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贴士
2步打开 大武汉APP
  • 点击右上角“…” 按钮
  • 使用浏览器/Safari打开

长江日报:把培育企业家精神放在创新驱动战略核心位置

©原创 2018-01-31 20:58

受访嘉宾刘现伟 记者秦孟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五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坚守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公布,第一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使得对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和弘扬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深入理解企业家精神实质、企业家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育路径。就此,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刘现伟。

创新精神才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长江日报:“企业家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

刘现伟: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这才是企业家的灵魂。

最初提出“企业家精神”时,指的是企业家的才华和能力。20世纪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产品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企业推动改革进程的关键引擎,并且他认为,“创造性破坏”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这种“创造性破坏”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现代企业管理之父”德鲁克提出创新等同于企业家精神。1996年,美国学者鲁宾和戴斯提出了西方学者普遍接受的企业家精神的五大构成要素:冒险、创新、独立性、变革、竞争性进攻。

如果说要给“企业家精神”找一个标准,那么这些人的理论的共通之处,就在于创新精神。

企业家精神具有强大渗透力

长江日报:当下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企业家精神?

刘现伟:因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我国目前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优质企业及企业家的共同合力,全面助力新时代中国经济开疆拓土。

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办和创新企业。一些很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点逃不出以下这几点: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长远的眼光和丰富的信息知识存量。这些能力都能使得企业家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他们的领导属性,使得他们能在整个企业技术创新阶段起着倡导、激励、协调和组织实施的作用。

我们鼓励企业家创业,是因为他们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实现载体。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源动力。以企业家精神为原点,通过创新、创业精神,能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新事物,能创新出新的市场需求,能创造出大量的新兴企业和就业机会。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财富积累。

企业家精神,还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从一般规律来看,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就在于企业家创新或者套利活动,在于企业家基于潜在获利机会的创造或实现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具有强大渗透力,它能渗透到个人个体层面、公司组织层面和整个社会层面,不仅能带动企业绩效提高,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我国企业家精神培育缺乏主动

长江日报: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6579.4万户,私营企业2726.3万户,从业人员合计3.41亿人。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国家企业家群体规模已经足够了?

刘现伟: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企业家精神就可以偃旗息鼓,事实上,我们国家的企业家精神培育缺乏主动,还远远不够。这个问题体现在好多方面,也有一些原因。

一是社会、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对企业家精神的宣传、研究、培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得企业家精神培育还处于一种零散的、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缺乏系统的研究、组织和规划引导。

二是市场竞争制度不完善极大地压缩了企业家的创业空间,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有些企业家在政策的鼓励下尝试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但因扶持性政策难以落地,往往以失败告终。社会对于企业家创业失败的宽容程度也较低。

三是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不完善,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不够平等,政策体系不稳定,全社会产权保护状况依然不乐观,抑制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四是制度性成本高抑制了创业热情。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新旧体制转轨,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政策不稳定,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寻租行为、腐败行为、行政垄断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企业家的创业周期长、手续繁琐、成本高,挫伤了企业家的创业信心。

五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使得企业家陷入两难选择的道德困境,甚至出现“集体闯红灯”“随波逐流”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家的社会形象。另外,市场经济本身对利益和利润的过度追逐,很容易造成企业家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

以上这些问题,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问题,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和解决。

拓宽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空间

长江日报:我们应该怎么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

刘现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向创新驱动转换。从这个出发,我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即把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放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我们要看到,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空间还是不够大的。所以我们要推进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国家和省级大工程大项目投资的隐性门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加强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非常重要,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政府守信践诺机制需要完善,政府不依法行政、政府失信导致行政公权力侵害企业和企业家产权等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我们还要彻底地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分离,确保企业能够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创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哀怨,因此降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成本是非常必需的。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与民营企业家建立起一种“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针对相关领域进行改革,降低物流、能源资源成本,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

在企业家精神培育上,也要营造和呵护诚信的营商环境。我们要加强对守信主体的激励,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记者秦孟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五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坚守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公布,第一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使得对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和弘扬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深入理解企业家精神实质、企业家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育路径。就此,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刘现伟。

