷里的傈僳族“春浴”或“洗春”的原生态民族习俗所吸引,由此引发一连串设想:找一户傈僳族人家过春节,体验一把傈僳族独特的民族风情--“怒江大峡谷澡塘会”,和傈僳族兄弟姐妹坦诚相待,来一次以“澡”会友。再顺着怒江大峡谷北上,看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无限风光,看三江并流奇特景观,看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的独有民族风情……

最初设想第一次在少数民族家里过春节时,很有些激动。因为真正让我感到刺激的是,最后到底在哪户人家吃年饭、看春晚、迎新年,并不知道。行程设计中就是背着行囊走村串户,撞进哪家是哪家。冲动之下,甚至还在Hiker工作室发帖:不到怒江,枉到云南。

在我到达六库镇的第二天晚上,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和我通了个电话。他在电话里问了我诸多问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选择在春节出行?别人都在路上紧赶慢赶回家过年,你却在春节前夕外出,家里人没意见吗?

是啊,谁不希望春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呢!我在筹划去少数民族家里过春节时也是心怀忐忑。但是,傈僳族的“春浴”或“洗春”时间是正月初二,当地在这一天还要举行各种节庆活动。要想真正了解傈僳族原生态习俗,只有在这个时间段去那里和傈僳族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过春节。

多年来,朴实无华的Z女士对我的《走进五十六道门》一贯持支持态度。这次对我的春节期间“寻访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原生态民族风情之旅”,Z女士仍然话语不多:趁自己还走的动,想去的地方尽量去,想做的事情尽量做,只是要注意身体,要注意安全。

正是Z女士朴实的支持,让我放下忐忑,坚定了去怒江大峡谷转一转的决心。

尽管这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追求标新立异,但一想起前方那许许多多的未知,心里还是充满忐忑,甚至在心底的某个角落还隐藏着几分动摇。

从保山到六库的“怒江快客”上,与两位在广东佛山打工返乡的傈僳族小姐妹一路同行。虽然同路,但目的不同,心情自然也不一样。很快就要到家了,小姐妹一路上都很兴奋。一会儿两人窃窃私语,一会儿和我这位汉族大叔讲起打工见闻,当然,关于春节的话题必不可少。

她们说,我们傈僳族有自己的春节——“阔时节”,早就在去年12月就已经过了。因为在外打工,傈僳族“阔时节”不好意思请假回家。汉族春节放假7天,公司放假半月,虽然错过了“阔时节”,但每年春节回家看看还是必须的。

我一直挂记着我的除夕团圆饭,这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我关切地问小姐妹,傈僳族的春节吃团圆饭吗?你们错过了自己民族的春节,回到家里,汉族的春节会怎么过呢?

小姐妹继续说,傈僳族的“阔时节”也有除夕和初一。除夕,傈僳语叫“阔泼”,意思就是辞旧迎新。除夕之夜,在外的家庭成员一般都设法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认为这天是年尾,全家老少必须同吃同住同跨年。初一,傈僳语叫“阔时”,意为“岁首”。新年第一天,全家人都只能在家,不能外出。初二才可以出门。虽然“阔泼”之夜没能与家人团聚,回到家后,家里会在汉族春节的除夕之夜补一顿团圆饭。

听了小姐妹的一席话,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是啊,这对小姐妹快到家了,亲情满满的团圆饭在等着她们。我呢,人在途中,我的团圆饭还不知在哪里。当时我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甚至脱口而出,如果我找不到吃团圆饭的人家就去你们家,和你们一起欢度除夕,迎接新年。

少数民族的共性就是热情好客,直率朴实,小姐妹没有任何犹豫地表示欢迎,还留下了联系的方法。

虽然后来我没有去吃那顿团圆饭,但小姐妹当时的热情给了我一股无形的力量,我一下子似乎不那么忐忑甚至还有了几分底气。

真是开张大吉,小姐妹的热情让我独自在异乡的除旧迎新有了着落,那顿没有吃的团圆饭让我“在傈僳族人家过春节”这个重要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使得我刚刚迈开的“寻访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民族风情之旅”的步伐更加坚定。

