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礼时间快到了,快去喊书记!”
2月9日,农历腊月二十四,黄陂人称之为“小年”。黄陂王家河街胜天村村民龚志强家喜气洋洋,今天是他大婚的日子,结婚典礼定在上午10:58,将由村支书龚卫平主持。10:40了,刚刚还在他家门口唠唠叨叨的龚卫平却不见了踪影。
大家最后在村委会里找到了龚卫平,他正在给村里的两位老人调解劳资纠纷哩!
龚卫平是村里公认的能人,在他的带领下,胜天村依托山水林地和传统文化资源,加入黄陂区全域旅游发展的洪流,开展村湾环境整治,移风易俗,几年间,一跃而成为省级文明村、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和市级生态村。村里的胜天农庄、木兰玫瑰园两个景区现在越做越红火,成为区里全域旅游发展的亮点。村民通过经营农家乐、土地流转、闲置房出租、景区打工等途径一举脱贫致富。据介绍,2000年,胜天村的人均收入不足8000元,2017年增长至21200元。特别是自武汉市实施“三乡工程”(能人回乡、市民下乡、企业兴乡)以来,胜天村成为了城里人眼里的香饽饽。
“书记伯伯”(龚卫平)与留守儿童在村口 王力军 摄
胜天农庄景区 王力军 摄
木兰玫瑰园景区 王力军 摄
眼看就要过年了,村委会还有一堆琐事要处理。但主持龚志强的婚礼,是龚卫平今天的大事。他特意起了个大早,清扫完自家门庭,8点不到就召集村干部开会,叮嘱他们一定要赶在腊月二十六之前处理好村里事务,让村民们安心过年。
召集村干部开会 王力军 摄
“上午我们分头去看一下村里的老弱病残困,现在天气蛮冷,看他们吃的、穿的、盖的有没有问题,再去看下那些留守的小伢,看父母都回了没有,回不了的要登记一下,过年过节的,莫让伢们伤心……”村支部会议室里,龚卫平把事情一件一件的布置下去,责任落实到人。胜天村虽然吃上旅游饭,但青壮年外出打工的仍然不少,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是他时常关注的对象,外出办事,总会顺路去看看,了解和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村里的老人们谈起龚卫平都赞不绝口,说“我们有个好书记!”
会议很简短,开完会,龚卫平首先来到76岁的村民彭习胜家。彭习胜以前是胜天村二组的组长,子女都在外打工,他和老伴祁元珍住在自家破旧的老房子里。老房子已有60多年历史,有的地方墙体开裂,屋顶上的瓦也有破损。前些天一场雨雪,屋顶就出现漏雨的情况。
“嗯朗嘎(黄陂方言,同“您”)以前给村里出过力,村里不会看你有困难不管的”,龚卫平一边查看房屋一边安慰着老人,心里盘算着怎样解决。看到彭习胜床上的垫絮太薄,他马上打电话叫人送一张床垫过来。
查看彭习胜家的老房子 王力军 摄
彭习胜的老伴祁元珍正在灶房里煮早餐,龚卫平揭开锅盖,笑着说:“看看嗯朗嘎煮的什么好吃的?”了解到两老柴米油盐都不缺,年货也置办好了,他非常开心。
“烧灶要过细(黄陂方言,相当于“小心”)哈,隔壁村里前几天有两家柴房烧了!”临走前,龚卫平不忘嘱咐老人。他笑着说,以前自己比较粗,不喜欢多说话,当了书记以后,变得婆婆妈妈了。
下灶房了解村民柴米油盐 王力军 摄
刚离开彭习胜的家,龚卫平接到景区胜天农庄的电话,让他过去看看环境布置。他一看时间:8点30,赶紧开车赶了过去。
经过多年经营,胜天农庄已经打造成4A景区,集种植、养殖、自然风景、名胜古迹、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户外拓展运动、餐饮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远近闻名。胜天村的传统年俗文化很有特色,每年过年,胜天农庄都会结合本地的民俗,举办年味十足的旅游活动,吸引不少城里人来此游玩和体验。景区节前氛围营造、餐饮娱乐设施安全检查、森林防火宣传等等大小事务,龚卫平都要亲自过问、亲自安排,他经常教育村民:绿水青山是胜天村的金山银山,我们要把景区保护好、经营好!
和景区管理员一起挂灯笼 王力军 摄
再三叮嘱景区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冯燕 摄
询问进出景区的工程车辆情况 王力军 摄
大约在景区待了半个钟头,龚卫平马上赶到留守儿童彭天赐家里。小天赐平时跟患病的奶奶和妈妈留守村里,爸爸罗建红在外打工所得是家里主要经济来源。龚卫平说:“小家伙很懂事,读书认真,是三好学生。就是家里太困难了,伢‘造业’(黄陂俗语,同“可怜”)。”
查看村民杜翠菊的病历,了解老人病情 王力军 摄
鼓励留守儿童彭天赐 王力军 摄
看到罗建红已经回家,他叮嘱说:“老人小伢在家都不容易,你媳妇身体又不好,做不了什么事,你也蛮吃苦。回来了陪他们好好聚一下,有什么困难跟我说!”临走,龚卫平又拍着小天赐的头说:“书记伯伯很喜欢你,你要好好读书,下次得更多的奖状!”