创新精神才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长江日报:“企业家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

刘现伟: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这才是企业家的灵魂。

最初提出“企业家精神”时,指的是企业家的才华和能力。20世纪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产品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企业推动改革进程的关键引擎,并且他认为,“创造性破坏”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这种“创造性破坏”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现代企业管理之父”德鲁克提出创新等同于企业家精神。1996年,美国学者鲁宾和戴斯提出了西方学者普遍接受的企业家精神的五大构成要素:冒险、创新、独立性、变革、竞争性进攻。

如果说要给“企业家精神”找一个标准,那么这些人的理论的共通之处,就在于创新精神。

企业家精神具有强大渗透力

长江日报:当下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企业家精神?

刘现伟:因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我国目前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优质企业及企业家的共同合力,全面助力新时代中国经济开疆拓土。

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办和创新企业。一些很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点逃不出以下这几点: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长远的眼光和丰富的信息知识存量。这些能力都能使得企业家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他们的领导属性,使得他们能在整个企业技术创新阶段起着倡导、激励、协调和组织实施的作用。

我们鼓励企业家创业,是因为他们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实现载体。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源动力。以企业家精神为原点,通过创新、创业精神,能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新事物,能创新出新的市场需求,能创造出大量的新兴企业和就业机会。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财富积累。

企业家精神,还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从一般规律来看,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就在于企业家创新或者套利活动,在于企业家基于潜在获利机会的创造或实现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具有强大渗透力,它能渗透到个人个体层面、公司组织层面和整个社会层面,不仅能带动企业绩效提高,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我国企业家精神培育缺乏主动

长江日报: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6579.4万户,私营企业2726.3万户,从业人员合计3.41亿人。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国家企业家群体规模已经足够了?

刘现伟: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企业家精神就可以偃旗息鼓,事实上,我们国家的企业家精神培育缺乏主动,还远远不够。这个问题体现在好多方面,也有一些原因。

一是社会、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对企业家精神的宣传、研究、培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得企业家精神培育还处于一种零散的、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缺乏系统的研究、组织和规划引导。

二是市场竞争制度不完善极大地压缩了企业家的创业空间,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有些企业家在政策的鼓励下尝试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但因扶持性政策难以落地,往往以失败告终。社会对于企业家创业失败的宽容程度也较低。

三是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不完善,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不够平等,政策体系不稳定,全社会产权保护状况依然不乐观,抑制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四是制度性成本高抑制了创业热情。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新旧体制转轨,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政策不稳定,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寻租行为、腐败行为、行政垄断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企业家的创业周期长、手续繁琐、成本高,挫伤了企业家的创业信心。

五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使得企业家陷入两难选择的道德困境,甚至出现“集体闯红灯”“随波逐流”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家的社会形象。另外,市场经济本身对利益和利润的过度追逐,很容易造成企业家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

以上这些问题,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问题,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和解决。

拓宽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空间

长江日报:我们应该怎么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

刘现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向创新驱动转换。从这个出发,我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即把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放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我们要看到,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空间还是不够大的。所以我们要推进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国家和省级大工程大项目投资的隐性门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加强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非常重要,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政府守信践诺机制需要完善,政府不依法行政、政府失信导致行政公权力侵害企业和企业家产权等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我们还要彻底地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分离,确保企业能够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创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哀怨,因此降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成本是非常必需的。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与民营企业家建立起一种“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针对相关领域进行改革,降低物流、能源资源成本,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

在企业家精神培育上,也要营造和呵护诚信的营商环境。我们要加强对守信主体的激励,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

【编辑 李尔静】


受访嘉宾刘现伟 记者秦孟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五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坚守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公布,第一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使得对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和弘扬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深入理解企业家精神实质、企业家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育路径。就此,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刘现伟。

创新精神才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长江日报:“企业家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

刘现伟: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这才是企业家的灵魂。

最初提出“企业家精神”时,指的是企业家的才华和能力。20世纪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产品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企业推动改革进程的关键引擎,并且他认为,“创造性破坏”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这种“创造性破坏”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现代企业管理之父”德鲁克提出创新等同于企业家精神。1996年,美国学者鲁宾和戴斯提出了西方学者普遍接受的企业家精神的五大构成要素:冒险、创新、独立性、变革、竞争性进攻。

如果说要给“企业家精神”找一个标准,那么这些人的理论的共通之处,就在于创新精神。

企业家精神具有强大渗透力

长江日报:当下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企业家精神?