真的很感谢这对傈僳族小姐妹,真的很感谢沿途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兄弟姐妹们,他们让我一次次感受到,在一个人的行走中,来自他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小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扶助是多么重要。



在怒江大峡谷中独自一路走去走来,我深深感到:

一个人的行走,你会内生一种到高山大川去,到江河湖海去,到田野山林去的欲望,义无反顾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已经习惯在喧嚣的楼宇与文牍间行走,很少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突然有一天,也许一个很偶然的原因,我们惊讶地发现大自然馈赠了好多让我们流连忘返的地方。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美,缺的是一双双纯洁、凝望的眼睛。热爱大自然,一定热爱生活。

一个人的行走,让你重拾和体会生活的简单。行走在路上,有时候并不需要明确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不去在意前方有多远,不去在意目的地在哪里,只要平心静气地走着,经历着喜怒哀乐,你的行走就已经很有意义。

一个人的行走,教会你怎样独处,怎么与自己的内心融洽。没有了簇拥感、没有了包围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嘈杂的人群,你的眼前只有道路两旁的风景,你的身边只有默默地超越你或者被你超越的同路人,你的内心只有自己的声音,你会在徒步中发现自己的身心原貌,你或许会强烈感受到:独处的感觉也很好。

一个人的行走,给了自己一个自我平静,自我沉淀的机会。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自己跟自己的聊天,是自己的身体和思想的一次交谈。途中,人的思维既不是完全飘散,又不是完全集中,或许有时候干脆归零,这种闲云野鹤般的状态让自己非常放松。通过与自己对话,自我反省,甚至诘问自己,从而平静心绪,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就会对自己的选择更加清晰和坚定。这种浮躁不再的心态就越容易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意,特别是对于一个热爱写点儿什么的人来说,这种行走就是一个激发灵感、厘清思路的过程。

一个人的行走,你体会到人生坚持的意义。当你迈出第一步,你的前方充满未知,你不知道下一刻你要面对什么,你也只能一步步地迈出去。当你经历了很累、很难受甚至快要虚脱,当你咬着牙坚持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你会有一种凤凰涅槃的感觉。你所面对的事情可能还是从前那些事情,但你已经不再是从前的你。

一个人的行走真的很轻松,只要身体还行,可以花任意的时间、用任意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按自己的意愿编制的行程。

有微友说我是一位“现代徐霞客”。我知道这是调侃,但我也不敢苟同。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氏,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历经30年,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是一本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也是一部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我不可能像这位徐先生那样卓有成效,也不必像这位徐先生那样“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从怒江大峡谷回来后我又认真梳理了一下,还有22个少数民族需要继续寻访。虽任重道远,但不忘初心,我要继续《走进五十六道门》,继续“寻访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之旅”,继续这样一个人潇洒、不羁的行走,在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尽情歌舞、坦诚聊天”中,获得生命最质朴的“涅槃”。




2018农历狗年春节,我去云南省西南边陲那条世界第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里转了转。春节前,揣着忐忑进去;春节后,背着收获出来。

武汉—昆明—保山—六库,然后从六库出发,沿着怒江大峡谷里一路北上,泸水鲁掌镇大岩房村—福贡—贡山—丙中洛,一直走到云南省西北部最后一个村落——秋那桶。不知不觉,在这条有着“东方大峡谷”之美誉的大峡谷里转悠了15天。

这是第一次这么长时间的一个人行走。

2018年,起始于2008年9月的《走进五十六道门》,寻访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之旅已经进入第11个年头。这些年来,我背着行囊,走进大山,推开一道道民族风情浓郁的大门,走进一个个民族情感质朴的家庭,先后寻访了30个少数民族。加上这次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已经寻访了33个少数民族。

以往的每次寻访,都是利用节假日或周末,少则2、3天,多则5、6天,属于“点对点式”的寻访。寻访途中,不是去追溯某个民族的历史,也不是搞民族学研究,而是深入某个村寨,走进某个家庭,吃一餐饭,喝一顿酒,聊一回天,有可能还要住上一宿,通过融入少数民族的一些具体生活环节,切身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习俗,加深对这些兄弟姐妹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

