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长江网11月28日讯 通过3D打印设计定制,用无生命的人工材料制成“零部件”植入人体内,就能诱导骨损伤部位再生,调动人体自身修复功能。这种科幻电影里的场景,正在变为现实。28日,武汉市2019年第八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专场上,生物医用材料3D打印相关成果顺利签约在汉转化。
签约项目展示成果
长江日报11月17日头版刊发新材料的深度报道以来,新材料成武汉产业发展新热词,签约与创业大赛,频现新材料项目。
四川公司带着新材料技术来武汉产业转化
生物医用材料3D打印技术的基础材料成果源自于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教授张兴栋团队。这种人工骨生物材料是一种生物陶瓷,是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的一种。经过多年研究,张兴栋发现,该生物陶瓷不仅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一定条件下还表现出骨诱导性,即不用外加生长因子或活体细胞就可以诱导骨组织生成,在治疗骨缺损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相关技术已在临床进行了相关应用。
来自四川的百年旭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雷谨名介绍,他们将相关技术带来武汉进行产业转化,目前与湖北汉盈高投现代服务业股权投资基金签订了合作协议,筹建武汉迪迈再生医学有限公司。
按照传统做法,医生通常为骨伤病人断骨处植入金属、高分子等材料,这些材料的腐蚀、排异特性较大,匹配度也都不完美,给病人带来很大的痛苦。雷谨名说:“我们的新技术改变了这一现状,可根据病人的个体需求,前期结合3D打印技术建个性化定制模型,再用生物陶瓷制作骨缺损产品,植入病人体内经过一段时间,诱导人体自身形成新骨头,陶瓷本身会慢慢被降解吸收,最终转变为人骨。”
“武汉地理位置优越,特别是科技、产业、交通发达,未来相关的定制产品可较方便地输送给全国的医疗机构,这是选择在汉落地成果的重要原因。”雷谨名表示,该项目计划今年在武汉落地建设,最晚明年相关产品将投放市场。
在本次签约活动中,现场30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签约,签约总金额达到21.395亿元,并有100余项最新科技成果现场发布。其中,创投机构投资了商用火箭、高性能芯片、精准医疗等一批涉及“卡脖子”技术的高科技企业,吸引了一批全国一流的技术团队特别是院士团队落户武汉,更引进了一批国内一流的金融机构在汉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签约与创业大赛,密集出现新材料项目
“我们发明的高导电石墨烯膜材料,性能全球领先,真正发挥了石墨烯材料的核心性能,实现了高端应用。”11月21日,国内最有影响的华侨华人引智引资活动华创会上,汉烯科技公司签约入孵岱家山科技企业孵化器。
在华创会上,加拿大籍人才马虹蔚与材谷金带(湖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签约,担任总工程师,将在“钢都”青山开展材料科学及金属成型学科的交叉学科研究。
同一天,同一个活动,签约两个新材料项目。近来,在武汉各种产业发展场合,新材料成为武汉新的城市热词、关键词之一。
创业武汉星光大道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了五届,是区域创新创业大赛的标杆。新材料是2019年创业武汉星光大道6个行业专场之一,在11月21日举行的年度总决赛中,前三名中有两个都属于新材料。
11月19日至20日,百万校友资智回汉·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专场活动举行。新洲区政府与入园企业签约50个招商引资项目,总金额1056.6亿元。签约项目中不乏新材料项目,其中武汉工程大学纳米新材料等项目颇具看点。
在第二届大学之城创新创业大赛复赛上,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纳米复合材料专业的卢鹏荐掷地有声:“我们要做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超高纯度新材料!”他从研究生期间开始,从事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创业,从武汉理工大学创业中心一间30平米的房间出发,带领团队试图“改变一直以来在半导体芯片核心原材料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致力于成为中国高端精细功能材料的引领者。”目前,拓材科技已能够根据客户的具体需求定制开发新的高纯材料产品。
链接>>>
专家建议
发展新材料产业,要从发文章走向应用
“武汉作为新一线城市正处在新兴产业发展和产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时期,整个大武汉充满着大创新、大发展、大变革的奋斗氛围,落户武汉是我们的必然选择。”长江日报的头版头条报道,让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喻学峰坚定了在武汉发展的信心。
一年前,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落户武汉经济开发区,这也是中科院在武汉市成立的第一家新型研发机构,具体由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武汉市和武汉经济开发区联合组建,致力于实现部分“卡脖子”关键材料和技术的产业突围,努力建成国内一流的“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一代材料,一代产业”,喻学峰坦言,选择落户武汉,一是这里有丰富的新材料科研资源,二是显著的示范效应,三是巨大的新材料市场空间,“与其说是我们选择了武汉,不如说是武汉和我们是互相选择”。
11月29日,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承办的武汉市第九批科技成果转化·中科院新材料与智能制造专场上,将有20个项目进行签约转化,签约金额预计在19亿元。
“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等,建成我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与生产基地。”市政府已把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列入了武汉高质量发展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
“当前,武汉在新材料领域既拥有明显优势,也有一定挑战,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推进产业发展。”喻学峰认为,发展新材料产业,应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要引导科研人员从发文章走向科技应用。
喻学峰建议,发展新材料产业,还可共建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标准制定、检验检测等各类产业联盟,通过设立更多新材料产业相关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新材料产业。
(记者陈诚 康鹏 陈洁 通讯员余鹏)
【编辑:刘益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