刘现伟:因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我国目前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优质企业及企业家的共同合力,全面助力新时代中国经济开疆拓土。

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办和创新企业。一些很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点逃不出以下这几点: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长远的眼光和丰富的信息知识存量。这些能力都能使得企业家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他们的领导属性,使得他们能在整个企业技术创新阶段起着倡导、激励、协调和组织实施的作用。

我们鼓励企业家创业,是因为他们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实现载体。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源动力。以企业家精神为原点,通过创新、创业精神,能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新事物,能创新出新的市场需求,能创造出大量的新兴企业和就业机会。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财富积累。

企业家精神,还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从一般规律来看,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就在于企业家创新或者套利活动,在于企业家基于潜在获利机会的创造或实现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具有强大渗透力,它能渗透到个人个体层面、公司组织层面和整个社会层面,不仅能带动企业绩效提高,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我国企业家精神培育缺乏主动

长江日报: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6579.4万户,私营企业2726.3万户,从业人员合计3.41亿人。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国家企业家群体规模已经足够了?

刘现伟: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企业家精神就可以偃旗息鼓,事实上,我们国家的企业家精神培育缺乏主动,还远远不够。这个问题体现在好多方面,也有一些原因。

一是社会、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对企业家精神的宣传、研究、培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得企业家精神培育还处于一种零散的、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缺乏系统的研究、组织和规划引导。

二是市场竞争制度不完善极大地压缩了企业家的创业空间,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有些企业家在政策的鼓励下尝试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但因扶持性政策难以落地,往往以失败告终。社会对于企业家创业失败的宽容程度也较低。

三是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不完善,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不够平等,政策体系不稳定,全社会产权保护状况依然不乐观,抑制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四是制度性成本高抑制了创业热情。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新旧体制转轨,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政策不稳定,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寻租行为、腐败行为、行政垄断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企业家的创业周期长、手续繁琐、成本高,挫伤了企业家的创业信心。

五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使得企业家陷入两难选择的道德困境,甚至出现“集体闯红灯”“随波逐流”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家的社会形象。另外,市场经济本身对利益和利润的过度追逐,很容易造成企业家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

以上这些问题,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问题,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和解决。

拓宽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空间

长江日报:我们应该怎么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

刘现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向创新驱动转换。从这个出发,我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即把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放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我们要看到,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空间还是不够大的。所以我们要推进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国家和省级大工程大项目投资的隐性门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加强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非常重要,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政府守信践诺机制需要完善,政府不依法行政、政府失信导致行政公权力侵害企业和企业家产权等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我们还要彻底地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分离,确保企业能够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创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哀怨,因此降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成本是非常必需的。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与民营企业家建立起一种“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针对相关领域进行改革,降低物流、能源资源成本,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

在企业家精神培育上,也要营造和呵护诚信的营商环境。我们要加强对守信主体的激励,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记者秦孟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信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五次代表大会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坚守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公布,第一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使得对优秀企业家精神的保护和弘扬进入一个崭新阶段。

在世界经济深度调整、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创新驱动成为国家战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深入理解企业家精神实质、企业家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培育路径。就此,长江日报记者采访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企业研究室副主任刘现伟。

创新精神才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

长江日报:“企业家精神”究竟是一种什么精神?

刘现伟:创新精神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容,这才是企业家的灵魂。

最初提出“企业家精神”时,指的是企业家的才华和能力。20世纪经济学大师熊彼特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产品创新的驱动力,以及企业推动改革进程的关键引擎,并且他认为,“创造性破坏”是企业家精神的内核。这种“创造性破坏”能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后来,“现代企业管理之父”德鲁克提出创新等同于企业家精神。1996年,美国学者鲁宾和戴斯提出了西方学者普遍接受的企业家精神的五大构成要素:冒险、创新、独立性、变革、竞争性进攻。

如果说要给“企业家精神”找一个标准,那么这些人的理论的共通之处,就在于创新精神。

企业家精神具有强大渗透力

长江日报:当下我们为什么如此强调企业家精神?