这是第一次属于我自己的春节。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无论是祖籍湖南,还是老家河南,或是本家湖北,每年和家人团聚在一起欢度春节,此前从未例外。2018狗年春节我破例了。

春节临近,当一年一度的春运大潮再起波澜,铁路、公路、水路、空中的返乡人流再度涌动之时,我也加入到这股大潮和人流之中。与往年不同、与众人不同的是,今年是告别亲人,离家外出,踏上“寻访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民族风情之旅”的行程。

之所以在春节前启程,主要是被生活在怒江大峡谷里的傈僳族“春浴”或“洗春”的原生态民族习俗所吸引,由此引发一连串设想:找一户傈僳族人家过春节,体验一把傈僳族独特的民族风情--“怒江大峡谷澡塘会”,和傈僳族兄弟姐妹坦诚相待,来一次以“澡”会友。再顺着怒江大峡谷北上,看高黎贡山、碧罗雪山无限风光,看三江并流奇特景观,看傈僳族、独龙族、怒族的独有民族风情……

最初设想第一次在少数民族家里过春节时,很有些激动。因为真正让我感到刺激的是,最后到底在哪户人家吃年饭、看春晚、迎新年,并不知道。行程设计中就是背着行囊走村串户,撞进哪家是哪家。冲动之下,甚至还在Hiker工作室发帖:不到怒江,枉到云南。

在我到达六库镇的第二天晚上,长江日报记者陈永权和我通了个电话。他在电话里问了我诸多问题,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选择在春节出行?别人都在路上紧赶慢赶回家过年,你却在春节前夕外出,家里人没意见吗?

是啊,谁不希望春节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呢!我在筹划去少数民族家里过春节时也是心怀忐忑。但是,傈僳族的“春浴”或“洗春”时间是正月初二,当地在这一天还要举行各种节庆活动。要想真正了解傈僳族原生态习俗,只有在这个时间段去那里和傈僳族的兄弟姐妹们一起过春节。

多年来,朴实无华的Z女士对我的《走进五十六道门》一贯持支持态度。这次对我的春节期间“寻访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原生态民族风情之旅”,Z女士仍然话语不多:趁自己还走的动,想去的地方尽量去,想做的事情尽量做,只是要注意身体,要注意安全。

正是Z女士朴实的支持,让我放下忐忑,坚定了去怒江大峡谷转一转的决心。

尽管这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追求标新立异,但一想起前方那许许多多的未知,心里还是充满忐忑,甚至在心底的某个角落还隐藏着几分动摇。

从保山到六库的“怒江快客”上,与两位在广东佛山打工返乡的傈僳族小姐妹一路同行。虽然同路,但目的不同,心情自然也不一样。很快就要到家了,小姐妹一路上都很兴奋。一会儿两人窃窃私语,一会儿和我这位汉族大叔讲起打工见闻,当然,关于春节的话题必不可少。

她们说,我们傈僳族有自己的春节——“阔时节”,早就在去年12月就已经过了。因为在外打工,傈僳族“阔时节”不好意思请假回家。汉族春节放假7天,公司放假半月,虽然错过了“阔时节”,但每年春节回家看看还是必须的。

我一直挂记着我的除夕团圆饭,这是过春节的重要标志。我关切地问小姐妹,傈僳族的春节吃团圆饭吗?你们错过了自己民族的春节,回到家里,汉族的春节会怎么过呢?

小姐妹继续说,傈僳族的“阔时节”也有除夕和初一。除夕,傈僳语叫“阔泼”,意思就是辞旧迎新。除夕之夜,在外的家庭成员一般都设法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认为这天是年尾,全家老少必须同吃同住同跨年。初一,傈僳语叫“阔时”,意为“岁首”。新年第一天,全家人都只能在家,不能外出。初二才可以出门。虽然“阔泼”之夜没能与家人团聚,回到家后,家里会在汉族春节的除夕之夜补一顿团圆饭。

