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评论员秦孟婷
(受访嘉宾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教授乔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提高到国家战略地位。之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扬‘工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培育更多‘百年老店’”;推进“中国制造2025”工作现场会提出要“着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苦练内功、精益求精、提质增效、追求卓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徐州时也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
准确理解和把握“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全面提升我国职工队伍整体素质的迫切需要。长江日报记者就此专访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教授乔东,乔东教授的专业研究领域是企业文化、职工文化和管理理论。
人的质量决定产品的质量
长江日报:有没有一个标准能帮助我们去理解“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
乔东:现在很多人谈这两个概念,可以说出各种各样的含义,区别就在于广义还是狭义。广义上讲,不仅一线工人要有“工匠精神”,领导干部和其他行业的人都应该有“工匠精神”;从各自内在要求出发,“劳模精神”的内在要求体现在“模”字上,“劳模精神”是与别人“比”的精神,通过“比”在职工群众中脱颖而出,成为榜样和模范。“工匠精神”则是与自己“比”的精神,其内在要求是做优秀的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讲,“劳模精神”是“方向”精神,为广大职工群众树立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方向。“工匠精神”是“动力”精神,激发的是广大职工群众的内在潜力和创造活力以及劳动热情。
狭义上讲,从时代背景来看,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对于当前我国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体现的是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要重新审视“劳模精神”的时代传承,加强新时代劳模塑造,进一步把“劳模精神”发扬光大。新时代劳模应该有新思想、新技能,还要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国家情怀。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一个重要出发点,就是要提升我国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我国,有的产品生产不出来;有的产品能够生产出来,但缺乏国际竞争力,我们大而不强。究其根本原因,是人的问题。大国工匠高凤林就说过,人的质量决定产品的质量。
长江日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样的战略部署?
乔东:这就是抓住了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问题的“牛鼻子”,即人的问题。从实体经济的角度来说,也是从制造业中的制造者这个角度来说,这一方面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不论时代怎样变迁,不论社会怎样变化,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方针都不会改变、不会淡化,我国工人阶级的政治地位都不容动摇、不容忽视。二是由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所处的特定阶段决定的。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水平,就会提高我国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而满足我国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实现我国跻身世界制造大国的目标。这是振兴实体经济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三是因为当下一线工人的经济、社会地位不容乐观。现在社会上愿意当工人的人不多,工人群体也未受到应有的尊重。我们必须警惕起来:没有世界一流的大国工匠,难有世界一流的大国重器。
长江日报:弘扬这两种精神,当下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
乔东:目前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还比较口号化、形式化。还有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尤其是涉及一线工人的工厂、车间,并不了解这些精神的内涵,更不知道如何用这些精神指导实践,找不到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方向,因此很难达到弘扬的效果。
最关键的是,在制度上,我们还缺乏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有力度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因此,这些问题不解决,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提高一线工人各方面地位
长江日报:怎么样才能真正做到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而不只是停留在喊口号上?
乔东: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呼唤这两种精神,但这精神是做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不是职工先做,而是企业先做。首当其冲的,全社会要真正尊重职工尤其是一线工人,充分认识他们做出的重大社会贡献及其时代价值,给予他们足够高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让他们真正成为全社会甘心学习的模范和情愿追随的人生榜样。企业如果真正能从物质上、精神上高度尊重职工、关心职工,尤其是对于优秀职工、劳模等先进职工群体,给予足够高的待遇,高到让人渴望也能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不仅是在口头上、精神荣誉上重视,而且在行动上、物质实惠上要更加重视。这样,“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弘扬就会起到作用,大国工匠也会呈现“井喷”的壮观场面。同时,我们要让职工尤其一线工人有机会受到优良的教育和培训,让他们也能到著名高等学府深造,吸引更多的中小学生将来愿意去当工人、做优秀的工人乃至劳模。
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印发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里面涉及了五大方面内容25项措施,企业要认真地学习并将之落地,树立“没有一流的职工就难有一流的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要把职工文化当成党政一把手工程去推,按照2015年4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提出的“打造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要求,不仅把职工文化当作战略任务,更当作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培养有大境界大追求的工匠
长江日报:您说的“职工文化”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乔东:职工文化是我国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是职工文化的灵魂。职工文化是以劳模、优秀职工等先进职工群体的先进思想文化为核心形成的职工价值理念、职工行为规范和职工精神风貌。
职工文化培育出的职工,不仅有高超的知识技能,更有高远的文化境界。我国有知识技能的职工不少,但是缺乏有文化境界和敢担当讲奉献的职工。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实体经济表现出的发展缓慢问题,在国际市场上表现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企业缺乏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尤其缺乏有大担当、大境界、大追求的大国工匠。从这个意义上讲,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必须以做好职工文化为前提。职工文化得不到重视,“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弘扬就很难落地。
长江日报:该如何建设职工文化?
乔东:建设职工文化要分为四步:寻人、提魂、塑行、展风貌。寻人,就是在广大职工群众中寻找先进职工典型。这里的先进,不仅指做事先进、业务出类拔萃,更指做人先进,能“点亮”自己,更能“照亮”他人。提魂,就是在梳理先进职工的先进事迹中提取他们的先进思想文化,形成先进职工文化体系。塑行,就是用先进职工文化教化、感化和同化广大职工群众,规范广大职工群众的日常行为,从而全面提升广大职工群众的整体素质。展风貌,就是全面展现职工群众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原标题为《没有大国工匠难有大国重器》
【编辑 李尔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