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北青报:保险业存在“特殊公司”,背后是腐败和风险

2017-09-26 11:52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樊大彧

保险业绝不能在少数“特殊公司”的裹挟下,成为金融“风暴眼”。中国保险业回归本源、化解风险的道路还很长,而彻底完成对“特殊公司”的整肃和改造,则是无法躲过的一道坎。

据保监会网站消息,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近日强调,背离“保险业姓保”后果极其严重。要深刻认识保险产品首先是一个消费品而非投资工具。他指出,在消费者和市场主体之间,保险监管要站在消费者一边。今后保险业绝不允许再出现所谓“特殊公司”。

9月23日,有关部门宣布,保监会原主席项俊波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同时,项俊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财物,涉嫌受贿犯罪。当日,保监会即召开会议,传达有关通报,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决定。此次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对“特殊公司”的表态,意味着监管机构已着手全面肃清项俊波带来的恶劣影响。今后,不仅动机不纯的投资人再难进入保险业,此前一度翻云覆雨的保险界“大鳄”也将遭到深入追究。

何为“特殊公司”?保险圈里此前的“特殊公司”现象,就是一些保险公司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控股股东或内部控制人将保险公司当作“融资平台”,利用理财产品化的假保险产品,吸收社会资金,为大股东融资或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

这类“特殊公司”被资本市场视为“野蛮人”,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则称之为,“奢淫无度的土豪、兴风作浪的妖精、坑民害民的害人精”。这些“妖精”过往的所作所为早已被市场熟知。在过去一段时间,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一度愈演愈烈。一些保险公司沦为金融大鳄的融资工具,通过万能险吸纳了巨额公众资金,然后再利用杠杆收购横扫资本市场,一路巧取豪夺,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其中,最为著名的案例是,宝能系实际控制人姚振华通过前海人寿掀起的万科收购大战。

此类“特殊公司”中,还有一家则堪称业界奇迹。这家公司是背离“保险业姓保”的典型代表,公司利用万能险等理财型保险产品疯狂扩张,用6年就实现了总资产从几亿到上万亿的爆炸式增长。然而,随着“监管姓监、重塑监管”时代的到来,这家公司实际控制人已经“因个人原因不能履职”,公司保费收入今年以来也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保险业“特殊公司”的诞生,是监管失控的结果,更是一种高级腐败的产物。几天前,中央纪委公布项俊波存在的问题,其中一项尤为引人关注——滥用审批权和监管权。项俊波在保监会主席任内,以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名义,对保险监管大松绑、大撒把。在其任内,保险监管的放松、放任是全方位的,从险资投资投向到保险产品设计,再到保险公司准入门槛降低等。

这些所谓的“改革”,让一些资本大鳄获得了足够的监管套利空间,他们可以披着合法外衣,大摇大摆地侵占公众权益以自肥。这些年里,保险业的吸引力大增,保险牌照成为各路资本“围猎”的目标。项俊波等一些监管者也在与资本的政商勾兑和利益交换中,从“看门人”彻底堕落为靠山吃山的腐败分子。

过去几年,一些保险业“特殊公司”不仅在资本市场胡作非为,而且通过保险理财产品高息揽储,成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这些“特殊公司”利用监管漏洞和不作为,在为自己大肆攫取不义之财的同时,给整个金融市场运行带来巨大风险。

保险业绝不能在少数“特殊公司”的裹挟下,成为金融“风暴眼”。中国保险业回归本源、化解风险的道路还很长,而彻底完成对“特殊公司”的整肃和改造,则是无法躲过的一道坎。保险及其他监管部门必须相互协作,彻底清除滋生“特殊公司”的土壤,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让保险业真正成为提供保障的社会“稳定器”

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樊大彧

保险业绝不能在少数“特殊公司”的裹挟下,成为金融“风暴眼”。中国保险业回归本源、化解风险的道路还很长,而彻底完成对“特殊公司”的整肃和改造,则是无法躲过的一道坎。

据保监会网站消息,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近日强调,背离“保险业姓保”后果极其严重。要深刻认识保险产品首先是一个消费品而非投资工具。他指出,在消费者和市场主体之间,保险监管要站在消费者一边。今后保险业绝不允许再出现所谓“特殊公司”。

9月23日,有关部门宣布,保监会原主席项俊波严重违纪被开除党籍和公职,同时,项俊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并收受巨额财物,涉嫌受贿犯罪。当日,保监会即召开会议,传达有关通报,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决定。此次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对“特殊公司”的表态,意味着监管机构已着手全面肃清项俊波带来的恶劣影响。今后,不仅动机不纯的投资人再难进入保险业,此前一度翻云覆雨的保险界“大鳄”也将遭到深入追究。

何为“特殊公司”?保险圈里此前的“特殊公司”现象,就是一些保险公司沦为大股东的提款机。控股股东或内部控制人将保险公司当作“融资平台”,利用理财产品化的假保险产品,吸收社会资金,为大股东融资或进行不正当利益输送。

这类“特殊公司”被资本市场视为“野蛮人”,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则称之为,“奢淫无度的土豪、兴风作浪的妖精、坑民害民的害人精”。这些“妖精”过往的所作所为早已被市场熟知。在过去一段时间,险资举牌上市公司一度愈演愈烈。一些保险公司沦为金融大鳄的融资工具,通过万能险吸纳了巨额公众资金,然后再利用杠杆收购横扫资本市场,一路巧取豪夺,严重扰乱了金融市场秩序。其中,最为著名的案例是,宝能系实际控制人姚振华通过前海人寿掀起的万科收购大战。

此类“特殊公司”中,还有一家则堪称业界奇迹。这家公司是背离“保险业姓保”的典型代表,公司利用万能险等理财型保险产品疯狂扩张,用6年就实现了总资产从几亿到上万亿的爆炸式增长。然而,随着“监管姓监、重塑监管”时代的到来,这家公司实际控制人已经“因个人原因不能履职”,公司保费收入今年以来也出现了断崖式下滑。

保险业“特殊公司”的诞生,是监管失控的结果,更是一种高级腐败的产物。几天前,中央纪委公布项俊波存在的问题,其中一项尤为引人关注——滥用审批权和监管权。项俊波在保监会主席任内,以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名义,对保险监管大松绑、大撒把。在其任内,保险监管的放松、放任是全方位的,从险资投资投向到保险产品设计,再到保险公司准入门槛降低等。

这些所谓的“改革”,让一些资本大鳄获得了足够的监管套利空间,他们可以披着合法外衣,大摇大摆地侵占公众权益以自肥。这些年里,保险业的吸引力大增,保险牌照成为各路资本“围猎”的目标。项俊波等一些监管者也在与资本的政商勾兑和利益交换中,从“看门人”彻底堕落为靠山吃山的腐败分子。

过去几年,一些保险业“特殊公司”不仅在资本市场胡作非为,而且通过保险理财产品高息揽储,成为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这些“特殊公司”利用监管漏洞和不作为,在为自己大肆攫取不义之财的同时,给整个金融市场运行带来巨大风险。

保险业绝不能在少数“特殊公司”的裹挟下,成为金融“风暴眼”。中国保险业回归本源、化解风险的道路还很长,而彻底完成对“特殊公司”的整肃和改造,则是无法躲过的一道坎。保险及其他监管部门必须相互协作,彻底清除滋生“特殊公司”的土壤,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让保险业真正成为提供保障的社会“稳定器”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