听了小姐妹的一席话,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滋味。是啊,这对小姐妹快到家了,亲情满满的团圆饭在等着她们。我呢,人在途中,我的团圆饭还不知在哪里。当时我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想法,甚至脱口而出,如果我找不到吃团圆饭的人家就去你们家,和你们一起欢度除夕,迎接新年。

少数民族的共性就是热情好客,直率朴实,小姐妹没有任何犹豫地表示欢迎,还留下了联系的方法。

虽然后来我没有去吃那顿团圆饭,但小姐妹当时的热情给了我一股无形的力量,我一下子似乎不那么忐忑甚至还有了几分底气。

真是开张大吉,小姐妹的热情让我独自在异乡的除旧迎新有了着落,那顿没有吃的团圆饭让我“在傈僳族人家过春节”这个重要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使得我刚刚迈开的“寻访傈僳族、怒族、独龙族民族风情之旅”的步伐更加坚定。

真的很感谢这对傈僳族小姐妹,真的很感谢沿途那些知名或不知名的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兄弟姐妹们,他们让我一次次感受到,在一个人的行走中,来自他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句话语、一个小小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扶助是多么重要。



在怒江大峡谷中独自一路走去走来,我深深感到:

一个人的行走,你会内生一种到高山大川去,到江河湖海去,到田野山林去的欲望,义无反顾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我们已经习惯在喧嚣的楼宇与文牍间行走,很少停下来欣赏沿途的风景。突然有一天,也许一个很偶然的原因,我们惊讶地发现大自然馈赠了好多让我们流连忘返的地方。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少美,缺的是一双双纯洁、凝望的眼睛。热爱大自然,一定热爱生活。

一个人的行走,让你重拾和体会生活的简单。行走在路上,有时候并不需要明确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不去在意前方有多远,不去在意目的地在哪里,只要平心静气地走着,经历着喜怒哀乐,你的行走就已经很有意义。

一个人的行走,教会你怎样独处,怎么与自己的内心融洽。没有了簇拥感、没有了包围感,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远离了嘈杂的人群,你的眼前只有道路两旁的风景,你的身边只有默默地超越你或者被你超越的同路人,你的内心只有自己的声音,你会在徒步中发现自己的身心原貌,你或许会强烈感受到:独处的感觉也很好。

一个人的行走,给了自己一个自我平静,自我沉淀的机会。每一次行走都是一次自己跟自己的聊天,是自己的身体和思想的一次交谈。途中,人的思维既不是完全飘散,又不是完全集中,或许有时候干脆归零,这种闲云野鹤般的状态让自己非常放松。通过与自己对话,自我反省,甚至诘问自己,从而平静心绪,进一步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肯定自己,就会对自己的选择更加清晰和坚定。这种浮躁不再的心态就越容易激发新的想法和创意,特别是对于一个热爱写点儿什么的人来说,这种行走就是一个激发灵感、厘清思路的过程。

一个人的行走,你体会到人生坚持的意义。当你迈出第一步,你的前方充满未知,你不知道下一刻你要面对什么,你也只能一步步地迈出去。当你经历了很累、很难受甚至快要虚脱,当你咬着牙坚持到达终点的那一刻,你会有一种凤凰涅槃的感觉。你所面对的事情可能还是从前那些事情,但你已经不再是从前的你。

一个人的行走真的很轻松,只要身体还行,可以花任意的时间、用任意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按自己的意愿编制的行程。

有微友说我是一位“现代徐霞客”。我知道这是调侃,但我也不敢苟同。

徐霞客,江苏江阴人氏,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及今21个省、市、自治区。所到之处,探幽寻秘,历经30年,撰成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这是一本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也是一部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日——5月19日,被定为“中国旅游日”。

我不可能像这位徐先生那样卓有成效,也不必像这位徐先生那样“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 。从怒江大峡谷回来后我又认真梳理了一下,还有22个少数民族需要继续寻访。虽任重道远,但不忘初心,我要继续《走进五十六道门》,继续“寻访原生态少数民族风情之旅”,继续这样一个人潇洒、不羁的行走,在与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尽情歌舞、坦诚聊天”中,获得生命最质朴的“涅槃”。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