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社区搭建“及时响应服务圈” ,回应居民诉求不超过5分钟

2020-02-01 18:08 长江日报-长江网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1日讯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全市3100多社区(村)的工作人员推上了群防群控的抗疫一线,不仅要科学防疫、爱心防疫,还要解决居民的就医难、生活难等众多问题。面对各种难题,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群众、志愿者一起,想方设法,推出各种“硬核”战“疫”战法,打响了一场全民阻击战。

快速响应,“5分钟”机制回应居民需求

青山110社区书记冯丹在社区接听电话

“欢迎回家。”2月1日12点半,68岁的樊翠桃从金银潭医院出院,刚回到青山区钢花村街110社区,社区书记冯丹的一句话,让她热泪盈眶。樊翠桃说:“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

1月20日上午,樊翠桃的家人给社区打电话,说她在家呼吸困难,可能有生命危险。110社区立即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映情况,值班医生马上致电她家里,了解情况后反馈到社区,并开始对她做全身消毒、穿防护服等准备工作;同一时间,110社区紧急向街道申请应急车辆,准备将她送往医院救治。整个反馈、协调过程,用时仅5分钟左右。

冯丹介绍,“医社联动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是钢花村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迅速响应辖区患者需求制定的举措:遇到有居民反映相关症状时,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通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值班医生5分钟内电话联系疑似患者或家属,作出是否需要上门诊断或转诊的预判,并反馈社区;医生判断不需要上门的,由社区网格员指导居民居家观察;医生判断需要上门的,则由社区申请应急车,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医护人员,再会同社区工作者上门,将患者及医护人员送往发热门诊。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在110社区居委会看到,全部8位工作人员桌上都放着大量表格,数量最多的是来电记录表,上面记载了每次居民来电的日期、时间、姓名、体温、发热时长、伴随症状等详细信息。其余表格,则分类记录着社区对居家隔离、已送诊以及恐慌居民的每日回访情况。冯丹介绍,1月20日至今,他们8人平均每天要接近800个电话,每个都要一一记录,及时处理。

冯丹对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说,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直保持24小时“在线”,每天回家后,床头一边插着手机充电,一边摆着手电筒、记事本和笔。“有时候居民就是内心恐慌,这时候也需要我们安抚。”

而在硚口区汉水桥街,同样在辖区12个社区内建立了5分钟“及时响应服务圈”。在原有网格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服务圈,每个服务圈里的居民不低于300户,由一名网格员、一名安保队员和一名居民代表共同负责,保证对服务圈内的居民日常诉求,响应不超过5分钟。

“喂,我们家储存的蔬菜快吃完了,你们能不能帮我们买一点啊?”2月1日上午,汉水桥街营北社区第四网格的网格员李春霞接到了居民的一个求助电话,便立即联系社区安排用车,同时在网格群内询问其他居民有无相同的需求,确认没有后,李春霞与社区的志愿者司机一同出发,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半个小时后,蔬菜就送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记者李锐 邓小龙  万凌 林敏 张奔设 汪峥 杨蔚 王静文 见习记者余金兰 通讯员陈锦 吴玉芳 邢峰 孙克亮 唐婷 王名主 胡伟 陶火应詹鸥 阮华 刘慧 统筹:彭仲)

【编辑:陈学忠 戴容 陈冀滨 张玲】

长江日报-长江网2月1日讯 突如其来的疫情,将全市3100多社区(村)的工作人员推上了群防群控的抗疫一线,不仅要科学防疫、爱心防疫,还要解决居民的就医难、生活难等众多问题。面对各种难题,社区工作人员和党员群众、志愿者一起,想方设法,推出各种“硬核”战“疫”战法,打响了一场全民阻击战。

快速响应,“5分钟”机制回应居民需求

青山110社区书记冯丹在社区接听电话

“欢迎回家。”2月1日12点半,68岁的樊翠桃从金银潭医院出院,刚回到青山区钢花村街110社区,社区书记冯丹的一句话,让她热泪盈眶。樊翠桃说:“谢谢你们救了我的命。”

1月20日上午,樊翠桃的家人给社区打电话,说她在家呼吸困难,可能有生命危险。110社区立即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反映情况,值班医生马上致电她家里,了解情况后反馈到社区,并开始对她做全身消毒、穿防护服等准备工作;同一时间,110社区紧急向街道申请应急车辆,准备将她送往医院救治。整个反馈、协调过程,用时仅5分钟左右。

冯丹介绍,“医社联动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是钢花村街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迅速响应辖区患者需求制定的举措:遇到有居民反映相关症状时,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时间通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值班医生5分钟内电话联系疑似患者或家属,作出是否需要上门诊断或转诊的预判,并反馈社区;医生判断不需要上门的,由社区网格员指导居民居家观察;医生判断需要上门的,则由社区申请应急车,先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医护人员,再会同社区工作者上门,将患者及医护人员送往发热门诊。

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在110社区居委会看到,全部8位工作人员桌上都放着大量表格,数量最多的是来电记录表,上面记载了每次居民来电的日期、时间、姓名、体温、发热时长、伴随症状等详细信息。其余表格,则分类记录着社区对居家隔离、已送诊以及恐慌居民的每日回访情况。冯丹介绍,1月20日至今,他们8人平均每天要接近800个电话,每个都要一一记录,及时处理。

冯丹对长江日报-长江网记者说,她和社区工作人员一直保持24小时“在线”,每天回家后,床头一边插着手机充电,一边摆着手电筒、记事本和笔。“有时候居民就是内心恐慌,这时候也需要我们安抚。”

而在硚口区汉水桥街,同样在辖区12个社区内建立了5分钟“及时响应服务圈”。在原有网格划分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服务圈,每个服务圈里的居民不低于300户,由一名网格员、一名安保队员和一名居民代表共同负责,保证对服务圈内的居民日常诉求,响应不超过5分钟。

“喂,我们家储存的蔬菜快吃完了,你们能不能帮我们买一点啊?”2月1日上午,汉水桥街营北社区第四网格的网格员李春霞接到了居民的一个求助电话,便立即联系社区安排用车,同时在网格群内询问其他居民有无相同的需求,确认没有后,李春霞与社区的志愿者司机一同出发,整个过程不超过5分钟。半个小时后,蔬菜就送到了居民的家门口。

(记者李锐 邓小龙  万凌 林敏 张奔设 汪峥 杨蔚 王静文 见习记者余金兰 通讯员陈锦 吴玉芳 邢峰 孙克亮 唐婷 王名主 胡伟 陶火应詹鸥 阮华 刘慧 统筹:彭仲)

【编辑:陈学忠 戴容 陈冀滨 张玲】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