刘现伟:因为“企业家精神”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我国目前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需要优质企业及企业家的共同合力,全面助力新时代中国经济开疆拓土。

企业家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开办和创新企业。一些很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共同点逃不出以下这几点:企业组织、管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长远的眼光和丰富的信息知识存量。这些能力都能使得企业家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而他们的领导属性,使得他们能在整个企业技术创新阶段起着倡导、激励、协调和组织实施的作用。

我们鼓励企业家创业,是因为他们有利于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实现载体。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企业家精神是产业结构变迁的源动力。以企业家精神为原点,通过创新、创业精神,能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新事物,能创新出新的市场需求,能创造出大量的新兴企业和就业机会。经济的发展,又带动了财富积累。

企业家精神,还是制度变迁的推动力。从一般规律来看,制度演进的动力机制,就在于企业家创新或者套利活动,在于企业家基于潜在获利机会的创造或实现过程中的交互作用。

由此可见,企业家精神具有强大渗透力,它能渗透到个人个体层面、公司组织层面和整个社会层面,不仅能带动企业绩效提高,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

我国企业家精神培育缺乏主动

长江日报: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个体工商户达6579.4万户,私营企业2726.3万户,从业人员合计3.41亿人。这是不是就可以说,我们国家企业家群体规模已经足够了?

刘现伟:这并不代表我们的企业家精神就可以偃旗息鼓,事实上,我们国家的企业家精神培育缺乏主动,还远远不够。这个问题体现在好多方面,也有一些原因。

一是社会、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对企业家精神的宣传、研究、培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得企业家精神培育还处于一种零散的、自发的、无组织的状态,缺乏系统的研究、组织和规划引导。

二是市场竞争制度不完善极大地压缩了企业家的创业空间,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平等地位,有些企业家在政策的鼓励下尝试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但因扶持性政策难以落地,往往以失败告终。社会对于企业家创业失败的宽容程度也较低。

三是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不完善,不同所有制经济产权保护不够平等,政策体系不稳定,全社会产权保护状况依然不乐观,抑制了企业家的创新精神。

四是制度性成本高抑制了创业热情。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新旧体制转轨,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政策不稳定,政府办事效率低下、寻租行为、腐败行为、行政垄断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得企业家的创业周期长、手续繁琐、成本高,挫伤了企业家的创业信心。

五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完善,使得企业家陷入两难选择的道德困境,甚至出现“集体闯红灯”“随波逐流”的现象,严重损害了企业家的社会形象。另外,市场经济本身对利益和利润的过度追逐,很容易造成企业家的极端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

以上这些问题,是很现实的问题,也是我们身边可以看到的问题,需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和解决。

拓宽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空间

长江日报:我们应该怎么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

刘现伟:经济发展的动力要向创新驱动转换。从这个出发,我们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即把培育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放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

我们要看到,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空间还是不够大的。所以我们要推进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改革、打破国家和省级大工程大项目投资的隐性门禁、积极营造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加强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要素市场体系建设。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非常重要,产权保护相关法律制度、政府守信践诺机制需要完善,政府不依法行政、政府失信导致行政公权力侵害企业和企业家产权等问题需要着力解决。我们还要彻底地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分离,确保企业能够成为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听到“创业成本”居高不下的哀怨,因此降低企业家创新创业的成本是非常必需的。政府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与民营企业家建立起一种“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针对相关领域进行改革,降低物流、能源资源成本,完善创新创业扶持政策,降低创业成本,完善税收等优惠政策。

在企业家精神培育上,也要营造和呵护诚信的营商环境。我们要加强对守信主体的激励,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发展各类信用服务机构。建立公共信用服务机构和社会信用服务机构互为补充、信用信息基础服务和增值服务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组织体系。

【编辑 李尔静】


相关阅读
template 'mobile_v5/common/wake'