“书记伯伯”和留守女童 冯燕 摄
胜天村历来重视教育和文化传承,对村里像彭天赐这样刻苦学习的孩子多有褒奖,资助村里的大学新生和重点高中学生已经成为常态,自2011年以来,受资助的孩子有38人,奖金达15万余。龚卫平所在的龚家大湾,家风淳朴,书香浓厚,能人辈出。他经常拿刻苦读书从胜天村走出的能人龚虹嘉教育村里的孩子们,鼓励他们从小立志、用功读书。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的龚虹嘉是著名科技企业家,是村里孩子们的偶像。
龚家大湾建有“龚氏宗祠”,这里既是湾里人议事的的地方,也是传承龚家优良家风、开展文体活动的文化场所。留守儿童的“四点半”课堂也设在了这里,每天下午放学,就有志愿者在这里辅导孩子们学习,带孩子们游戏。在龚卫平看来,一个村子,读书的人越多,文明程度越高,发展更快。“村里有文化的人多了,移风易俗也更容易”,龚卫平常常这样说。他把建设乡村文化作为村里移风易俗的重要手段,村湾改造有机融入文化内容,走进胜天村,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龚氏宗祠 冯涛 摄
胜天村的24字核心价值观路 冯涛 摄
看完彭天赐,龚卫平准备回村委会,路上遇到几位村民,拉着他索要春联。龚卫平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书记”,写得一手好字,每年春节,都会写下大量的春联,免费送给村民。今年,他已经送出了二百多幅。看看还有点时间,龚卫平答应了大家的要求,马上回到家里,在书房里摊开了笔墨纸张……
龚卫平为村民书写春联 张嘉 摄
上午10:00,龚卫平决定到新郎龚志强家里去看看。这几年,胜天村逐渐转变了观念,婚丧嫁娶崇尚节俭,譬如说送礼,以前是人送我八百,我还人一千,成了村民难以承受的负担。现在,村里成立了专门的红白理事会,倡导移风易俗,大家仍然讲究个礼尚往来,但都互不送礼,红白喜事,在家的都来捧个场热闹一番。今天,龚志强婚礼来客多,龚卫平一来叮嘱大家注意保持环境的清洁,二来提醒家宴的卫生安全。看到门口摆放的烟花爆竹,他再三叮嘱:“远一点放,不要靠近电线!”
龚卫平正说着,感觉手机似乎响了,掏出来一看,原来没响。自从当了书记,他常常犯这个毛病,村民大事小事都打电话找他,他总觉得手机在响似的。他刚把手机放进口袋,手机真响了,是村主任小罗:“书记,您赶紧过来一下,几个环卫工在工资上有点问题……”
龚卫平二话没说,挂掉电话,立马向村委会赶去……
龚卫平主持婚礼 王力军 摄
龚卫平赶在10:58分前又来到了新郎龚志强的家,张灯结彩的堂屋里,他张罗亲朋好友就位,一场乡土气息浓郁的婚礼在他的主持下拉开了序幕。龚卫平真不愧是“文化书记”,主持词诙谐搞笑,又不失文雅;新郎新娘难免紧张出现尴尬局面,都被他巧妙的化解,堂里堂外一片笑声。婚礼进行得喜庆、热闹、有趣、文明。龚卫平说,以前“接媳妇”(结婚,黄陂话),喜欢讲排场,大操大办,劳命伤财。还有那闹洞房“三天无大小”,谁都可以去胡闹,有时很过分,弄得一对新人下不了台,甚至影响和谐,这些不良风气现在已经绝迹了。
婚礼喜庆、热闹、有趣、文明 王力军 摄
吃过午饭,龚卫平又匆匆往村委会赶。按早上会议的安排,他还有一件重要的事要办,接待一位来胜天村租房的城市居民。“市民下乡”是武汉市“三乡工程”的重要内容,胜天村因条件适合,被列为“三乡工程”示范点。龚卫平带着村委会一干人认真统计该村的闲置房屋,挨家挨户宣传“市民下乡”政策的好处,最后有46家农户愿意将闲置房用于出租。村里统一将这些可以出租的农房贴上标牌,公布房屋信息、租赁价格及联系人等,对前来看房的市民发放联系服务卡,村里研究出台鼓励措施,对租房的市民给予荣誉村民待遇,既可免费进入景区游玩,还免费获得一小块菜地耕种权等,受到市民欢迎。目前,这些闲置房有一部分已经出租,有的已经入住,有的还在装修。龚卫平为这事,每天不是接待看房市民,就是督促出租房屋的改造装修,再就是跑街道办手续。村委会俨然成了为下乡租房市民服务的“物业公司”:他动员35名党员组成“三乡工程”党员服务队,为租房市民开展治安巡逻、代管宠物、水电维修、菜地帮管等诸多服务,探索市民下乡后乡村治理新模式。
陪着市民看完房屋,已经到了下午三点钟,龚卫平给党员服务队的水电工打电话。下乡市民尤明浩租住的房屋,由于前些天的雨雪冰冻,太阳能热水器管道破裂渗水需要修理。龚卫平说,市民为什么来胜天?不光是环境好,还有服务好,市民下乡给我们村带来城市的文明风尚,甚至带来投资。我们想要留住他们,就得为他们做好服务!
为下乡市民修缮管道 王力军 摄
下午四点,龚卫平刚准备回家歇口气,发现村里的清洗车正在汲水,不知什么原因半天汲不上来。这位爱动手的书记二话不说,就上前忙上了。折腾半天,满头大汗,终于给装上了一车水。龚卫平介绍说,清洗车是村里购置的,平时村里有专门的清扫队。龚志强结婚宴请客人会产生垃圾,要及时清扫,保持村里时时整洁……
操作清洗车 王力军 摄
回家路上,龚卫平又遇上几位村民,拉着他说这说那。
村民见到龚卫平就会唠叨几句 张嘉 摄
给村民介绍景区招聘条件 王力军 摄
天煞黑时,龚卫平终于回到家里,如释重负地一屁股重重坐上了沙发,眯起眼睛,哼起了小曲……
每天这样服务村里,累并快乐着,这就是胜天村的“管家婆”、支部书记龚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