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竹峰
姓和名与字以及号的搭配大有深意。“董美人”三个字搭配好,字形好,董字繁复,美人二字简单,董字的繁复藏得住美人。赵钱孙李四个字笔画少了,配上美人二字,失之丰腴;赵大人、钱贵人、孙夫人、李丈人的搭配就熨帖得多。
“董美人”三个字缓缓念出,有一种娉婷袅袅。我读《董美人》,能读出隋朝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笔管下墨色的娉婷袅袅。《董美人》全名《美人董氏墓志》,为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给其妃子董美人所写的诔文。
前人评价《董美人》,以风度端凝四字形容。风度是举止是仪态是言谈,端凝是端庄是凝重是气质。书法的风度端凝说白了还是书写者的全神贯注。
我读《董美人》能读出书家的全神贯注与心无旁骛。
碑以全神贯注见长,帖还是走神的居多。王羲之的《兰亭序》、杨凝式的《韭花帖》、苏东坡的《寒食帖》,差不多都是走神的尤物。不是说帖里缺乏全神贯注的精神,颜真卿的《祭侄稿》、米芾的《蜀素帖》,便是全神贯注的创作。
唐人尚法,书作多是全神贯注,晋人通神,下笔往往走神。
隋朝书法我所见不多,除《董美人》之外,还有《龙藏寺碑》《曹植碑》《真草千字文》等作品。我的不多所见中觉得隋朝书法的风格合南北之风,以结六朝之局,开唐人门径,始知唐人并非踏空而来。
《董美人》一字以概之可谓妍,既美且巧,既巧且妙,可去尘俗。尘俗者,尘世俗世庸俗。尘俗者,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言语无味。
我读《董美人》,有身世之感。这身世不是我的身世,我们活得太审时,都忘了身世。这种身世之感,是董美人的身世。董美人是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的妃子,开皇十七年二月染疾,至七月十四日戊子终于仁寿宫山第,春秋一十有九。杨秀触感兴悲,亲自为董美人撰写了这一方墓志铭。
《董美人》的笔墨好,文辞更好,婉转凄切如十月秋雨。“寂寂幽夜,茫茫荒陇”,只此八字让人有生死两茫茫的之感。
埋故爱于重泉,沉余娇于玄隧。惟镫设而神见,空想文成之术。弦管奏而泉濆,弥念姑舒之魂……余心留想,有念无人。去岁花台,临欢陪践,今兹秋夜,思人潜泫。
利落而真诚。秋夜易起悲思,秋夜悲思不忍闻。
秋风秋雨,黯然销魂,蜀王杨秀临纸而立,或许也临纸而泣,他是梁楷焦墨画下的人物。前些时见到梁楷的人物画复制件,何止高古,简直奥古,简直上古,有三朝青铜气。
《隋书》说杨秀容貌瑰伟,有胆气,美须髯,多武艺,史书还记载他性格残暴,欲生剖死囚,取胆为药。面对情爱,武夫亦有深情。面对死亡,暴徒也会喟叹。赳赳武夫的杨秀能有如此文采,我怀疑有代笔。但《董美人》里的情感太深,假手他人作不来。情感太深,以至通神,只能如此理解。
《董美人》,道光年间陕西出土,后归收藏家徐渭仁。咸丰三年沪城之乱,碑石遭毁,仅拓本存其芳菲。这样的天生尤物,人间留不住。拓本说到底只是碑石之影,但《董美人》之影,不少人对影遐想。
民国四公子之一袁克文给朋友写信说:“《董美人》不得,食不甘,寢不安。兄能致之,当以文徵明山水小帧为报,且立践唐佛之诺。原主亦决不无相偿之酬也。盖弟梦想此拓已十年矣!”吴湖帆先生亦喜欢《董美人》,夫人潘静淑嫁妆里有一件《美人董氏墓志》拓本,吴先生常相携入衾,深情摩挲,说是与美人同梦。
不知何故,我一直把董美人当董小宛的前世,杨秀投胎变作了冒辟疆。
胡竹峰 媒体人,出版有《衣饭书》《民国的腔调》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